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得益于其人才优势。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22,而受教育人口占1/2,大学生占1/3,研究生占1/4。美国同时也是吸引外国人才最多的国家。据统计,1949-1969年,美国从发展中国家吸纳专门人才14.3万人,他们在20年间为美国创造了1000亿美元的收入。1969-1979年,美国接受了50万名外国专门人才。
尽管如此,美国人才增长的速度仍然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据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统计,2000年电子、信息、生物等学科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缺口为45万人,而到2006年缺口将增至67万。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美国将有100多万个新岗位需要软件技能,今后5年内每年至少需要9.5万名电脑人才,而本国大学只能提供1/3左右,就连人才最密集的硅谷地区,高科技人才的短缺率也高达10%。尽管美国现有100多万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但随着以网络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未来十年内美国至少还需要100万名高科技人才。
为缓解专门人才短缺的压力,美国政府1996年将H-1B签证(准许外国专门人才来美工作的签证)限额从每年6.5万人增至11.5万人。在1999年签发的H-1B签证中,印度占40%,中国大陆占10%。2000年美国政府作出新决定,将H-1B签证限额由11.5万人提高到19.5万人,这意味着今后三年内美国将再引进60万名外国专门人才。
为加速本国人才的培养,美国急需引进高素质的外籍教师,联邦政府同意以发放特别签证的方式吸引外国高级教师来美任教。6年后,教育系统可自行决定是否为外籍教师申请在美的永久居留权。美国这一系列新举措目的在于抢占世界人才争夺战的制高点。
德国素有科技强国之称,但它的高科技人才频频告急。德国教育部长布尔曼女士称,目前全德信息技术人才缺口为7.5-10万名,德国的电脑人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1/3。
面对这一紧迫形势,施罗德总理打破德国严格限制移民的惯例,出台了招聘外国专业人才的“绿卡计划”。根据该计划,德国将优先从东欧及印度等国家紧急招聘2万名电脑专业人员,引进的人才准许在德工作3-5年,期满后可根据本人意愿在德自谋发展。
与此同时,德国还加大了高科技人才培训的力度,政府在这方面投资由每年10亿马克增至12亿马克,并通过因特网热线及时收集与反馈全国专业人才的流动与就业信息。
此外,德国还大大放宽了招收高科技专业的外籍学生的比例,扩大相关专业的设置。
除德国外,欧洲各国也都同样面临人才危机,都为引进外国高科技人才开绿灯。据预测,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缺口60万人,到2003年信息人才缺口将高达174万人,这将使欧洲税收损失高达3800亿欧元。欧洲的网络经济起步晚于美国,发展速度亦相对滞后。为了赶上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欧盟提出了5年内全民上网的口号,英国提出了5年内所有英国人都成为网民的目标。为此,不少欧洲国家都对移民制度作了重大调整,以便敞开国门,接纳外国优秀人才。
澳大利亚为应付高科技人才短缺的危机,2000年额外增加接近1.5万名新移民,这是迄今为止该国最大规模的移民计划。新增移民限额主要用于吸纳高科技人才、会计及护理人员。此外,澳洲各地区还可以额外获准引进5000名技术移民,他们将以雇主提名申请的方式前往边远地区及乡镇工作。
新加坡目前大约有9.3万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工作,预计今后两年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增长10%-12%,到2010年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将增至25万人。为缓解信息人才的短缺,新加坡政府宣布引进高科技专门人才不受指标限制。政府还推出了一项耗资巨大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教育培训计划,大力培养本国的高科技教育人才。
为吸引外国优秀人才,芬兰宣布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入外国专家的最高税率将减至当地的58%。日本也正在采取措施使外籍科研人员比例达到其总数的30%。并计划今后5年内吸收3万名外国专门人才来日工作。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正在千方百计地网罗外国人才,国际人才竞争愈演愈烈。
面对上海市的挑战,北京市奋起应战。2000年3月,北京市召开了人事工作会议,会议决定面向全国开启引进人才“直通车”,面向世界开辟吸引人才“绿色通道”。会议宣布,从2000年起,北京研究生、省部级院校优秀人才及优秀毕业生进京不再受指标限制。郊区接受毕业生不再受专业限制。北京第一批69家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外地人才不受名额限制。会议还决定在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区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同时还在大兴和空港再建设新的留学生创业园区,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来京创业。
京沪人才争夺战迅速扩展到全国,各省都争先恐后地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地人才的重大新举措,一场全国范围内人才竞争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的人才热日益升温。我国西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为全国总量的15.5%。东部平均每100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8名,西部为2名;东部人均受教育时间为10年零8个月,西部为3年零6个月。东西部最大的差距在于人才,西部大发展人才的需求量将是空前的。
为此,人事部拟定了“西部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引导东部地区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西部建设,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政策。人事部及教育部相继决定对海外学子到西部服务实行择优资助,鼓励去西部创业。西部地区的省市纷纷推出吸引海外学子及外地人才的新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对优秀人才实行高薪岗位津贴、住房补贴、科研经费配套资助、家属优先就业及入学等内容。这些举措的出台将推动人才的西进,从而引发东西部高科技及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合作与竞争。
我国的香港特区在国内人才竞争中抢先一步,于1999年12月7日开始实施“输入优秀人才计划”。该计划对引入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不设限额,内地人才一旦被香港用人单位聘用,即可通过聘用单位直接向特区政府提出申请,经审批同意后签发在港就业许可证,同时允许其配偶及21岁以下的未婚子女随同赴港。不久前,香港政府又进一步放宽条件,凡香港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一经港方聘用,均可获准入港。
在大力吸引国内优秀人才的同时,各地还努力吸引海外学子回国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共有近35万学生出国留学,目前仍有2/3万在国外学习或工作,其中60%以上在美国。从90年代开始,历年在美取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已超过中国自己授予的博士学位数、其数量高居各国留美学生之首。目前在美国高科技企业和知名公司任职的科技人员中,印度与中国专业人才占有很高的比例。硅谷地区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我国留学生已占25%。他们已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学人身在国外,心向祖国。根据我国有关部门最近对留学人员心态调查结果显示:准备5年内回国的占21%,5-10年内回国的占37%,10年后回国的占23%,不打算回国的仅占19%。愿意回国服务人员中,30-40岁占大多数,这些人多数已成为美国的技术或业务骨干,他们也正是我国最急需的人才。
据统计,目前海外学子回国服务的首选业务领域是网络产业。我国2000年已拥有网民2250万人,网民人数正以每半年翻一番的速度迅猛增长。预计2002年,我国上网人数将达6000万人,跃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4月13日,中国最大的中文网站新浪网已率先在纽约纳斯达克市场股票上市。搜狐、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也已经实现股票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这一切无疑对优秀海外学子的回流具有空前的吸引力与诱惑力,这也正是顶尖海外留学人才首选国内网络产业创业原因之所在。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如搜狐、网络特快、亿唐、易趣、中国人、硅谷行动、美国商务等知名网站的创办人或主管都是优秀留学人才,他们大多毕业于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美国名牌大学,其中不少人曾在著名公司担任高级职务。1999年哈佛大学获MBA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共12名,目前已回国从事网络业务的就占一半以上。他们是中国网络经济的开拓力量。
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全国各地先后创建了30余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区。这些园区不仅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