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层面看,这个以线上线下各种互动为运营根基的社交媒体,对类似《新周刊》这类专业媒体的意义似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作为社交网络平台延伸和扩展专业媒体的业务链,在传统业务的各个环节发挥其补充、延伸或“+”的作用。如通过微博关注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专业机构、社会力量,通过微博粉丝细化相关领域的社会触点、集聚相关领域的社会焦点,并通过这些不断提升媒体的话题敏感度、时效度、精准度。同时,利用微博实现话题的背景延伸、评论多元等有助于解读立体化的拓展性功效,可以提升媒体的内容品质,扩大媒体影响。
2.作为传播新手段、新工具乃至新思维推进传统的专业媒体“新媒体化”。对类似《新周刊》这类传统的专业媒体来说,微博其实也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传播平台。一方面,为传统专业媒体的新媒体信息生产提供了多种媒体手段整合的可能,如“文字+图片”、“文字+视频”及其多元多样的组合等。另一方面,可以催生很多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媒体的新产品、新项目,也可通过微博进行“测试”,以及时依据用户反馈进行更切合目标受众的改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互联网“产品”的微博,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传播思维。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说,微博为传统媒体人思维方式的“互联网转型”提供了最具操作性的演练场。
3.作为“另类”空间,拓展、重塑甚至重构传统专业媒体的品牌。作为一个在运行逻辑上相对“另类”的传播空间,微博是《新周刊》这类传统媒体实现品牌延伸的便捷平台。从运营上看,在新媒体时代,所有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都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要保持原有的品牌优势,就必须立足新的媒介生态,运用新的媒介思维、媒介方式重塑品牌。当然,品牌重塑必须以运用好微博的延伸功能、融合功能、探索功能为基础。在一些特殊时期,如果媒体的微博能发挥自己在特殊话题的传播、失实信息的辨析、复杂线索的梳理、多维背景的呈现等方面的优势,就可能使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得到可预期的提升。
(二)《新周刊》微博传播存在的问题
立足这样一些功能实现,我们似乎可以说,《新周刊》的微博传播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问题:
1.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更新赶不上使用者的需求增长。历时地看,《新周刊》微博在其鼎盛时期几乎每条微博都有上万的评论和转发量,“早安”和“晚安”更是如同每日准时的心灵甜点而受粉丝欢迎,甚至引得其他媒体微博有意无意地跟风和效仿。但社交媒体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使用者会随自身使用体验的累积而“拔高”使用“品味”。《新周刊》微博栏目、栏目内容、内容发布时间、发布方式等方面自微博开通以来的相关调整和变化相对滞后于使用者的“体验”需求——这一点,笔者对《新周刊》微博2015年5月8日(表3)和29日(表4)的内容统计也可以管窥一二。这种滞后,在时间维度上就积淀为参与和互动热情的下降。如《新周刊》运营层对此未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并将应对展现在微博页面上,那粉丝的流失就是迟早的事情。
2.运营团队对传播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与社交媒体的运行逻辑不匹配。深入《新周刊》微博中的内容可发现,刊物微博对社会热点话题虽然不乏及时的跟进和讨论,但这些讨论既缺乏与刊物定位相一致的深度,更缺乏对粉丝群体参与热情的调动。前者,使其相关评论和跟进很快被淹没于网络信息海洋;后者,使其微博粉丝渐失参与热情。同时,《新周刊》微博缺少互动性的热点话题,虽有“话题社”这一固定栏目,但其相关设置也都主要是“编辑”思维,而非“用户”思维,因此“话题社”栏目中的话题大多缺少粉丝参与,评论和转发量寥寥无几,完全没有起到以话题互动带动微博活跃度的效果。这一点,表3和表3里的“转发”和“点赞”似可作为佐证——点赞和转发多的,既非“话题”,也非“原创”。
3.刊物与刊物微博“分”与“融”的辩证法在微博运营实践中没得到充分体现。不依附于母媒,曾是《新周刊》微博广受好评的特色之一,但独立并不代表脱离。《新周刊》微博既以《新周刊》杂志的名字命名,作为母媒的“新媒体”存在,其整体功能就须与《新周刊》杂志的定位风格统一起来,全面体现《新周刊》杂志“新锐”的定位理念,微博运营贯穿媒体的价值判断和新闻立场。《新周刊》作为双周刊的时间属性,内在要求刊物微博能以其“新媒体”优势弥补杂志在“新”这一意义上的时效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刊物微博发布的内容和母媒长期疏离,那就难免会使《新周刊》的忠实用户失望并逐渐疏远刊物微博甚至疏远刊物本身。
概言之,《新周刊》微博无论是在作为新媒体运行特点之关键的“互动”上,还是在作为传统媒体之结构性“互补”空间上,都没能充分实现其功能担当。
三、《新周刊》微博传播可能的创新策略
在媒介生态日趋复杂的当前,直面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生态适应”的当然选择。作为这一选择之实践选项之一的微博,其传播和以传播为基础的运营也就有其必然的重要性。据此,笔者认为,《新周刊》微博传播亟待策略创新,而其可能路径似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直面“用户”需求,不断创新传播模式
《新周刊》微博要重续辉煌,必须切实将“受众”思维转换为“用户”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传播内容和传播模式的不断创新。如可考虑在保留“早安贴”和“晚安贴”等较受欢迎栏目的同时,尽快找到用户喜欢的新栏目。尝试摆脱原有模式的束缚,通过投票、有奖转发等方式促使粉丝留言,参考多数人意见不断提升用户参与度。
(二)在运营实践中充分利用“热点”提升微博和刊物的社会影响力
“微博客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能够根据关键字出现频率,统计出正在被热议的话题”,而热门话题并不由传统的媒体议程设置,而是由公众通过再认识和反思后自主创建。因此在热点话题的跟进中,既要紧跟话题讨论而深入,也需适时把热点话题据为己用,通过讨论融入《新周刊》和《新周刊》微博的特色标签,要在既有热点的基础上适时植入新话题以引领新一轮话题讨论。
(三)在互补、优化和共振原则下调整与《新周刊》的关系
调整与母媒的联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采取母媒内容预告和再现的方式,而是继承并发扬母媒的风格,微博与杂志在内容和话题中可以互补和共振,实现线下和线上品牌互动和合力。《新周刊》杂志被誉为“话题发源地”,每一期都会有一个精选的核心话题,微博可以利用这个核心话题与定期粉丝展开互动,既增加微博的活跃度,又增加其母媒体的关注度。同时,《新周刊》微博可以提前预告下一期杂志的内容或者刊登下期封面,频率不需要太频繁,才能更容易得到粉丝的接受可对其品牌的认可,起到一个杂志软性广告的作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品牌然后产生购买行为。
昔日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永远的成功,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的微博只有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真正在拥抱新媒体思维的过程中将传统媒体融进新媒体空间。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