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宏成柏景岚吴明芳
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在于融资,而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是缓解融资困境的有效方式。在分析小微企业集群融资含义与优势的基础上,对学者们目前已提出的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模式进行归纳与比较分析,对小微企业集群融资领域的环境优化、机制与实现路径进行简要的提炼,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一、小微企业的重要作用及其自身的不足
小微企业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意义重大,近几年发展较快,其贡献了近60%的GDP、50%的税收和新增劳动力的80%,在解决社会就业、稳定增长、繁荣市场以及促进创业创新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时期,提高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对于繁荣市场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与规章制度,在税收方面给予大力度的优惠支持。然而,小微企业的发展成绩与预期结果相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并未得到真实有效的解决。
毕竟小微企业存在着资产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等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虽有较多的政策扶持,但相较于小微企业资金需要量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国家信息中心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缺乏1年内流动资金的小微企业占81%,没有1—3年中长期贷款的小微企业占60.5%,如何突破小微企业融资瓶颈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关心与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目前,有关小微融资的文献比较多,但研究小微集群融资的较少。因此,本文对已有的小微企业融资研究成果特别是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研究成果进行提炼与归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及重点予以展望,以期通过本文的梳理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及实践应用。
二、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的含义及优势
(一)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的含义
从产业集群视角来研究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当前重点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当前对小微企业集群还比较缺乏权威性的见解,大多需要结合中小企业集群理论进行界定。20世纪90年代末期迈克尔·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在阐述集群理论的同时,还分析了集群发展的优势,其提炼了产业集群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在特定地理区域上集中、企业有交互关联的竞合关系、配套专业化服务与供应商等。王峰娟(2009)认为,集群融资是若干中小企业通过股权或协议建议集团或联盟,通过合力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相互帮助获取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陈晓红(2008)认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其是建立在中小企业集群条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过程及其各种运行机制的总和;高连和(2013)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其整体力量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
(二)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
相较于单个小微企业获得外部性融资而言,小微企业集群融资则有着明显的优势,不同学者从各自研究的侧重面予以了研究。
魏守华(2002)指出,因产业集群内部交流机制的存在,增加了银企双方的信息对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的获得机率;汪冬梅(2009)从信用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优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卞彬(2013)认为,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相较于单个小微企业,其优势体现在规模、信用、成本风险降低等方面,并且集群融资为信用互助担保创造了条件;周妮笛(2016)认为,产业集群不仅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小微企业自身缺陷所产生的银行信贷风险,还能有效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祝健(2013)则认为,产业集群融资还能解决小微企业抵押担保不足问题,降低小微企业融资评估成本与申请费用。
部分学者从博弈分析视角对小微企业集群融资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刘轶(2009)通过一次博弈和重复博弈的模型研究,推导出社会资本在集群融资中的作用,发挥集群优势,构建集群内合作网络,从而缓解融资困难;孟娜娜(2016)对小微企业集群融资多方主体参与的竞合博弈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相应的合作机制、收益激励机制等问题;潘永明(2015)通过对集群融资主体关系的博弈研究,得出集群融资主体关系的长期稳定性有助于团体保持良好的信誉,并持续从外部取得融资。
此外,学者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小微企业集群融资优势。楼瑜(2006)结合绍兴轻纺产业集群与银行的关系型融资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集群融资条件下的信息机制、成本降低机制等提高了融资效率;蒋志芬(2008)以江苏中小企业实证了中小企业集群在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降低银行交易成本及信贷风险方面的优势;肖斌卿(2016)实证了某县域集群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贷款困难,但其所存在的风险也需要注意;徐攀(2016)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集群样本的研究,证实了中小企业集群与民间资本对接提升了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模式比较
对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模式讨论的文献资料相对多一些:王峰娟(2009)结合实务工作将集群融资归纳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群担保融资、团体贷款、通过股权联结建立内部市场;李日新(2009)、刘蕾(2011)、罗霞(2011)深入研究了互助担保型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方案;高连和(2012)将其分为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并对各自机制进行了探讨;曾鸿志(2012)认为,应包括中小企业集合发债、互助担保融资、区域主办银行融资、大企业担保、园区融资等五种模式;张杰(2012)提出了政府引导基金融资模式;高连和(2013)又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渠道与模式分为集体发债、信用互助、区域银行、互助担保、整体融资及其他等六种模式。下文将选择学者们比较认同的集群融资模式进行归纳。
(一)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融资模式
该模式采用多个中小企业抱团组成发行债券的主体,在牵头企业组织下按照要求发行债券,并且在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统一使用债券名称,实行一种统收统付约定还本付息的企业债券。优点在于:一是避免了单个企业规模小难以发行债券的实际限制,抱团成为集群后充分发挥集合优势,取得单个企业不可达到的资格;二是在政府协调下,通过企业担保提升债券等级水平,增加债券发行吸引力,并可以在集群企业内部分摊发行费用。适用于有政府协调、有一定产业集规模的企业集群。
(二)区域主办银行融资模式
该模式强调在中小企业集群所在地设立更能了解中小企业情况的区域性银行服务机构,银企双方以良好的信息沟通为前提,通过相互持股将双方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融资模式。优点在于:银企双方信息对称,利益互持,形成较为稳固的业务关系,适用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比较成熟的阶段。
(三)互助担保融资模式
该模式采用中小企业集群内各企业共同出资组成担保机构,通过为集群内部企业担保的方式获得商业贷款的融资模式。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提高集群企业融资的担保和抵押能力,提升与商业银行等机构的谈判砝码,从而促进银企双方合作与双赢,适用于产业关联度较高、民间资本较为发达的区域。
(四)团体贷款融资模式
该模式是通过贷款企业组成联保团体,团体企业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连带责任的形式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融资模式。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团体联保增强了企业贷款能力,也提升了联保企业成员相互监督的自觉性,并能有效降低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适用于比较注重企业信用的企业相互联保。
(五)大企业担保融资模式
该模式是由中小企业集群中实力较为雄厚、规模相对较大的领头企业为集群中的各单个企业提供担保的融资模式。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大企业对集群内各单个企业比较了解,并且在业务上形成彼此紧密的合作与依赖关系,适用于与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
(六)其他融资模式
除了上述学者们讨论较多的融资模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讨论。曾鸿志(2012)归纳的园区融资模式强调了我国各型产业园、工业园等园区企业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与信誉下获得较为优惠的贷款,但园区内企业不一定形成集群优势;张杰(2012)强调政府与金融机构联动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中的作用,主张建立政府引导基金融资模式,缓解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难题;祝健(2013)提出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联保融资模式,解决因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四、小微企业集群融资其他方面
(一)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环境优化与完善
祝健(2012)主张通过放宽民间资本办银行的条件限制、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健全风补偿机制、扶持小微企业集群化发展等四个方面优化小微集群融资环境;陈华巍(2016)在肯定小微企业集群发挥融资优势的同时,主张从加强小微扶持政策宣传、完善小微法规制度、多途径加强小微融资支持、加大小微企业科技扶持力度、加强小微企业人才顶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机制与实现路径
孔莉(2009)结合云南中小企业融资情况,对产业集群融资机制进行了创新探讨;宋海霞(2010)对中小企业合作融资组织集群融资的组织构成、基金来源、组织管理及运作流程进行了研究;段姝(2011)探讨了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中的内生信用生成机制问题;张琦(2011)通过实证研究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信誉链的影响;卞彬(2013)在探讨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机制的新思路,主要包括强化集群内企业协作能力、探讨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产品创新、推进金融体制建设等四个方面的思路;唐秋凤(2014)探讨了集群融资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具体路径;高连和(2015)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优势发挥的四个基本条件,强调了集群融资组织、集群融资方式、集群融资渠道、融资技术、融资制度等五个方面是支撑集群融资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政策建议。
五、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文献研究评价与展望
通过以上有关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的文献集中在中小企业集群领域,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定义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具体的融资模式也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学者们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机制与实现路径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通过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研究,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实务中有一定的验证。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小微企业异军突起,小微企业集群融资领域相关的文献资料还比较缺乏,研究还不够深入,有限的小微集群融资理论还有待实务的进一步检验;在理论层面,绝对不能把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研究的模式、机制等简单地复制到小微企业集群融资上来,因两者在运营基础、管理理念、经营环境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在双创背景下,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千方百计采取措施与政策缓解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融资瓶颈问题,如何更好地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已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课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的顶层设计、运作模式、生成机制、保障机理、实证分析等成果定将应运而生。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新常态下江苏小微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研究》(2015SJD372);2016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无锡提升小微创业融资环境竞争力对策研究》(16-C-44)。
(作者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