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及效应的文献综述_会计审计论文

时间:2021-06-21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

关键词:

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方案及其影响因素、股权分置改革的盈余质量效应、股权分置改革的效率、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以及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相关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股权分置对投资者保护影响的文献
朱小平、暴冰和杨妍(2006)探讨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给股票流动性定价的问题,并以此解决对价给付问题。同时提出以金融创新的方式来为流动性定价的建议,并且认为只有通过远期的利益支付来实现非流通股的流通,才能更好地实现用市场化机制推动资本市场改革。杨丹、魏韫新和叶建明(2008)通过对价格模型和与回报率模型的修正,研究了全流通对价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非流通股比例较低的上市公司,股改对价方案的对价补偿是公平的,但是对于非流通股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东剥削流通股股东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申慧慧、黄张凯和吴联生(2009)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控股股东是否会操纵会计盈余方面研究了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问题。比较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国有股控股和非国有股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和盈余管理的不同影响。弥补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对中小利益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的空白。陆宇建,张继袖(2009)利用配对样本研究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减持股份与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与控股股东增减持行为没有显著关系。并建议中小投资者不必过于在意控股股东的增减持股行为。
二、股权分置同市场价值之间关系的文献
党红(2008)研究了影响现金股利水平的公司治理变量在股改前后的变化,认为股改尚未具有全流通资本市场上的现金股利政策应有的特征。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股权结构变量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股权集中度,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每股现金股利的关系并未发生显著变化。马曙光、黄志忠和薛云奎(2005)研究了股权分置情况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用何种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资金侵占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深入,非流通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的直接侵占减少了,但是发放现金股利的形式却越来越多见。何丹,朱建军(2006)分析了股权分置背景下,控股股东利用股权融资活动对中小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行为。并因此比较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债务融资成本和股权融资成本的差异。并指出成本差异是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偏好股权融资的原因。
杨善林、杨模荣和姚禄仕(2006)利用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使用了净资产收益率自回归模型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与股票市场价值之间的相关性。其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及其价格的相关性,进而研究验证了股权分置改革对提高我国股票市场价值相关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尤其是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其相对价值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这项历史性的制度变革,但是可以发现在目前的研究中对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绩效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所以本文将就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治理结构的变化引起上市公司业绩发生了哪些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影响的文献
丁守海(2007)采用托宾Q的对数为公司价值的变量,经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价值普遍提高了百分之十六以上的结论,并且公司价值提高的幅度与盈利能力和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呈正相关,股权分置改革更有利于提高“一股独大”公司的治理水平。但是丁守海的研究中采用的是公司价值变量托宾Q,并不能完全反应公司业绩的变化,并且所采用的数据涉及的时间序列较短,所以研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胡珍全、唐军(2007)在《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一文中运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和Wilcoxon符号检验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经营业绩进行了综合的评价。在选取的五个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指标中只有净资产收益率不升反降之外,其他的指标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发生了显著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董梅生、查会琼(2007)通过对117家上市公司股改前后业绩表现的分析发现,每股收益(eps)、总资产利润率(roa)及净资产收益率(roe)股改后的指标值先是高于股改前的指标值,随后下降,低于股改前的指标值,最后又与股改前的指标值无显著差异。任俊琛、吴春梅(2007)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通过对32家样本公司四年的数据分析,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并且非流通股比例与股改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张继袖、陆宇建(2006)检验了深圳中小盘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市场反应,研究证明中小盘市场对股权分置改革基本上是认可的。胡援成、龚剑峰和胡宁(2007)在考察了943家A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表现之后,得出了股权分置改革虽然产生正效应,但是对证券市场影响力有限,并且投资者对股改信心不足的结论。他们认为我国证券市场“政策市”的烙印依然很重,为了保障股改的顺利进行,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何诚颖、李翔(2007)运用事件分析模型,以2006年6月1日之前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市场反应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股改事件对股改前后30个交易日内的股价的影响都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并且大多数公司的市场反应都为正的结论。另外他们的研究还表明股改的市场反应更多体现在股改过程之中,并且在股改方案实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改的效应呈现逐步弱化的趋势。奉立城、许伟河(2006),以试点公司公布其最终股改方案日为事件日,经实证分析表明,股改试点公司股票在事件日前后确实存在着显著的正的超常收益。但是不同批次,不同交易所,不同版块,不同对价的试点公司的平均超常收益率是存在差异的。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