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影像艺术以其独特的思想性、审美性与娱乐性充分调动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机制,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影像艺术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并对其存在问题提出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影像艺术赏析;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探析;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与研究, 但就目前而言, 其教学效果仍存在以下困境:多数老师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易让学生感觉晦涩平淡而产生厌倦;少数教师虽尝试课程手段创新, 又易让学生感觉理论知识不够深入而产生抵触。鉴于此, 笔者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与心理需求, 尝试将影像艺术引入课程教学, 采取自主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 通过生动、丰富、形象的立体教学, 提升心理素质, 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一、影像艺术赏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1. 情境创设。
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教学中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优秀的影像艺术是人类心理世界的投射, 寄托着人类真实而美好的情感世界, 所以教师借助影片设计活动情境, 更能让学生在影片中与未知的自我、未曾发现的世界相遇, 激发学生“不吐不快”的情绪,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生命教育中, 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时间的宝贵与生命的不可复制性, 教师截取美国电影《时间规划局》中一个关于心理体验的片段, 让学生观影后摸着自己的脉搏, 闭眼感受:如果生命只有倒计时30秒, 你的内心感觉是什么?通过情境创设, 学生无一例外地参与其中, 无形中激发了探索欲望, 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
2. 情绪表达。
优秀的影像艺术会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一定的冲击, 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言:“诸多电影故事高手为我们提供了我们渴求的双锋际遇。首先, 使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就像一名劈路而行的林中探险者, 我们瞠目结舌地步入一个未曾触及的社会, 一个破除了陈规俗套的领域, 在其间腐朽化为神奇, 平常变成非凡。其次, 一旦进入了这个奇异的世界, 我们又发现了我们自己。”所以, 当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氛围后, 教师还需适时适地让其表达感受, 觉察他人的情感世界。如在引导学生处理失恋危机时, 教师截取爱情电影《失恋33天》中黄小仙觉察自己男友已移情别恋的片段, 没有直接播放其内心痛楚与委屈的画面, 而是先让学生体验:当你处于这样一个情感状态, 你的内心会发生什么?让学生体会剧中人物与自己的内心世界, 促其主动表达真实情绪。教学中, 我们发现当学生的内心真实体验被表达后, 感受、认知与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 觉察反思。
影像艺术往往通过人物一系列的困惑、痛苦与成长等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深刻主题, 让人们在影像中自觉地与人物发生情感碰撞, 进而影响自身心理活动。如在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独特自我、成就最好自己时, 教师选取青春励志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迪因穿衣风格遭到同事嘲讽的片段, 引导学生通过“影片中哪个情境、哪句话让你有所触动?”、“哪位同学的发言让你印象深刻, 你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变化?”的分享, 体会安迪对自我质朴诚实形象的认可, 更从交流中看到不一样的视角, 共同探索人生问题, 学会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教学中, 教师可从事实与感受层面两个维度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受世界、觉察自我, 丰富生命体验。
4. 净化提升。
优秀影像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能让观影者看到世间百态, 并赋予人们一定的观看视角, 进而影响观影者的信仰、习惯和情绪状态。如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在困境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教师选取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因开办英语学习班面临被学校开除、采取独特教学模式壮大学校两个片段, 让学生在体验人物内心世界基础上, 用“你觉得自己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如果你内心深处也有这样一个角色, 你会对自己有何新认识?”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不仅体会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社会观念、人物命运等, 更学会了如何凭借坚忍不拔与拼搏进取等优秀品质实现人生、社会价值, 在对话中帮助学生形成新感受、新认识与新思考, 促其学会通过心理调适赋予生命新活力、新境界与新意义。
5. 改变认知。
优秀影像艺术往往具备积极的教育意义, 人们可以通过观影感受人物内在优良品质, 激发自身潜在的强大力量。如为了让学生获得压力应对方式, 教师选取《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在雷雨交加之夜从漫长下水管道中爬出的片段,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 使其反思自身思维模式, 聚焦情节、人物、主题等获得新感悟, 尝试改变过往固化的行为模式。教学中也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 促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不断学习、尝试、行动中改变认知, 获得自我觉醒与完善。
二、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对策
虽然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 但在应用中仍存在作品选择不太适当、教师把控课堂能力不够、硬件条件受限等带来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影像艺术的育人优势, 笔者认为教师除了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外, 还应侧重培养以下能力:
1. 影像的选择与运用能力。
选择切合教育目标的影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前提, 教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影片选择的价值与贴切原则, 即选择的影片不仅是积极向上、促进大学生深入探索和感悟的, 还应贴近学生实际, 能引起共鸣。此外,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性与教育实效性, 还需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对所选影片做适当安排与截选, 考虑哪些影片是学生提前观看并思考的, 哪些是现场调用配合特定教学环节的;思考哪段影片能迅速让学生聚焦于具体事件的经验与感受, 哪段能巧妙创设教学情景。上课前, 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片段, 切忌不加选择地运用影片、大段时间播放影片, 削弱教育效果。
2. 教学节奏的把握与驾驭能力。
影像艺术能否发挥独特教学魅力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高超的教学水平。所以, 教师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课, 提升对影片的鉴赏、解读与思考能力, 适时调整教学设计, 把握教学节奏。总体来说, 需做到四个“切忌”: (1) 导入:切忌限制思维。在影片放映前可做简要介绍, 但应把握适时适宜原则, 不能先入为主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与感受, 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 丧失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2) 引导:切忌感受缺位。一般而言,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贴近教学目标的关键点进行提问, 但不能只注重事实层面引导而忽视感受层面的启发。 (3) 分享:切忌打断。在创设轻松和谐讨论氛围后,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吐不快”的冲动, 教师需尊重学生的表达欲望, 避免因课堂时间限制打断学生, 导致其体验不深刻、感悟不到位, 错失自我探索与探索最佳时机。 (4) 总结:切忌冗长。教师在总结时可引用学生分享的最精彩话语, 将其与课程理论要点巧妙连接与提升, 力争精要、深刻、灵动, 但不能话语过长, 脱离分享实际。
3. 与学生对话的能力。
影像艺术因其互动性、灵活性、渗透性的特点, 可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育模式, 让学生全身心体验、多角度思考, 实现与自我、他者的对话, 达到自我的教育、提升与完善。所以, 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审美与文本解读能力还不够, 还需站在学生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困扰, 体会他们的态度与情感, 倾听他们的表达与诉求, 与他们同呼吸、共情感, 并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内心情感与智慧调动学生遇见过去与未来的自己, 让学生在对话中去体验、感悟和反思, 享受自我成长的生命乐趣,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体价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与训练于一体的自我教育课程, 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互动性与体验性。影像艺术赏析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通过影像搭建体验与思考的平台, 在平等对话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情感的支持,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晓娅.影像中的生死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蒋萃.浅论影视欣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3, (9) .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