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农超对接”冷链物流是指针对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为保证其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采用一定制冷手段、设备或工具,使之从生产到销售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适宜低温环境的一种特殊供应系统,它将大型连锁超市和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连接起来,在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实现全程冷链控制,实现生鲜农产品直接采购和直接销售。笔者通过对南宁市农产品“农超对接”这一流通现状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存在的问题后,提出新型的“农超对接”模式的构想,探讨新型的农产品“农超对接”模式冷链物流实施保障及一些改善建议。
一、南宁市农产品“农超对接”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
据调查,南宁市的冷库数量现有17个,总面积为60万平方米,分别为玉洞冷库、广西博元公司冷藏库、广西海吉星冷库、中央厨房冷库等。大多数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由普通仓库改建而成,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冷藏需求,表现为功能不足、设备落后、规模小,冷藏率较低,缺乏先进的冷库系统等问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果蔬流通腐蚀率达20%~30%,肉类达12%,水产品达15%,而国外损耗率只有5%~6%。
(二)冷链物流体系标准和相应政策不完善
南宁市政府没有制定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操作规范和标准体系来约束参与者的流通活动,致使农产品常在露天环境下流通,无法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完好率,不能保证冷链流通过程的安全性。近年来,南宁市政府开始重视农产品流通和销售,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建设和交易方式,但出台关于冷链物流的政策是相对较少的。
(三)冷链物流企业规模较小
南宁有专门经营农产品配送的企业较少,规模偏小,如广西博元公司,其库容仅有1000立方米。由于配送中心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土地和人力资源,一般规模的配送企业很难承担。此外,在“农超对接”中,有些超市虽也建立了农产品配送中心,或者在原有的配送中心增加了经营农产品的配送作业,但由于条件限制,使其配送难以达到一定规模,亦无法体现效益。
(四)农产品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产品的季节性及受保鲜储运能力的制约,造成农产品集中上市延迟及销售期限短,价格波动大,信息不对称,传递滞后,农民无法准确判断市场的需求从而抓住市场。这样,当外部市场环境出现变化时,农产品必然滞销。对农产品贸易大环境而言,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交流平台较少,大多数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功能只提供农产品的供需,或者只是对涉农企业宣传形象,交流平台上仍存在着消息滞后、信息失真等问题,农产品物流平台的缺乏,不能实现农产品资源的真正共享,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无法实现多方赢利的局面。
二、新型的“农超对接”模式构想
“农超对接”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农产品销售新型流通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费用,可以使农产品的流通成本降低20%~30%,超市的采购成本降低15%,“农超对接”冷链物流为保证其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采用一定制冷手段、设备或工具从生产到销售前的各个环节中,使农产品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环境。根据目前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以及南宁的情况,得出南宁市“农超对接”的冷链物流模型,该模式是由“农超对接”三大模式构成,即在“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超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超市+基地+农户”的基础上,与超市的分配中心、第三方冷链物流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公司合作和配送。
(一)冷链物流“一条龙”服务
该模式的主要思路:各大/中超市分析自身农产品3—5天的需求量,从合作社、基地及企业获取预计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制定第三天的订单,中间需要合作社、基地及企业的反应机制,即收购时间,以及超市的分配公司、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公司,这三个都具有冷链物流的能力,根据订单及农产品的特性,制订计划及准备装备,进行对农产品有效地打包、加工、装车、配送。这种模式使得生产者和超市能更专注于自身业务,降低市场风险,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拓展盈利空间,也能充分发挥冷链物流专业化、效率高的优势,能为客户提供综合的冷链物流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物流要求。
(二)优化后的“农超对接”模式的优点
1.环节变少,节约成本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从生产到销售,最少需要4个环节,每增加1个环节,成本至少会增加5%左右,而“农超对接”解决了流通渠道上的诸多障碍,简化流通环节,缩短消费者和农民之间的距离,降低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超市与物流冷链公司合作,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从农民手中及时送达超市,减少库存,也相应减少存储成本和管理成本。
2.农产品可以持续保鲜
以产销信息为基础,实现生鲜农产品从分配、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的服务,实现从农户到消费者的无缝运输。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作全过程都是需要温度控制的,冷链物流公司通过高水准的冷藏仓储服务与高水准的冷藏配送服务的结合,在运输、储藏及销售过程中都需要特殊的低温保质设备和运送设备,来达到保质、保鲜目的。
3.具有追溯性,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农超对接”冷链物流模式中,超市监督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与冷链公司合作,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追踪系统,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控,消费者可以追查其质量安全相关信息,了解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使顾客放心消费。
三、新型的农产品“农超对接”模式冷链物流实施保障
(一)政府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完善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化和技术标准国际化,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机构的作用,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建立全程质量检查与监管机制,充分发挥部门和机构的作用。扶持和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鼓励中小物流企业整合功能、延伸服务,加快向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综合服务能力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企业。放宽对运输车辆行驶道路和时间限制,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和配送车辆能够24小时进城通行、便利停靠政策。
(二)物流企业强化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冷链物流企业应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冷藏运输设施设备,并大力发展先进、可靠的冷藏运输设备,提高农产品冷藏和运输的效率,降低冷藏运输成本,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应重点发展公路冷藏运输,优先发展小型冷藏运输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
(三)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一体化
建立畅通的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冷链物流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掌握农产品产、供、销等相关信息,实现信息一体化和信息可追溯,有效的方法是与农产品电商合作以及溯源+品控+供应链+合伙人帮手。
(四)积极发挥超市分配中心的作用
与农业合作社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超市与农业合作社合作,能够共享信息、资源和利益,共担风险。“农超对接”中以超市为主导,与合作社、企业及基地合作,提供准确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按需种植、收购,指导农民按市场来生产优质高价的农产品。超市建立农产品安全审核标准,不仅能够规范农民的种植标准,也能提高农产品质量。
(五)农民和合作社自我完善
农民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保证农产品的增产,减少农产品的损失、增加收入。发展农产品品牌经营,提高增值空间,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农超对接”不仅需要冷链物流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冷链物流的发展,但是冷链物流有许多的问题阻碍了“农超对接”的发展。对南宁市农产品“农超对接”及冷链物流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南宁市存在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成本偏高、农产品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冷链物流企业规模较少、冷链物流体系标准和相应政策不完善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以此为课题,就其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农超对接”的农产品冷链优化路径研究——以南宁市为例》的研究成果(201610604017)
作者简介:邓运舅(1993-),女(壮族),广西南宁人,2013级物流管理学生;杨丽英(198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讲师,硕士,从事企业管理、跨境物流、跨境电商研究。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