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依据,在中国现阶段具有独特的内涵,与我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的价值伦理和时代的发展相联系。同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质的区别。以人为本思想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和各项管理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唯物史观;管理
1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又以唯物史观对人对历史的基本观点为哲学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把具体性的观点引进了人性论。
以往的许多人性论者大多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人性,陷入了对人性的抽象理解。唯心主义把人归结为抽象的精神性,旧唯物主义则把人理解为感性的存在物,把人看成自然存在物,把人性归结为单纯的自然性。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只抓住人性的某个面并将其绝对化、抽象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具体地历史地说明了人性的真实内涵。人在自己的社会或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因而人性也是具体的。人在多方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具体的人性是人的多种社会规定性的统一。同时。人性的具体性也表现为人性的历史性。处于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不同的具体的人性。
在人性的各种规定中,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问题,指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不仅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且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自己起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当然,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本身也要受到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2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分析以人为本哲学依据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出发,自觉地意识到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目标,不断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最高理想。我们才可能真正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特有内涵。
(1)从“人”、“本”的基本含义出发,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一切人”。首先应包括受我国法律保护的一切社会成员。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本”既有“本位”、“根本”、“目的”、“宗旨”之意。也有学者认为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现阶段提以人为本,理所当然要包括最广大人民,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去理解“人”的基本含义,才能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2)从社会主义的价值伦理出发,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
就社会整体而言,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也就是人类的解放。解放和自由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本质上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不仅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