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及其社会协作机制探讨_工商管理

时间:2020-09-06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绿色发展指的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在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并在创新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更加突出绿色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指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更鲜明地指出: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因此,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认识和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所做出的重大创新举措。

一、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新理念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为此,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生态理论方面的理论创新,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机地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党领导下逐渐形成的以发展模式转变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绿色发展思想,已经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过去传统工业化的主要弊病就在于它是以“高开采、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为特征,而这种传统的工业文明在其发展理念、价值观、技术范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是反生态的,揭示出环境问题的核心就是近代以来人类经济发展模式在根本上忽视了生态文明这一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价值意义。所以,要提倡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重视起通过构建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发展体系,来追求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进而有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一)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形成绿色的经济发展理念

绿色的经济发展理念是“绿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转型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在此,绿色产业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而绿色产业是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结合的生态经济规律改造传统产业所形成的集约利用资源、生产绿色产品的各产业的总称。因此,绿色产业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能源与资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为把绿色的经济发展理念付诸实践,就特别强调要采用“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同时,要使这种绿色的经济发展理念遵循以“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为准则,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绿色的经济发展理念。

(二)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形成绿色的政治生态理念

随着生态环境的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新的重要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安全已经突破传统的军事范畴,涵盖了土壤、水源、森林、气候等资源,以及构成一个国家环境基础的所有主要成分。为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安全与和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于2008年12月11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绿色新政,这是对环境友好型政策的统称,涵盖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气候变化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等重大问题。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格局和走向,因而绿色新政成了绿色政治理念的一个新的体现,如绿色政治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挑战,提倡“生物圈平等主义”。这种新政治主张其目的就是旨在强调一切生命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应当受到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尊重,而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所理应必须付出的代价。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对比资本主义的科学性和优越性,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十三五”时期提出发展目标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都充分说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指导中国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

(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形成绿色的文化发展理念

绿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绿色理念相关的,以绿色行为为表象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在此,文化上的“绿色”,是指一套信仰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信仰体系和生存方式强调尊重地球及其所有栖居物的重要性,强调只使用必要、适量的资源,承认一切生命形式的权利,认识到一切存在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部分。要推动绿色文化的繁荣发展,首先要树立绿色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其次,要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第三,要树立绿色GDP文化,不能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第四,依靠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树立起绿色法律文化,形成全面、完善、长效的环境治理机制体系。所以绿色文化成为了绿色发展的灵魂,它令绿色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会对我国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二、绿色壁垒背景下我国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绿色壁垒是绿色发展时期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的贸易保护手段,是一些发达国家借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名义,通过立法制定复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绿色壁垒的出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维护一个国家基本安全的重要武器,避免外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害自然系统并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与健康;同时,它也不断促进着绿色发展的技术进步,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保护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除了保护生态环境,促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之外,还携带着绿色关税、反补贴反倾销、绿色标志、进口检验等越垒越高的绿色技术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封锁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发展,以形成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长期依赖。因此,目前我国除了要在政策环境方面不断优化外,还应认真研究目前我国绿色发展在技术、资金、监管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在绿色产品、绿色经济和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形成自己的绿色技术优势,提高我国应对绿色发展中出现的国际贸易壁垒冲击的能力。

(一)在绿色壁垒的限制下,目前我国部分产业自主研发的绿色治理技术仍处于瓶颈期,导致难以达到绿色发展所要求的污染控制指标

一般来讲,发展绿色产业需要高度重视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从采掘到加工,都进行更高水平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可是资金和技术的缺乏是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瓶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受经济效益影响,自身生存发展面临挑战,难以再投入绿色管理。同样的,传统大型企业也面临技术难题,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的新《环境保护法》对钢铁企业提出了必须采取新进的除尘、脱硫、脱硝、二恶英、废水治理技术,但对其它的如焦炉烟气脱硝等被世界环保组织确认为污染物的治理还尚未能展开。即使是已经被列为污染物的,如二恶英控制、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高效除尘、浓盐水处理等世界上其他国家已研发的先进技术却在我国的应用普及方面还存在各种技术障碍,包括国家有关部门缺乏制定更深入的相关技术指南。

(二)绿色发展面临着普遍的资金短缺状况

一方面,眼下我国各地的制造业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导致银行不愿轻易向这类过去产生大量污染物的传统产业发放更多的新增贷款,同时因为没有像国有企业那样拥有政府的隐形担保,大量中小企业的节能环保项目长期面临贷款利率高、缺乏资产抵押和信用担保,且存在坏账风险几率高等问题而被拒绝给予贷款,进而产生出一种怪像,即不达标的企业必须符合环保才能生产,而企业要符合环保却又得不到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上也存在误导的倾向,他们往往每年投向传统能源和传统工业的财政资金比重会远超投到绿色产业的资金。由于节能环保投资的收益有相当一部分无法货币化,因此从国民收入统计上看,工业节能环保投资,尤其是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经济效益常常低于生产性投资,使得许多人都不认为绿色产业能为地方经济GDP增长带来直接快速有效的贡献;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为了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能够如期完成GDP增长目标,而不惜减少对绿色产业的财政投入。在这种情况下,绿色产业既难以吸引民间短线金融资本的青睐,又不能获得地方政府积极果断地实施新政策,如通过较大幅度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手段来减少环保产业的运营成本,相反地却大幅增加非绿色产业的税收以抬高其运营成本,结果就无法成功地向社会传达一种鼓励“绿色投资”的重要信号。

(三)绿色监管未完全到位,极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目前,全国各地的绿色环保监管标准参差不齐,不同行业向绿色发展转型的投入成本也大相径庭,这就导致在很多地方都发生了环保守法企业为绿色发展加大资本投入,却因为运营成本的大幅增加相比那些没有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同行企业在竞争中显现出极为被动的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或监管处罚力度不足,使得那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其违法成本相对要低于守法企业为绿色发展转型所付出的成本,这个结果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都不愿意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比同行的其他企业先迈出绿色发展的转型步伐。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于像上海、浙江等地方政府对企业加强绿色监管的措施和力度即将在“十三五”期间完全到位的预期,促使一些尚未搬迁或停止生产的乡镇中小企业用相对较低的违法成本不断加强加快企业的污染性生产和排污量,以期捞取绿色监管到位前所产生的最大污染背后带来的最大程度利润。而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会造成今天我国许多城市雾霭现象、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日趋严重,例如浙江省在2011年的绿色发展指数中有关“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一项为-0.027,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在第18位,这将使未来党和政府为治理这些污染所耗费的成本变得更为庞大,形成绿色发展治理效果的周期也变得更为漫长和反复。

三、围绕绿色发展构建起全社会协同合作机制

成思危认为,虽然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距离,真正实现绿色发展还是任重道远。如果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不注重保护环境,就会把环境的债务留给子孙后代,这样的发展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绿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必须是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以绿色发展为基本要求,更加注重各方面社会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切实提高我国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运用绿色发展的合力促进生态环境问题的尽快解决,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一)政府的绿色行政职能

绿色行政的目的是希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地方政府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法规,同时提高行政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治理的政策水平,以绿色方针、绿色计划、绿色政策和绿色管理为理念,促进建立一个利于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等。其主要职能包括:首先,推进环境立法执法,完善环保财税体系。政府需为社会构建起一个确保严格执法的制度环境,提高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这是强化环境立法和执法的关键;同时,可考虑实施有利于保障民生、改善环境、保护气候的财政补贴,逐步取消对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不合理补贴,使可再生能源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其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手段的作用,有效运用税收、排放权交易等政策手段,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强化需求管理,同时,政府积极规范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评估长期的环保风险,切实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再次,改进和完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政府可依据2016年4月22日签订的《巴黎协定》的要求,对环境中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的允许含量做出更高的限制性规定,如水质量标准、大气质量标准、土壤质量标准、生物质量标准,以及噪声、辐射、振动、放射性物质等的质量标准等。

(二)企业向绿色生产转型

工业污染是造成当前我国各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所以绿色发展首先要求那些污染最严重的企业必须向绿色生产转型。直面愈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企业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非绿色发展”道路,而应该重视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加大绿色环保的新产品研发技术投资,增强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小化。通过绿色科技的生产工艺创新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转变资源的利用形式、扩展资源的利用空间,更好地体现企业的长期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优势。其中,学习先进的生产理念,使绿色科技创新从生产的源头开始,在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和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考虑节能降耗,预防污染,尽可能不给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压力。因此,企业的绿色生产转型如果能从末端治理回归到清洁生产源头的控制,就可以进一步降低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提高治理效果,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三)专家学者积极贡献绿色智慧

要实现绿色发展,政府、企业、媒体以及社会公众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只能做到积极关注却不能直接全面地解决好环境治理问题,这就需要社会上对环境治理有知识信息和专业技术的专家学者来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地方也急需这样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作为智囊团,帮助政府制定符合本地方情况与特点的具体绿色发展方案,提出富有重大建设意义的专项建议,如向政府提供各类对绿色发展有益的建议,帮助政府部门更科学地认识到绿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推进完善的环保财税体系建设,促成我国向绿色经济顺利转型。专家学者们也可以为社会大众进行绿色消费宣传、健康生活的公开教育,包括通过接受社会媒体的采访传播绿色发展的知识和理念,讲解世界前沿的绿色技术信息,增强社会公众对绿色发展的关注和了解,并掌握参与绿色生活的必备技能。此外,专家学者更能为企业向绿色生产转型提供重要的战略咨询,从而推进企业形成绿色生产理念,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企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媒体要加强绿色宣传的报道

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大众传媒在绿色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构建中的作用越发凸显,绿色新闻已成为目前新闻报道以及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例如2015年8月12日晚发生的天津滨海新区东疆保税区爆炸事件震惊了世界,就因为两份“粉饰”过的环评报告,造成无数无辜生命的逝去,还极大地影响着幸存者的未来生活。媒体在报道中通过这次事件向人们警示着我国仍存在着环保审批不严和监管缺位的状况。可见,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中介环节,它在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面向未来,新闻媒体在环境保护教育、积极宣传绿色思想、倡导健康的绿色活动等方面都会起到十分有效的社会效应,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正能量传播,起到推动作用。

(五)社会公众形成起主流的绿色消费观

在社会公众的日常消费观念当中,需要积极构建起一种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主流绿色消费模式。要形成社会主流的绿色消费模式关键是要培育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的理性行为,它将会对企业的商品生产形成直接压力,迫使其改进技术,提高商品内涵的生态性价值。要在实践中推行绿色消费,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个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在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上更广泛地推行大众绿色消费的信息传播和理论教育,以社区为基层组织,经常性地开展绿色宣传活动,以利于促进绿色消费观深入人心,进而有效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让更多消费者拥有绿色的环境认知。当更多的人开始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等传统的消费主义,而选择和使用绿色产品,并且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坚持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做到全面地掌握各种废弃物的科学重复利用时,那么一个生机勃勃、绿色盎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就将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2-11-09(03).

[2]坚持绿色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N1.人民日报:2015-12-22(07).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4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579.

[4]李红玉,朱光辉,中国企业绿色发展报告No.1(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40.

[5]孙姗.绿色转型之路:来自民间社会的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6-117.

[6]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绿色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2013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

[7]石敏俊等.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轨迹:2005-2010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