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1日,一个终将载入陕煤化黄陵矿业集团公司发展史册的日子,备受关注的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发布。黄陵矿业在全国诸多高端企业和科技项目中脱颖而出,走进中国工业“奥斯卡”的荣誉殿堂。手捧沉甸甸的“中国工业大奖”奖杯,黄陵矿业人无限自豪。27年风雨兼程,27载继往开来,黄陵矿业人在这片美丽、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在改革中探索、在困境中前进、在发展中转型、在继承中创新的壮丽凯歌,书写了一段推动煤炭事业健康发展、引领国企改革创新、占领世界采矿技术制高点的历史传奇。
创新发展助推产业升级从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一片河滩地创业,到年营业收入近百亿的行业领军企业;从一个曾经面对诸多困难、一煤独大的传统煤企,到煤、化、电、路、建筑建材、生态农业六业并举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黄陵矿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进取,最终获得我国工业领域的最高奖项。底气何在?原因何在?黄陵矿业党委书记、董事长范京道给出了答案:“我们坚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实现了黑色资源、绿色发展,高碳产业、低碳运行。企业正在由要素驱动的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技术密集型转变。特别是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成功应用,圆了煤炭人地面采煤的梦想,开创了行业先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占领了世界采矿技术的制高点。我们颠覆了人们对煤矿的传统印象,引领了煤炭工业的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不神秘、创新在身边”。这样的创新理念始终贯穿于黄陵矿业的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近年来,黄陵矿业致力于探索“互联网+煤炭产业”新模式,以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为主线,依托“两化”融合,瞄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实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煤炭行业结束了“黄金十年”,在困境中改革发展之时,黄陵矿业交上了这样一份答卷:2013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2014年,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成功应用开创了国产综采成套装备智能化无人开采的先河,并建成全国首台(套)汽轮机带动压缩机生产液态氨系统;2015年,西北最大的煤矸石电厂项目建成运行。用坚持“做强做优做大”的成绩和目标奏响了新时代的发展强音,在行业转型升级的探索史上留下了创新驱动的坚实足迹。谈及企业发展创新成果,范京道笑着感叹:“真是高手在民间,职工的力量是无穷的,黄陵矿业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广大干部职工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为全国煤炭行业开采技术升级转型做出了贡献。”据悉,仅“十二五”期间,黄陵矿业就有144项科技项目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另有183项职工创新成果获得国家授权专利。正是这些创新理念、创新项目,有力地支撑了黄陵矿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黄陵矿业走过的27年,是企业从无到有、规模由小到大、实力由弱变强的27年,更是一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之路,黄陵矿业发生的变化,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陕西乃至全国煤炭发展上,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色发展引领企业转型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此时,煤炭行业刚刚步入寒冬期。2013年,黄陵矿业审时度势,提出了黄陵矿业人的“绿色强企梦想”,这是黄陵矿业对中国梦最好的诠释和践行。的确,黄陵矿业近年来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在生产侧不断研究探索绿色高效开采技术,节约有限资源;在消费侧实施清洁利用、超低排放,符合国家推动能源供给革命的要求,实现了黑色煤炭向绿色发展转型,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
在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中国工业大奖审定委员会主任李毅中对黄陵矿业的绿色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黄陵矿业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成了煤炭开采洗选一精煤炼焦一焦炉煤气制甲醇一驰放气制合成氨和煤炭开采洗选一煤泥煤矸石疏干水发电一灰渣制建材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绿色发展,为我国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做出了有益探索、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两条产业链是黄陵矿业实施循环经济战略的成果,更是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在27年的发展历程中,黄陵矿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各产业链之间、上下游之间形成相互关联闭环,将固体、液体、气体封闭在链条之内循环利用。吨煤产值由300元提升到600元以上,实现了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从2012年至2016年,黄陵矿业累计实现利润70亿元,上缴税费68亿元,企业总资产由199亿元增加到255亿元。
谈及企业发展,范京道掷下了铿锵之言:“对于黄陵矿业而言,实施循环经济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发展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抵御煤炭市场寒冬,完成百亿产值目标,实现绿色强企梦想的必由之路。”依托煤而不依赖煤,兴于煤而不困于煤,立足煤而又超越煤,黄陵矿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煤炭企业发展观念,煤矿不见煤,采面不见人,废物全利用,废水零排放成为黄陵矿区新印象,天蓝地净、山青水秀成为矿区环境新面貌。
安全发展筑牢发展根基
安全稳则企业稳,对于能源企业而言,安全生产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滑坡。目前,黄陵矿业已经连续多年实现安全“三零”目标,这与其系统性、连续性地推行强化红线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加强一线管控、确保防线牢固的“四线”安全管理是分不开的。“越是产业涉及门类增多,越是发展任务繁重艰巨,越要确保安全生产;越是安全生产周期延长,越要警钟长鸣,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范京道不断强调安全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黄陵矿业开采条件复杂,煤、油、气共生,水、火、瓦斯、煤尘、顶板、油型气、油气井“七害”俱全。但经过27年的发展,干部职工逐步形成了冷静理智不浮夸的平常心和低调务实不张扬的风格,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管理措施,慎言成绩,盯住问题,通过理念渗透、行为养成、监督检查和激励约束,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为实现安全“三零”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凡事都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坚守底线思维是黄陵矿业重要的安全管理方法。黄陵矿业人认为,底线就是安全生产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条件、作业标准和法律法规。为此,黄陵矿业将隐患视为事故,并努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坚持灾害区域超前治理,加大对矿井灾害防治力度,做到灾害治理不达标不生产,提升了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安全管理标准。
一线是安全生产的主战场。黄陵矿业坚持加强一线管控,把安全管理关口前移到现场、重心下移到每个岗位、责任落实到每名职工,发挥试点先行、典型引领的作用,创新开展了“五精”岗位、“五精”现场管理,推进安全精细化管理与质量标准化管理的融合提升。同时,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确保生产过程中管理到位、操作到位、措施到位、监督到位,切断事故的因果链。
职工素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安全发展。黄陵矿业的安全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倡导岗位安全自主管理,多措并举确保防线牢固。强化安全生产为了自己、依靠自己、需要人人负责的共识,解决了职工“不愿自主管理”的问题。深化并完善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系统,发挥其在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的主导作用,加大安全生产因素所占比重,解决了职工“不想自主管理”的问题。坚持科技兴安、人才强企战略,深入开展“三功两素”修炼和岗位创新,提升安全综合素质,解决了职工“不能自主管理”的问题,使“安全至高无上”理念在每名职工心中落地生根。同时,重点发挥群安员、青年监督岗员、家属协管员的监督、协管的作用,构筑安全生产第二道防线,形成人人关注安全、时时防范隐患、处处杜绝违章的良好局面。莫道前路多坎坷,一路风雨一路歌。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安全条件日趋复杂、安全风险日益增加的条件下,诚信敬业的黄陵矿业人强化“四线”管理,紧绷安全弦,推进“两化”融合,提升装备技术水平,着力破解影响企业安全高效发展的难题,达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的目的。这是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更是走好战略发展的第一步,也为企业深化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
协调共享履行社会责任
“新时期的大型国有企业,就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魄力,更要有大承担,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甘于奉献、挺身相助、不计劳酬。”这不仅是陕煤化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一贯理念,更是黄陵矿业作为陕煤化集团核心骨干企业积极参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真实写照。“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支持,是鱼水之情,我们履行国有企业职责,让群众与矿区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范京道说,作为根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国有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黄陵矿业始终将企业发展融人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之中,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当地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镇化建设,为延安老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当地百姓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不断延伸的乡村公路,造型别致的住宅新居,亮点频现的特色产业,欣欣向荣的工业经济,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在黄陵矿业积极实施统筹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让人们看到了延安老区更加美好的前景。近年来,黄陵矿业累计投资近3亿元改造交通道路、建设水利设施;投资1亿多元建设南河寨移民新村成为黄陵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投资建设储存能力5000吨的生态果蔬中心,解决了黄陵果蔬储销难题;帮扶的8个村两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被授予陕西省“千企千村”帮扶先进单位;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25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等21个基础设施项目,使身处边远山区的职工群众能够同时享受山水乡恋与城市文明。黄陵矿业在改革发展的同时,想职工之所想,解职工之所忧,大力提升职工幸福生活指数。建成了大学生公寓、职工公寓以及31栋住宅楼,1845户职工喜迁新居。在不断完善中心小区幼儿教育、医疗、健身、就餐、购物等配套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整合、升级改造的方式增设了小区美食城、绿色果蔬超市、家政服务、治安联防、汽车维修保养站和温室花房,满足了广大住户日常生活所需,一个职工住有房、行有车、乐有场的现代化矿区屹立于陕北黄土高原。
诚如范京道在中国工业大奖颁奖仪式上的获奖感言中所说:“黄陵矿业从圣地延安走来,带着煤炭人炙热的情怀,科技引领,安全发展,精细管理,以人为本,书写了中国智能化无人开采的精彩篇章。我们向未来走去,创新驱动,升级转型,文化治企,追赶超越,在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低碳集约化利用的能源革命洪流中勇立潮头,打造“四个示范”、实现绿色强企梦想。黄陵矿业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奉献社会、惠泽地方、造福职工。”
先进文化助力改革创新
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支撑黄陵矿业站上全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荣誉台的,不仅仅是占领世界采矿技术制高点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绿色+智能”的创新发展模式,还有黄陵矿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凝心聚力,核心是修养人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黄陵矿业牢固树立起“打造成干事创业的乐园、幸福生活的家园、成长成才的校园,让黄陵矿业人岗位自主、学习自觉、生活自信、人生自豪”的理念。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心中,黄陵矿业就是一个温馨的“家”,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有寄托、有牵挂的“家”。特别是在2014年,“家”的文化让黄陵矿业顺利走出又一次困境。
当时,陕煤化集团落实十项改革措施,把陕西煤炭建设公司4对矿井和实业集团黄陵分公司划转黄陵矿区,这次改革一次性移交3000余人。黄陵矿业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作用,融合“新老”职工。对新职工说,“同在桥山下,共饮一河水,同采一层煤,本来是一家,黄陵矿区欢迎大家回家”。对老职工讲,“我们是国有企业,为社会做了这么多贡献,为集团内部职工为什么不能作贡献?墙推倒就是一家人,还分什么你我、彼此”。黄陵矿业运用“一家亲”理念,发挥了1+1>2的协同效应。在这个欢乐的“家”里,活跃着一批鲜活、纯朴、认真且顽强坚韧的“家庭成员”。正是依靠着黄陵矿业人诚信敬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才铸就了今天的辉煌成绩。
作为实现全国首套国产综采设备智能化无人开采的区队长,全国劳动模范曲志欣和他的同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黄陵矿业人的“精气神”。2014年初,1001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一号煤矿开始探索施行,这是一项全新的煤炭开采核心技术,也代表了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最高水平,干部职工从来没有见过,更没有尝试过,要完成这次任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困境看精神,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作为队长,曲志欣感到压力很大,同时也感到使命光荣。为了让煤矿无人开采变为现实,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把煤矿职工从复杂作业环境解放出来,圆煤矿人多年的梦想,他不顾常年缠身的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病症,放弃了节假日,不分昼夜地深入井下和职工一起探索研究。
2014年4月25日,一个令人激动振奋的时刻!在黄陵矿业一号煤矿调度指挥中心,采煤机司机和综采支架工身着白色短袖衬衣、胸佩工牌,进入工作岗位。他们娴熟地通过地面指挥控制中心的控制系统操控按钮,启动了井下综采工作面各个生产设备,顺利实现了远程控制煤机采煤和综采支架的推架移溜作业。这一瞬间永远刻在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心中,也载入了黄陵矿业建设发展的史册,在中国煤炭建设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夺目的一页。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27年风雨的黄陵矿业,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不仅仅是历史的机遇,更是无数黄陵矿业人上下求索、不懈开拓的结果。今天,黄陵矿业人应当充满自豪,绿色强企之梦在奋斗中逐渐变成现实,当然更应警醒,历史的接力预示更多责任、更大挑战。风正气顺,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相信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黄陵矿业人将持续推进“经营市场化、管理精细化、生产智能化、产品标准化、服务规范化”,打造煤炭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升级版,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陕煤化黄陵矿业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