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管理视角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一些思考_工商管理

时间:2020-09-05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1思考的背景

真正的内部控制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以后,即产业革命以后,它实际上是企业大规模化及资本大众化的产物。内部控制总共经历了五个阶段: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和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在21世纪初,美国频发的财务舞弊事件催生了萨班斯法案(简称SOX法案)。该法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的严格要求和限制在美国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应。COSO于2004年9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称ERM框架),这个框架将内部控制提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

国内外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作为企业六大管理功能,风险管理不可或缺。著名的法国管理理论学家亨利·费尧(HenriFayol)在其1949年发表的著作《一般与工业革命》中认为,风险管理活动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一。美国风险管理学家格理森在其所著的《财务风险管理》一书中,将风险管理的内容概括为以分析企业总风险在生产经营业务范围内如何进行评估的过程并强调了风险管理对企业这一组织的重要性,而且建立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以处理企业风险和控制企业风险发生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世界各国经济逐渐互通有无也是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有关,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类型也越来越多,基于前人对风险管理的认知,我们发现风险管理过程本质可以看成一种信息系统,将控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理论运用在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综合处理风险需要用合理经济的手段,从而有效实现保障的科学管理过程。

内部控制的实质是它的制衡性和流程化,在严谨的内部管理中,站在战略管理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企业所要完成的战略目标,对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分析,制定出制衡性强,标准流程化的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2以三鹿集团为例分析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问题

我们从案例着手,分别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方面分析,从而对其有一个认识和梳理。三鹿集团曾是中国知名的乳业公司,该公司所生产的奶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在群众中口碑一直不错,然而在2008年12月23日,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宣告三鹿破产,很多人觉得一个知名企业突然垮台难以理解,我们深入研究发现,三鹿集团内部存在很多问题。“三聚氰胺”是三鹿破产的导火索,其作为食品添加剂属于有害物质,在食品行业是知晓的。“三聚氰胺”导致了我国各地都出现了大头娃娃,造成6名婴幼儿死亡,逾30万儿童患病。三鹿作为乳业品的龙头企业,其出现这么严重的恶劣事件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值得我们从其公司内部问题深入探讨反思,为我国更多的上市公司敲响警钟。首先从内部控制方面分析发现,在购进原材料的过程中,导致各种劣质有害的产品生产出来并且大量流向市场的原因是由于三鹿集团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对原材料管理检查。公司为扩大销量,争夺市场,在激烈的原奶争夺战中,为了能快速便捷地获得奶源,三鹿奶粉在收购原料奶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原料奶的营养成分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进行分析,也没有对农户的奶源进行深入有效的检测。说明企业没有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放任风险的产生及发展。对于奶源的提供者,三鹿集团也没有建立诚信档案,导致屡次不合格的奶源提供者也不受约束和限制,说明内部控制活动中也存在缺陷。在技术监督人员进行库房检查时,发现了与生产日期不符的产品,这说明三鹿集团生产部门没有严格按照生产日期贴标签,检验部门也没有对这样的不好行为检验出来,说明生产过程控制存在缺陷。早在2007年就接到消费者反映产品质量有问题,然而真相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却没有公之于众。这种信息与沟通的延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毒奶粉的危害后果。

从风险管理角度分析看,运营风险管理失控是其破产的真正原因。高层管理人员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不遗余力地进行扩张,风险意识淡薄。对乳业而言,只有实现对奶源的控制才能实现产能扩张。据了解,三鹿集团在石家庄收奶时对原奶质量要求比其他企业低。企业快速增长,对奶源监管不到位,管理存在巨大风险。对于高风险的食品行业来说,三鹿集团本应加强奶源建设,充分保证原奶质量,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三鹿仍将大部分资源聚焦到了保证原奶供应上。

三鹿在各地有数百个奶站,其中散户的奶源比例占到一半,且形式多样,“奶牛+农户”饲养管理模式在执行中存在重大风险。三鹿主要依靠最后一关的严格检查管控,加强了对蛋白质等指标的检测。分散的奶源,这样的监管方滋生了很多的作弊手段。但是在对作弊手段的识别上,三鹿集团的反舞弊监管不力。另外,三鹿集团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贴牌企业众多,然而对贴牌生产的合作企业监控不严给三鹿产品质量控制带来了风险。

2007年12月以来,在接到消费者关于婴幼儿食用奶粉出现病症的投诉后,三鹿却没有对奶粉问题进行公开,而是通过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等各种公关手段将“毒奶粉”隐瞒下来。在对经销商的态度上,三鹿同样隐瞒事实,打着更换包装和新标识的口号收回奶粉,导致收回响应者寥寥,由此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奶粉出现问题之后,三鹿集团本应积极地进行召回,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三鹿集团一再向社会公众隐瞒真相,导致更多的消费者受到毒害。在危机发生后,三鹿集团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媒体的追问,仍然对公众及社会媒体隐瞒真实情况,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协调危机,从而使消费者对其品牌失去了信心并且相关媒体仍然对其内部深挖曝光。

三鹿集团曾从一个小小的幸福乳业合作社发展成为与全球最大的乳品制造商之一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的合资公司正式运营的向国际迈进的知名集团,其发展过程中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在后期管理上,以价格取胜,靠销量争夺市场的目标使得自己没有注意到公司内部出现的对奶源质量监管不到位的风险,以及内部控制出现的严重问题使之逐渐走向衰败直至破产。

3基于战略管理观的理论分析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方面对三鹿集团进行分析后,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了认识后,从战略管理观的理论分析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任何组织设立之后必然有其追求的目标,一般来说,大部分企业的目标都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通常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制定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为了指导企业长期经营活动的总谋略,所以企业对于宏观的战略来说,通常将其细化形成战略目标,对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对风险的评估,从企业整体的角度评估风险,从而在战略目标下,制定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很多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强,内部控制的理念落后,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的目标过程中,通常会陷入忽视风险管理单方面追求业绩目标的怪圈,三鹿集团的破产原因也在于此。要想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企业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为了减少企业实施和监管成本,企业应尽快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进行有效整合,在战略管理目标下,制定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战略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在控制目标方面,加入战略目标。真正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内部控制目标应该不再局限于法律条文的规范。另外,以战略为导向的内部控制需要通过对各层级的风险控制来使得整体的风险保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将战略风险贯穿于整个控制过程。融入战略管理目标后的控制活动利用战略目标使其各个要素联合起来,形成自发良性的交替循环模式,控制活动不再仅是割裂的、单个的程序和流程。建立完整的以战略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体系将会使企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田[J].会计研究,2005(7)

[2]吴水澎,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

[4]陈晓更论企业建立全而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J]会计之友,2008(9)

[作者简介]蔡思琪(1991—),女,汉族,河南安阳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