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常常将员工培训定位为企业发展的“营养品”,培训工作陷入了“效益好时没时间培训,有时间培训时效益又不好”的两难境地。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何正确定位员工培训并付诸实施,是一件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小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实践应学会“搭便车”,并围绕“如何搭便车”这一主题,分析中小企业在实施员工培训时应掌握的“搭车”技巧以及应避免的“陷阱”,以便能给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实践带来切切实实的效益。[关键词]中小企业;“搭便车”;员工培训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18世纪的欧洲,有一国家的大臣向其皇后讲述百姓们因为贫穷而没面包吃时,这个皇后竟然问了一句: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蛋糕呢?故事终归是故事,但故事的流传一定有其现实背景,这一如有些管理专家们,在论及中小企业发展受到员工素质普遍偏低的影响时,他们总是说:它们为什么不进行员工培训呢?道理肯定没错,问题是中小企业连面包都没有难道还会有蛋糕吗?谁都清楚,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实力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规模、行业选择、政策支持、人员聘用等方面与大企业相比,有时就像百姓和皇后的差别一样,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必然低,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生存需求而忽略其他,将员工培训定位为企业发展的“营养品”——可有可无,有就更好的东西属于正常策略,结果培训工作也常常会陷入“效益好时没时间培训,有时间培训时效益又不好”的两难境地。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虽可直接指向中小企业的投资取舍多以是否符合投资少、见效快、获益多这三大功利性原则外,对于像员工培训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且又有可能是“替人作嫁衣”的工作.要让任何一个生存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对其进行大量的投入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也不实际。因此,当中小企业认为员工培训是企业发展值得化钱而且可以少花钱买来“吃”的“营养品”时,中小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实践便应学会“搭便车”。
一、“搭便车理论”和员工培训的“便车”资源
生活中“搭便车”的好处人人皆知,相信大多数人也享受过“搭便车”所带来的实惠和快乐。但将“搭便车”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却是由奥尔森在其1996年的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所提出的。奥尔森搭便车理论的中心论点是: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而在奥尔森所定义的公共物品中,就包含了“公共教育”这一项。当然,奥尔森也在其理论中提出了“搭便车”的困境,即: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想让别人去为达到该目标而努力,而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中国俗语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而要从这一困境中走出来,其基本思路是:集体行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所提供的只是一种集体性激励(collectiveincentive),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选择性激励(selectiveincentive)就很有必要。所谓选择性激励就是,如果你不参加某一集体行动就不能得到或将失去某些东西。当撇开“搭便车理论”中一些晦涩的专业性词汇时,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个理论的中心思想简单地理解为:“搭便车”也需付费,但好处就是可以少付费多收益。
依据上述“搭便车”原则,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便车”界定为通过整合与选择培训市场由各个培训主体所提供的各类培训资源,那些既能少付费或不付费又能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实践所利用的培训项目,便是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可以搭乘的“便车”。提供这些“便车”的主体包括了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专业培训机构,也有不少的大型企业等组织。依笔者的培训实践经验,随着教育培训的社会化、产业化以及竞争的激烈化,中小企业在开展员工培训实践时是完全有可能“搭”上这些培训“便车”的,这些“便车”至少有以下一些类型: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