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针对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及应对需要,建立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以及协同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的信度及效度。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应急机制
近些年来,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引发了全社会对公共管理视阈下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高度关注。“突发公共事件在风险管理领域被称作危机事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直至今天的信息社会,社会的“多重转型”考验着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深层次的社会负效应不断显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舆论等多领域的潜在危机事件诱导因素增加,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已然成为时代之需。《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重点强调:“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平安中国的建设需要多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应然选择。
一、构建社会综合治理机制
首先,应坚持公平与正义原则,优化社会分配方式,缓解社会成员对于分配差距的矛盾心理,使人民群众都能够拥有“幸福感”与“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增强社会成员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心理认同,广泛开辟群众诉求通道,加强与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消除误解。在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及时对群众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危机事件引发大范围的群众心理恐慌。党员干部应树立诚信服务意识,坚持在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党的进程中履行岗位职责。其次,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法治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社会保障的总体水平。健全的法律与社会保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而推进法治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也是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应重点结合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众的正当诉求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完善和创新基本养老保险、住房保障以及全民医疗等群众最关心的保障性制度,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创业提供优惠政策,从而使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人生都拥有“出彩”的机会,有效避免报复型、抗议型、暴力维权型等突发性群体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创新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
在全面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网络新媒体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诉求表达的方式。而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新媒体传播具有快速性,影响范围具有广泛性,危机后果则具有长期性和危害性。因此,在全民关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当下,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积极开展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首先,应加强对于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建设的重视,提高运用新媒体进行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控、引导与善后的意识。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参与主体较多,“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必须实施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因此,各领域、各单位应自觉肩负起公共危机事件舆情引导的神圣职责,迅速建立突发性社会危机事件新媒体应急管理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舆情引导。需借鉴知名博主“江宁在线”、“首都网警”以及“共青团中央”等自媒体政务微博的成功做法,一方面为群众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则在危机出现时第一时间澄清谣言,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表明对事件的责任态度,为群众答疑解惑,不断提高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引导信度与效度。同时应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测和引导的“新媒体社区”,通过网上新媒体社区平台,开展公民素质教育,制作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等内容为核心的专题,吸引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监督和评议,从而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监测和引导的新范式。
三、建立协同社会治理机制
首先,要加快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常态化的社会治安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塑社会诚信体系,重点落实社会各领域的责任制度,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次,丰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主体,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社会机构以及公益组织积极配合的协同应急管理机制。整合调动社会化资源,挖掘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潜在力量,建立多方联动的问题觉察机制、决策监督机制、专家咨询机制、中枢决断机制以及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共危机事件处理的效率。再次,要重点加强基层党员的培育,使之发挥榜样先锋作用,敦促基层政府严格自律,提升自身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推进基层自治,发挥社区社会治理的单元性功能,遵循地方发展的客观实际,对于基层居民进行网格化管理,促进居民的自我管理与教育。最后,要加强基层民主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广泛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全社会的言论自由与思想解放,全面推进现代公民教育,从而有效避免由于沟通不畅所导致的突发事件。
总之,当前我国正值社会高速发展与风险迸发的共生阶段,社会公共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并存,由此引发的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也将持续增多。应建立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和调动多种应急服务与管理资源,切实提高应急管理的实效性,有效抑制和缓解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负效应,推动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德元,张燕.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1.
[2]《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0-30(01).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