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镇远县黔东工业园区发展
镇远县黔东工业园区建设分局朱天志
工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兴则县域经济兴,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我县尽快改变面貌的根本性举措。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情况,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工业经济为重点,以自身资源优势和周边禀赋资源为依托,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镇远工业发展布局及现状
(一)工业经济发展概况
镇远县黔东工业园区自2000年10月创建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招商,为园区的经济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2005年,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了“四圈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来,园区的经济发展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几年来,已发展各类生产型企业30家,解决就业4500余人。2008年,实现工业产值82000万元,增加值16400万元,上交税金2800万元为镇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发展状况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基本形成了“电、冶、酒”三大支柱产业。这三大产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其中冶金行业在三大产业中起主导作用。目前园区共有8家铁合金企业,炉台及生产线15个,总装机容量100500kvA。其中锰系铁合金企业4户,电解锰企业2户,铬系铁合金企业1户。2008年完成产值70746万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6﹪。入库税金2600万元,占园区税收总收入的93﹪。
2、园区自2000年被列入全省13家循环经济示范区之一后,为了抢抓这一发展机遇,立即定位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思路,而且实施效果良好,逐步从资源开发型向综合利用型转变,从单一经济型向多元经济型转变,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初步形成了以“青酒集团——喀斯特牛业公司——玻璃瓶厂——包装厂”、“黔东火电厂——东立水泥厂——高耗能冶炼企业”、“冶金企业内部的节能减排”三大循环主体的发展格局,而且初显成效。
其中,贵州青酒集团在环境整顿治理、打造绿色生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这方面做得较好。该企业一是加强对废弃物(酒糟、废包装物、废玻璃、锅炉废渣等)的回收再利用;二是与浙大、贵大合作,充分利用废弃酒糟,开发酒糟饲料项目,依托喀斯特牛业公司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年平均出栏猪3000头、羊1000头、牛800头(其中供香港活牛500头);三是与当地水泥厂签定长期购销锅炉废渣的协议,每年解决锅炉废渣800吨;四是与贵大合作,开发利用牛、羊粪便,通过对粪便的发酵处理,种植蘑菇、蚯蚓等,部分用于生产沼气,生产清洁能源。目前已建成80立方米沼气池4个;五是注重生产、生活污水的处理,目前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座,并通过省环保局的验收。
其次,黔东火电厂——水泥厂——高耗能冶炼企业这一循环主体正在建设当中,黔东火电厂规划容量为4×60万KW,一期工程为2×60万KW。一期工程发电预计年用煤量约280万吨,排灰量为41万吨,排渣量为4.6万吨,而水泥厂拟使用黔东火电厂的粉煤灰为混合材料,其参灰量达35%以上,年用量近40万吨,有效解决了火电厂的排灰问题。再说,火电厂解决废气脱硫问题,需要水泥厂一定量的石灰,在废气脱硫时形成的副产品——石膏,也可以作为生产水泥的调凝剂。高耗能冶炼企业的废渣,也是水泥厂生产水泥的良好混合料。
另外,冶金企业内部自身的节能排减工作也做得很有成效,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以两家典型的铁合金企业为例,一是镇远华湘电解锰厂,该企业是镇远黔东工业园区最早引进的企业之一,是电解锰的龙头企业。为了积极配合国家的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该厂投资了400万元进行技改,效果十分理想。目前,已被黔东南州经贸委、州供电局等部门列为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并予以推广。该厂通过对电解车间、制液车间的改造,极大地节约了水、电、原料等物质的开支。技改前,每天新水使用量为200吨,技改后,采用蒸汽空压式集中洗板,每天新水使用量为50吨,比技改前减少了150吨,全年共减少5万吨,按0.6/吨抽水成本计算,每年可节约用水成本3万元,而且还安装了雨水、生产用水收集装置,实现了水的循环使用,达到了污水零排放;节电方面,技改后,导电系统采用悬空式绝缘夹和浙江大学新研制复合导电夹式阴极板,槽电压比技改前降低0.3伏,每吨产品节电200度;原料方面,技改前,使用重铬酸钾,每年消耗15万元,技改后采用集中钝化,重复使用,全年耗量为2000kg,消耗约2.7万元,节约成本12.3万元,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大大减少了铬的污染。
二是贵州邦泰集团镇远分公司,该企业是07年底引进的台资冶炼企业,生产设备为3台9000KV的电热炉,其节能减排工作也富有成效,表现在:一是生产高碳锰铁的一号炉形成的废渣(富锰渣)不外排,而是作为冶炼硅锰的原料之一直接回炉给2号炉子;二是安装了环保设备,效果十分理想,烟尘排放几乎为零,其除尘器收集的粉尘经加工成粉球后又可以回炉给硅锰炉;三是对露天原料区搭建料棚,防止原料水分增加而提高电耗;四是通过修建大容量水池来调节水温,实现了循环使用和实现废水的零排放。据统计,该公司因上述措施,一年可减少7200吨的排渣量,吨产品电耗降低100度左右,节约成本近50元,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在三大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应运产生了建材行业、包装行业、畜牧养殖业及制瓶业,而且发展势头很好。
以上不难看出,黔东工业园区正是遵照州委、州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是一个工业更加发达、城市更加完善的新兴工业城市。
二、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优良的投资环境。由于园区开发时间不长,政府财力有限,投资不足,造成基础设施落后,公益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园区道路问题,一直是企业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尽管具备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但还是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
2、引进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近几年来,除了火电厂项目外,所引进的大多属于能源与资源消耗型企业,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缺乏一定的产业带动力。
3、招商引资宣传工作不到位。由于受园区目前体制的影响,许多宣传工作跟不上,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经费。仅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及现有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
4、城市规划建设滞后,管理混乱,责权不明,影响了城镇化建设水平。
5、园区政策没有连续性,独立性和灵活性,欠缺指导性,
三、加快发展我县工业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强化“工业强县”观念,做好依托工业化发展
工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统揽经济工作全局的战略重点。财政要增收、农民要致富、大量劳动力就业,都离不开工业化。全县上下必须牢固树立“经济要发展、工业挑大梁”的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可持续发展文章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是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显照,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要坚持发展效率优先、节约资源优先、美化环境优先的“三优先”原则,正确处理工业发展、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三者关系,坚持以综合开发为前提、以有效配置为手段、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骨干企业为依托,落实好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企业循环生产、发展生态型产业三大重点任务,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进资源的减量投入和循环利用。引导企业实行清洁生产,高度重视企业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美化,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推广有利于节约资源的高新技术,建立有利于企业循环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与高校建立联动、互动的科研学术培训机制和人才储备体制,把科研人才、管理人才融入到我园区建设的道路上来,充分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工业经济的循环发展。
3、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做好招商引资文章
要依托项目抓招商。把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基础和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围绕国家投资导向和中长期宏观政策走势,精心筛选、包装、编制优势工业项目,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命中率。坚持一手向上争取列入省州和国家项目扶持盘子,获取更多的项目资金;一手对外狠抓招商引资,用资源和市场换技术,用存量换增量,集聚工业发展要素,增添发展后劲。要创新手段抓招商。采取轮岗挂职招商,专员招商,蹲点招商、网上招商、会展招商等方式,延伸触角,扩大招商渠道,拓宽招商空间,广泛吸引外来投资;建立社会招商激励机制,倡导全民招商,重奖招商引资功臣,充分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抓招商,时时抓招商,处处抓招商”的强大合力。
4、强化发展保障,做好环境优化文章
坚持“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把环境作为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在搞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软环境,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地缘不足人缘补”,不断创造更好更优的发展环境。加强工业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多方引进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和深造,为发展工业经济提供人才支持。大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服务环境,坚持一切为工业发展开“绿灯”,把服务工业作为党政机关履行职责的中心任务。坚持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实行限时办理和服务承诺制,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办事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5、搞好园区规划,打造黔东新城
按照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战略部署,在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建一座30万人口的次中心城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指导工业区建设和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我们必须先做规划,后抓开发,是发展的必然,是打造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的城市的纲领。经过2年的努力,于2008年11月12日黔东循环工业经济区总体规划以获批准通过,现在城市主干道和产业主干道已经搞好施工图设计,这样路网的确立和水电等相关设施规划部设,把产业发展、生活服务板块和绿网穿插的结构科学地置于黔东工业区,初步定性了黔东新城的发展模式,城市内容和建设理念。通过规划的优化整合,聚集了优势,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增强了开发强度,发挥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根据园区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建设特点,以规划为依托加强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发展,改善人居环境。结合黔东南州的发展战略,融入区域经济,实现镇远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旅游兴县和城镇带县战略目标,我们要在有利的区位上科学决策、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促进资源、能源和土地综合利用的集聚板块,增强自身实力,展现投资环境新优势。把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资源优势板块拉长,迎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和有效对接,注入新的活力,打造黔东新城新形象,让她成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和珠三角富人的后花园。
6、加强和完善村级组织建设,积极创建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压力。
园区村级创新和与时俱进,靠自身是不够的,应强化政府作用,加强支持鼓励,工作指导,政策倾斜和机构创新,及时有效的将村级组织作用发挥出来,一是加强“两公开”即“村务公开”和涉及群众利益的“政务公开”。完善政府工作指导,提高透明度,增强公信力。二是及时提供帮助,帮助村两委解决群众难事,做好群众思想稳控工作,落实问题督办;三是加强政府与村组间的沟通联系,转变村组群众思想观念,引导和灌输开放的思想,开拓的思维,培养他们把握政策的水平,抢抓机遇的意识,学会自强的本领;四是增加村干职数,建立激励机制和工作责任制,确保村干充分履行职责。园区的建设事情多、工作复杂、千头万绪,要有人做事,就得相应增加村干职数,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从组织上保证村级干部充分履行职责。另外,园区这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落实和化解就业问题,一是充分发挥园区人力资源开发部的职责及作用,建好人力资源储备库和人才信息需求库,对园区和村组失地农户,生产生活状况及劳动力情况、就业情况建立基本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二是在园区建立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根据园区企业的需求情况,免费开展思想教育,职业技能,政策法规等内容培训。及时将失地后的剩余劳动力向企业进行输送,使他们在企业干得好,干得久。三是政府协调,村级承包,以工程促进就业,在建设无需资质的普通性工程,可由当地农民工通过规范工程的承包管理实施,让农民增加收入。四是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自愿捐增的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园区农村基础项目基金,完善一些村落建设、亮化美化建设,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7、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正视矛盾,敢于面对困难、思考问题。
虽然这几年的发展园区的成绩是可观的,但是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不少,如土地问题,建设问题,群众的思想解放问题,民生问题,无不提醒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在抛弃包袱,不折腾、不怠慢的氛围中,必须加强学习,撑握科学发展观规律,把它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当中,我们在想问题作决策就有了依据,不做盲目性的去发号施令。在困难面前,我们还得开动脑筋跳出传统思维定式,与实际相结合,抓住科学发展观的几个要素去开展工作,查看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上是否有力和科学。面对园区开发建设出现的重重矛盾,在此我们必须先主动调整思路、目标明晰,措施有力,决策果断,加强宣传,规范管理,教育群众,引导发展。克服“三不够”现象,树立敢字当先,从而使园区经济发展少走弯路,正常运转。在政策上,我们得多要政策,可指导性的特殊政策,灵活激励的机制,这样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才有空间,遇到矛盾和突发事件好有办法去应对、分解它。我们只有把特、快、灵这几个方面具备了,园区的建设发展才算得上是我县接触新事物,思想大解放的前沿阵地,才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诚然在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谋发展搞建设必须准确认识园区现阶段的特征,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作为一个执政者和干部,我们要站在发展、服务和关注民生的高度,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正确看待价值观和政绩观,不做南郭先生“久炼衙门成光棍”,不搞无真才实学,缺实干精神和嘴上功夫。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工业园区这棵果树维护好,耕耘好,发挥传递能量,加快发展,保持稳定,构建和谐、辐射带动周围。
总之,保护古城建新城,走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兴县战略,要以敏锐的灵活的政策为抓手,承接外来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提高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打破常规格局,镇远的拆县建市指日可待,努力在世界新一轮的经济技术变革中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