近年来,为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财政部先后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2016〕11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财会〔2017〕1号)。根据这些要求,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近期审计署在其网站上公布的对中央预算单位2016年度预算执行等情况的审计结果显示,多家科学事业单位仍存在项目预算不实、支出超标准、收入核算不规范、资产未按规定登记入账、未按规定履行政府采购程序购买货物和服务等问题,说明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一)概念不清,内控意识不足
科学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工作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单位工作的重心通常放在科研项目的规划、申请、开展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而忽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来说业务较简单,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工作具有些许行政色彩,导致部分科学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缺乏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环节对业务活动进行全面防范。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和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会计控制,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自然应该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力量,但是财务部门在单位建立全面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协调能力是不够的,因此也导致了内部控制建设的推动力不足。
(二)分工不明,岗位责任落实不力
部分科学事业单位受单位规模、人员编制、单位的发展历程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岗位设置存在不合理,关键操作不能实行有效监督和定期轮岗,不相容职务未有效的分离,由此就会给违法违规等行为留下空间。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导致部分岗位职责很难落实。
(三)内在动力不足,信息化水平偏低
对于企业因自身发展的需要,每月需要对成本数据、销售数据、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不断调整战略,对数据的及时性、详细性要求高,时间就是效益、就是金钱,因此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由人工转向智能,提高自动化水平、准确度和及时性。但是对于科学事业单位,一般为部委下面的二级机构,承担的职责与企业大不相同,更注重社会效益,由于缺乏内动力,多年来科学事业单位在管理上相比于企业比较落后,信息化水平偏低。
(四)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
从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来看,科学事业单位一般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专门的审计人员,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是由于人员结构的限制,很难实施有效监督。
二、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十二五”以来,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逐年增加,由2011年的4797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5.8万元,①科学事业单位作为承担国家财政科技项目的的一支重要力量,单位内部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财政科技项目完成的好坏,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非常必要。
(一)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科学事业单位主要经济业务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管理等经济活动,在建立内部控制过程中,对这些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进而完善单位的各项经济制度,使各项制度和流程更加合理,并且通过这些制度和流程的有效实施,合理保证科学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二)防范风险,有效预防腐败行为发生
科学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探索性,科研工作者大部分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些甚至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专家,平时工作更多是对业务领域的钻研,对于经济活动一般不太关注。通过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析,找出各项经济业务的风险点,进而采取预防和优化措施,建立起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搭建起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有效保护科研人员,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三)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科学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使得各项分工清晰,岗位责任明确,减少推诿扯皮,减少风险,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正确使用,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三、完善科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风险意识,建立良好内控环境
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由内部牵制到会计控制再到全面风险控制这样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现在所说的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全面风险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其中,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决定了单位的基调。
单位领导层的观念直接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应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意义,组织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全力协调推进单位经济业务风险评估,切实做好风险的防范与流程优化。要根据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和责任,合理设置关键岗位,配备胜任的人员,明确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业务活动不相容岗位分离、形成相互制衡,对单位现行的有关规定和流程进行梳理,使其固化在单位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处理好单位与管理部门、科研服务的对象、供应商、竞争者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各项考核,完善考核结果的运用,强化岗位责任的有效落实。
(二)坚持风险导向,进行全面风险评估
建立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科学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科研项目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的控制活动,逐一梳理每项活动的业务流程,找出这些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对这些风险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最后根据风险偏好,单位目标和成本效益原则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完善内控制度,优化业务流程
在对单位经济业务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各项业务的标准业务流程,做好对关键岗位和关键业务控制点的控制。(1)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科研项目管理是科学事业单位的主要特点,应该在流程优化过程中关注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项目的实施、科研项目的验收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适合本单位特色的科研项目管理流程。(2)预算业务流程。要做到预算全员参与,控制好预算执行,要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做出调整,对预算执行结果要进行总结和考核,对考核结果要有相应的运用。(3)收支业务流程。在流程优化过程中应合理设置岗位,不相容职务有效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确保资金安全;健全授权审批制度,明确不同业务审批人的权限和职责;加强印章管理;及时做好货币资金核查控制。(4)资产管理流程,在流程优化过程中要关注资产安全,防止资产流失,入库、验收中账证核对相符,保管、核销需专职人员管理,定期进行资产核对。(5)采购业务流程。在流程优化过程中应关注采购的计划性,在采购过程中加强活动控制,确保采购活动真实准确;同时做好采购验收工作。(6)合同业务流程。在优化流程过程中应明确审批流程和权限,对于重要或高度专业的合同,在法律专家审核把关的基础上邀请专业领域专家进行把关。对合同履约情况实施有效控制,同时要建立合同变更、解除、纠纷处理等机制。
(四)抓好平台建设,做好信息化落地
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同时利用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信息的整合和共享,一方面减少人为操纵,利用强制程序确保各项内控措施执行到位;另一方面采用信息技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减少数据的重复统计和利用。
(五)加强内部控制评价和有效监督
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于存在的风险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不断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完善,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此外,对于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需要内外部监督并举,建立内部审计和纪检监督,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内部监督机制,并通过外部审计、信息公开等方式强化外部监督。
总之,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动态的,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工作实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规范和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效推进科技创新。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统计年鉴(2014,2016)
参考文献:
[1]李智宾.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内控关键点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1)
[2]乔红霞.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缺陷.当代经济,2016(12)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