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写农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农村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论文范本,包括关于农村及农业及农民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农村论文范文。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五”期间,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十一五”和今后的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十五”农村改革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十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起步的五年,是农业农村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增强
“十五”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粮食生产经历了连续下滑和恢复性增长的变化.为发展粮食生产,中央出台了“两补贴、三减免、四保障”等扶持政策,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粮食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粮食亩产连续两年超过600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五”期间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5年与2000年比, 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粮食增加4公斤,蔬菜增加96公斤,肉类增加9.4公斤,奶类增加14.5公斤,水产品增加5.1公斤.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更加丰盛了.
2. 农业生产布局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优化
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国农业已表现出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的明显趋向.农业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高.从2002年开始,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对13个优势农产品进行了区域布局,启动了41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目前,水稻优势产区产量占到全国的75%,小麦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3%,棉花优势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7%.农产品品种结构得到优化.2005年优质稻占稻谷面积的64%,优质专用小麦占48%,优质专用玉米占37%.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国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1.4万个,带动农户8458万户,户均增收1202元.
3.农村改革在突破二元结构束缚中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是农村改革的攻坚阶段.农村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加快市场化进程来展开,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税费改革步伐不断加快,2600年来农民种地交纳农业税的历史已经宣告终结.随着主产区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我国形成了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农村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占据主导的基本格局.
4. 农民收入在爬坡中实现较快增长
农民增收困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十五”时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5.3%,比“九五”提高了0.6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十五”时期农民收入还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增收格局,突出的有三大亮点:一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速加快.2004年13个粮食主产省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二是农民务工收入稳定增加.2005年,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增长17.6%,对增收的贡献率为55.5%.三是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断增大.目前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005年农民从畜牧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比2001年增长了34%.
5.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在统筹城乡中得到发展
“十五”期间,国家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投资修建农村公路,全面开展农村电网改造,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力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国家投资35亿元用于农村沼气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1700万户,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民生活条件.
6. 农业对外开放在挑战与竞争中取得新成绩
农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58.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07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业“走出去”
农村相关论文范本
“十五”农村改革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只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不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十一五”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第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如果农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城市的和谐,更要有农村的和谐.我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方针,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出路也在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一方面有利于刺激和扩大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创造需求,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看,建设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与农村要素外流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如何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加强国内产业的保护也值得关注.
第三,从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又是《规划》实现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降低.目前,我国农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4%,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农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影响没有减弱.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具有多功能性.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生态和社会功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才能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的各项任务打好基础.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未来五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要使农业和农村有实实在在的发展.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新农村建设14项重点工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加大农业改造和农村建设的力度,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和普遍的趋向.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上,既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三、做好“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十一五”时期,要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1. 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10000亿斤的目标,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提高资源保障、物质装备、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努力构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效机制.要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力争到2007年建设5000万亩标准粮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2008―2010年再新建设标准粮田1亿亩,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100亿公斤左右.要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搞好储备粮的吞吐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不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2. 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十一五”期间,要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为带动,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全程监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控检测.要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手段,建设大市场,联结大网络,搞活大流通.重点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全国农产品流通网络.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引导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积聚,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3. 依靠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大能力.要积极培育主导品种.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启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争取到2010年对10亿亩农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应用节约型技术.
4.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十一五”期间,重点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建设.目前,农业部依据《农业法》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试行)》,规定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规范运行将起到引导作用.农业行业协会是架设在农民与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今后要一方面抓发展,一方面抓改革,通过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健全功能,使协会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
该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shehui/flshx/452281.html
5.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十一五”期间,要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力争五年内对一亿农民进行各种类型的系统培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对农村青年开展示范性培训.以绿色证书工程为载体,对生产骨干进行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职业院校,争取用十年的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具有中专学历的种养能手和经营能人.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健全培训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农村的论文范例 | 大学生适用: | 硕士论文、函授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8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6. 稳定、完善和强化惠农政策,努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目前,中央已明确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今后应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应在国家扶持下,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农民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作者系农业部部长)
农村相关论文范本,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经济学论文
究主要是集中于对中国共产党正义观的研究和当代中国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济学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济学思考社会主。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市政道路职称论文江西度建设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建人教发〔2016〕195号)和《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2016年度台州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计划及有。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八不准"要求;为人师表,爱。教师职业道德论文题目资料爱无边铸师魂馨香远播赞青春一等奖豫教〔2016〕18475号李新颖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设计,摘要:本篇论文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的复习设计。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中国社。
社会建设论文
告,在填写表格前请务必认真阅读红色注释内容;,请将该总结报告表格于活动结束一周内发送。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论文举例,[1]张珠龙.农村学习。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加强道德修养 (2)自主和监督,(3)效率和公平,(4)先富与共富,(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1.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大学生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技成果,推动体育强市建设,经研究,定于2016年12月举办嘉兴市第六届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暨市八运会论文报告会.报告会拟采。社会实践论文格式阅读,社会实践论文格式全国要说明,毕业实。
农村经济建设论文
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建设一、夯实群众基础,推进农村文化建设1、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发。新形。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程。【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思考实践【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长江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特色与支。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
推进素质教育吉首大学素质通识课程管理办法,(2016年6月修订),为了推进素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素质通识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素质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