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产业体系较为完善
沈阳曾被称为中国的“工业装备部”,是建国初期国家建立的重点以装备制造业发展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2015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达7280多亿元,较2014年增长35%,工业种类140多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0余家。目前,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经过战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航空设备和机械装备制造业四个优势产业为发展重点的新型产业体系框架。大东区将被建设为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沈北新区将成为通讯产业基地,浑南地区将成为航空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老工业基地铁西区建设成为新型重工业基地,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龙头企业优势突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
沈阳拥有一大批国内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是我国军用歼击机科研生产基地,50多年累计生产数千架歼击机,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以及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沈阳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北方重工集团、三一重装公司、沈阳远大集团、新东北电气集团等一批国内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650户,形成了以模具及压铸件、仪器仪表、机床功能部件、铸锻等为基础产业,数控机床、输变电装备、通用石化装备、工程机械、重矿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为优势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
(三)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对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沈阳具备很好的科研基础,不但拥有一批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一些源自各工业部门的科研单位集成的工程实验室,以及一批具有科研开发能力大专院校作为支撑。还有一些重点的国有企业,像长客、重工、沈鼓、一重等企业的技术水平、开发能力以及产品质量较高,都对国家的重大战略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然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的高铁、水电、工程机械等产品也会向国际市场迈进,沈阳也将在这些领域对国家重大战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结合带来的机遇
目前,沈阳市制定了《沈阳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正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具有沈阳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制定了以智能装备、航空装备两大高端装备为增长极、四大传统产业提升和四大新兴产业培育同步推进“244”的新型工业体系。同时,沈阳按照国家要求,正在推进中德装备园的建设,打造“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合作实验区,这将为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带来新的机遇。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
基础设施相互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发展的领域。首先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打通缺失路段,保证交通畅通;其次要加大基础能源建设合作,共同保护输油、输气等管道运输安全,积极开展区域电网的升级工作,促进跨境输电发展;通信设施方面也要加大合作力度,确保跨境电缆顺利建设,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加强信息交流。设施联通的发展将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三)两化融合为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机遇
两化融合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相互融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当中,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两化融合的核心,两化融合是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和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手段。沈阳要以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大装备成套能力以及基础产业配套能力为重点,不断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力度“走出去”,抓住两化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能过剩,商品利润率较低。而企业的要素成本、环境成本、社会负担等都在不断增加,整体收入不够支撑企业运转,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成为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来源,一些中小型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虽然央行多次降息,但贷款成本仍然较高。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成为制约沈阳许多装备制造企业无法“走出去”的主要因素。
(二)技术较为落后
沈阳装备制造业虽然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但目前除了沈阳黎明、沈阳鼓风机、沈飞等大型企业外,许多中小企业的研发技术人员少,企业缺少自主研发的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产品。与国外装备制造强国比较而言技术仍相对落后。导致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同类产品与德国、日本等装备制造强国的产品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走出去”的策略受到阻碍。
(三)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更新周期长
一方面新的技术多来源于国外,企业自我开发能力较弱,缺少自主研发的技术;另一方面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有效消化吸收,没有掌握产品的主动开发权。对市场反应速度慢,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更新周期比发达国家长,产品更新跟不上国际市场需求,“走出去”步伐比较缓慢。
(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偏低
部分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缓慢,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比较散乱,生产能力不够集中,缺少一批能够代表行业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也缺乏有特色并按规模经济组织生产的产品。企业没有形成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困难。
(五)目标市场较少,制造业发展空间不足
沈阳装备制造业的目标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韩国等传统市场,然而同类产品在这些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不突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发达国家对于装备制造产品的需求较小,远不及发展中国家。由于目标市场的范围囿于传统市场为制造业“走出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导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不足,产品销售量减少,产能过剩。
四、推动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渠道融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全面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建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这为解决沈阳装备制造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政策指导,融资成本将会有所降低。装备制造企业应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不能局限于贷款。政府应支持符合标准的沈阳装备制造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
(二)加强技术改革,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
加强企业技术改革,突破技术难关,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应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工业基础和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动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设备、农业机械、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实现新的突破。为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要生产更高品质产品,提升沈阳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
(三)提高创新驱动力,积极开发新产品
创新是保证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应提高创新驱动力,重点关注产学研结合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技术创新与研发的着力点、振兴发展的增长点、提升国际竞争实力的支撑点。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和IC装备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高端科技,使沈阳装备制造业形成多点多业支撑的新格局。
(四)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促进企业内部良好发展
沈阳市装备制造企业应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在保留传统管理模式优势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从管理体系、管理思想和人才管理等方面来制定新的管理模式。具体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建立新型管理模式,激励员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提出能够有效实施的新经营思路。
(五)注重开拓国际市场,拓宽沈阳制造业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开拓国际市场、拓宽沈阳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让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沈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东欧、南非、南美、南亚和中东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热潮刚刚开始,设备市场需求空间很大。我国现有设备产品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拥有性价比优势,更能适应这些地区的工业发展需要。同时,西亚、南亚、北非、拉美等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有消费能力和市场机会,并且这些国家发展意愿强烈,政局相对稳定,为沈阳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提供机遇。
[参考文献]
[1]徐东华.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5:72-74.
[2]曾显荣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就业效应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54-58.
[3]贾若祥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82-84.
[4]夏海贤,王桂敏新常态下辽宁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的新思路[J].辽宁经济,2016(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