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根源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_财政金融论文

时间:2021-06-15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为了刺激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美国经济,美联储在2001年至2004年间连续降息,并将联邦基金利率将到46年的最低点l%。大量流动性资产涌入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导致两市场的极度繁荣。2004年至2006年美联储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问题初现。2007年3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宣告次贷危机的爆发。众多国际性知名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相继爆出巨额亏损,甚至面临破产。在这期间,我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6家上市银行购买了美国次级按揭债券,但由于数量较少,并没有影响这些银行的流动性。然而,次贷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是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启示
一、次贷危机的概况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债危机”,是指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次贷危机问题出现在美国的第三类市场上。所谓次级按揭贷款,主要是指美国贷款机构向信用分数较低(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这种次级按揭贷款将客户的偿付保障建立在房屋价格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其中所隐含的巨大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2004年至2006年美联储17次加息,一方面将房地产市场由繁荣引向衰退,房价开始下跌,另一方面,借款人尤其是申请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由于不堪重负的高额贷款利息而开始违约,提供这类贷款的金融机构开始受损,此后以这些次级贷款为标的的证券化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即所谓的次级债券的价格开始下跌,受损者开始扩大到各类基金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以及美国国外的投资者,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流动性危机开始显现。资金链的源头出现断裂,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这场“次贷危机”。
二、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
2.1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
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发展,美联储从2001年初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1月5.98%降低到2004年中期1%。同时,30年期固定利率房屋抵押贷款(不含次级贷款)的合约利率也从2000年5月的8.52%下降到2004年3月的5.45%。然而次级贷款没有可供参考的平均利率,但市场利率水平较低无疑推动次级贷款规模迅速增加。同时,浮动利率借款人可以以较低成本进行再融资,美国家庭抵押贷款的负债由2000年的4490.6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二季度的10145.9亿美元,超过了以往224年的水平。而房价的持续上涨则维持了房市及其贷款市场的繁荣,也是2003年至2004年到期未付率明显降低的原因之一。
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逐步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8月提高至5.25%,随后一年内维持不变。与此对应,房屋贷款利率也有所上升,至2007年7月达到6.7%。利率的上升无疑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形成压力,尤其是对2003年至2004年低利率水平下发放的大量浮动利率的次级贷款借款人影响更大,因为这些贷款会在2005年或2006年重新设定利率。
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与房价暴涨诱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家庭过度负债。家庭房产占名义GDP之比达到顶峰,私人部门债务占GDP之比在2008年也达到创记录的354%,家庭债务与资产之比从2001年起急剧上升,过去7年家庭债务与收入之比超过之前39年的水平。这也为次级贷款危机进一步影响美国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2.2美国房屋价格普遍出现大幅下降
利率变动影响到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和还款能力,而房屋价格变动则影响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两者共同决定了次级贷款的违约率。美国房屋价格从1995年开始逐年提高,上涨速度也逐步加快,自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中期,上涨速度急剧提高,同比增长最高曾超过15%。从2005年四季度起,房价的上涨速度开始明显下降,到2007年3月房价停止上涨,随后明显下跌。房价增速放缓甚至下跌是2005年第四季度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的重要原因。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美国房价仍然处于最高水平。
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与房价上涨幅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利率下调,房价上涨,利率停止下调,房价则下滑。因此,利率与房价波动成为理解次级贷款危机的关键因素。
2.3危机通过资产证券化被传递和放大
证券化是20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提供更多笔抵押贷款,它们可以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实施证券化,即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以这部分债权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借款者未来偿还抵押贷款所支付的本息,就成为房地产金融机构向此种证券购买者支付本息的基础。由于这些衍生证券设计复杂,透明度较低,其中的风险隐患较为突出。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了债券,卖给了国际投资者,美国欧洲的许多大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都购买了次级债,所以,一旦美国次级抵押款市场发生了异常,便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国际投资市场,从而导致危机的影响在球金融市场上不断被传递和放大。
2.4评级机构证券风险状况评估失真
由于次优抵押贷款市场发展仅十余年,且此前该市场运作状况良好,因而此次贷违约率并不高。依赖所谓的历史违约率数据,并参与这些衍生产品的设计,评级机构给予了次贷相关衍生证券较高的评级,并使得次贷产品评级结果明显高于系统的金融工具评级。据统计,大约75%的次贷证券获得了AAA评级,由此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等在内的稳健型机构投资者也参与了该类产品的投机。危机爆发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不断调降次贷相关证券的评级,并表示将调整次相关证券的评级方法,但评级机构的独立性、透明度、公信力仍受到市场质疑。
2.5银行内部管理缺失
美国次贷危机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有关。2001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进入了蓬勃发展期,2001年,美国次贷约1200亿美元,到了2006年达6000亿美元,五年间增长5倍。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在过去几年,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也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付。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风险状况。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
2.6政府监管缺位
2003年底,美国金融监管者开始关注到房贷机构放松了贷款标准,但是,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给予干预。相反,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放贷,让许多具有高风险的衍生工具不断扩散。而且,政府还把对次级房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对于这些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是否可靠却不予监管等,正是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造成了席卷全球的危机风暴。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关键在于它的警示意义,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与发展提供借鉴价值。
3.1从信用风险管理逐步转向全面风险管理
审视美国次贷危机与银行陷入危机的原因与影响,主要是由于美国银行机构为追求过度利润,放宽了贷款标准和条件,通过资产证券化掩饰和转移风险,违背了审慎经营的原则,从而出现过度投机行为,以致在房地产市场逆转下美国次级按揭贷款恶化,导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组合信贷、金融衍生品创新与应用及国际投资方面要求更高的风险管理。要建立与完善风险评估体系、风险模型定价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对潜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等进行识别、评估、分析和定价,防范和减少风险损失;要加强研究和分析,认清和理解风险的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定价模型背后的各种参数及其对潜在风险报酬的影响,保持在金融市场中投资的理性态度;构建一个健全有效的交流网络和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对未来开展信贷业务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创新业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形成支撑。
3.2科学设计信贷产品和金融衍生品,谨慎创新与应用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将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由于高杠杆作用,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完全偏离,放大了相关投资和交易风险,为危机埋下隐患。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审慎经营,科学设计信贷产品、理财产品和金融衍生品。在产品设计、创新与应用过程中,要重视宏观经济、行业及公司研究,能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各方研究成果,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科学使用资产证券化手段,推进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合理调整信贷资产规模与比例,减少风险比较集中(如房贷)的贷款发放,合理评估无风险约束下的放贷行为与潜在风险的平衡。
3.3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新型的以风险为基础的考核盈利指标——adjustedreturnoncapital,RAROC),其核心思想是:将风险带来的未来可预计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一道,直接对当期盈利进行调整,衡量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并且考虑为可能的最大风险做出资本准备,进而衡量资本的实际使用效益,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RAROC绩效评价法将银行的收益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相结合考核银行的经营效绩,缩小了管理者与出资人之间的目标差距,对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3.4完善评级机构的评级制度
本次危机暴露出评级机构存在的失误。由于直接参与衍生产品的设计并为其提供评级,评级机构面临明显的利益冲突,丧失了独立性。关键在于,当前的国际评级市场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性,评级结果存在对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和债券评级的普遍高估以及对其它国家的普遍低估的现象,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受到削弱。因此应增加现有评级体系的竞争性,避免评级结果的系统性偏倚。
3.5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的作用
此次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剧烈的动荡,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资产证券化产品、衍生品市场监管和协同监管等一系列问题。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监管者要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针对这些变化,监管体系有必要从过去强调针对机构进行监管的模式向功能监管模式过渡,即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的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的监管,以减少监管的盲区,提高监管的效率。
小结
次贷危机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主要包括净利差收窄的挑战;资产质量有下行风险,信贷成本将会有所上升;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风险;人民币升值对银行带来外汇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仍将考验中小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相关中间业务的增长速度显著放缓等。所以我国应该从本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入手,吸取美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科学设计信贷产品和金融衍生品,谨慎创新与应用;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推进个人和机构征信系统的建立;完善评级机构的评级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的作用等,这样国内商业银行才能增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勤伟.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8,(15).
[2]钟玲静,李超.美国次级债危机升级给我国带来的风险和启示[J]法商论丛,2008,(01).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