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书的问世,使得大数据引发全球热议。当许多人还没彻底弄明白IT(InformationTechn0l0gY)是什么的时候,DT(DataTechnol0gY)时代已经到来。拥有大数据是时代特征,解读大数据是时代任务,应用大数据是时代机遇。大数据作为一个时代、一项技术、一个挑战、一种文化,正在走进并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数据的显著特征
大数据作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变革,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主题。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首次提出大数据概念,2008年,《自然杂志》发表《BigDate》更是将大数据的影响扩大到社会各个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数据的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当前,业界对大数据的特征概括为4个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大数据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不但具有大数据的普遍特点,还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和运用价值。
(一)准确性
通过采集受教育者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网络行为习惯等看似不相关的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准确掌握受教育者的整体情况。
(二)预测性
尽可能掌握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注重从获取的全部数据中统计分析,从数据中总结规律,得出准确结论,用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增强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
(三)便捷性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相继建成,各类教育资源应有尽有,为教育者提供了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的便捷应用服务。
二、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数据带来的主要变革是全数据模式、混杂数据运用、相关关系方法论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可归纳为“四个转变”:
(一)大数据价值的基础是掌握全部数据,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由“就事论事”向“统揽全局”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面向受教育者,任何微小疏忽都会造成难以估测的损失。受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许多问题是“小”事情或是抽样性问题,主要是针对某个人、某一具体事情,基本模式是“1对1”或局部的“1对多”,解决问题依据的是微观了解和一事一议的具体判断。大数据强调全数据,也就是“样本=全体”,可以尽可能地了解掌握工作对象的整体情况,深度挖掘所有看似不相干的数据信息,实现“从局部到全局”的转变,如兴趣爱好、学历水平、体貌特征、社会关系等尽可能全面的数据,有效避免偶然情况、个别特例影响判断、干扰视线。比如,利用大数据进行思想调查,数据来源不仅仅局限于调查问卷,还可以把学习成绩、伙食保障、理论考核、文化活动参与情况等数据作为辅助依据,通过对全部数据的收集整理,将调查研究涵盖到方方面面。这样看到的不再是局部的事物,而是全局性的表现。
(二)大数据价值的核心是精准预测动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效果上由“若明若暗”向“洞若观火”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现代的受教育者思想更难掌控了,有时“不出问题不知道,出了问题吓一跳”。究其原因,主要是判断凭经验、预测靠感觉,不能精确把握某一事件发展变化的趋势。大数据之前,数据的作用是为人的判断提供证据,即问题一判断一数据一决策一行动,由于大数据提供了超多信息,人们可以通过分析数据直接找到问题并进行决策,即数据一问题一决策一行动。也就是说,大数据之前人们通过自身经验等因素先作出判断,然后用数据验证判断,如果数据证明判断是对的再展开行动。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数据本身发现问题,然后作出决策展开行动。其中最大的差别不是逻辑顺序的不同,而是数据驱动的决策实际上更准确、更迅速、更简便,往往可以把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因此,只要提供的数据量足够庞大真实,通过先进的信息挖掘、关联技术,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维特点,预测可能出现的行为、思想认识的变化趋势等复杂问题。
(三)大数据价值的关键是计算相关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能力上由“望洋兴叹”向“信手拈来”转变
大数据时代,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再限于因果关系,更加重视事物的相互关联。也就是说,知道“是什么”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这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深度都有了更大的拓展,特别是现在的受教育者文化程度高、接触新事物多、社会阅历丰富、价值观念也更趋多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更多学科领域知识,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但受到环境、时间、思维水平以及自身理论基础等因素的制约,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没有多学科的相关专业理论,如果他们还是按以往“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因果关系思路,就会经常碰到难题,有时还会束手无策。这就需要改变思维方式,运用大数据手段,探寻相关关系,使得工作效率更高,问题找得更准,更具有针对性。
(四)大数据价值的特点是一切可以量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由“吃大锅饭”向“精准推送”转变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言行举止包括精神层面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这样以来,就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工作中,可以建立大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将人们的思想动态、精神面貌、工作效率、安全风险等难以衡量的工作量化细化具体化,记录受教育者每天的网上行为,用大数据解构受教育者发布的内容、互动的信息、浏览的痕迹、分享的链接等信息碎片,最大程度建立受教育者“脸谱”,精准推送教育内容,给教育者更多推送空间,给受教育者更多选择余地。同时,还可以收集整理受教育者基本信息、研究行为动态,探寻数据背后相关需求因子,精准提供素质跃升、爱好拓展、文化补给、饮食配餐等服务项目,按需配备、量体裁衣、私人定制,使各项服务保障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精准化,提升幸福指数。
三、运用大数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或无意都要接触或使用到数据。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就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借助数据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数据采集,让大数据成为掌握思想动态的好帮手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海量数据信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空间,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数据采集。要善于借鉴运用大数据理念,及时掌握各种影响制约教育成效的动态数据,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利用好网上答题、在线教育系统,运用思想调查、心理咨询、法律服务、自主学习等应用平台,通过对各种不同数据的分析处理,提高发现问题、主动服务的能力,使数据真正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
(二)深化数据研判,让大数据成为构建教育格局的新引擎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理论课堂这个主阵地,又要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氛围。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化、网络化,全面加强数据资源建设,努力打造人人喜闻乐见的数据教育平台。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信息的共享,推动资源运用由“烟囱型”向“网络型”的转变。要借力社会大环境,发挥社会、家庭、亲朋好友的影响力,运用家长的殷切期盼、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社会鲜活的生动事例以及各种红色资源等,不断激励人们建功立业的信心决心。
(三)抓好大数据运用,让大数据成为评价教育效果的检测仪
对教育成效进行精准检验和科学评估,既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衡量教育者工作实绩的价值尺度。将大数据应用到教育效果评价,就要努力做到:首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育者要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经常性的专题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以便为上级部门更好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变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其次,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如学生在校区和实习地,完成任务的不同、所处环境的不同、工作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方法和考评机制,只有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和学生现实思想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科学合理评价。最后,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要自觉跳出“检查看资料、评估查登记”的思维定势,把单位的全面建设水平作为衡量教育质效的主要依据,善于通过中心任务完成情况、日常作风养成、整体精神面貌等准确的数据来检验教育质效、反思工作得失,通过受教育者“点赞”或“吐槽”帮助施教者固强补弱、弥补短板,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闭合回路,实现无缝完整对接。
(作者陈胜系海军蚌埠士官学校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陈胄系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第一论文网摘录自《决策探索》,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www.001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