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必须坚持开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不能局限在手段和方法上的创新,也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上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和分析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试图提供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
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政府引进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参照西方近代学校的内容,设置了“修身科”,推行以西方伦理道德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这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叫“和魂洋才”、“士魂洋才”或者叫“士魂商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军队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占领日本。1945年12月,文部省内设“公民教育刷新委员会”,谋求公民教育的刷新,在反省战前公民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国民教育方向。1946年3月,美国教育使节团向美军总部提交了《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该报告奠定了战后日本教育民主化的方向。该报告书提倡教学自由、学习自由,注重培养个性和教育机会均等,要求在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政治体制下重建日本教育,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实施美国式的“民主政治”。1947年3月,日本《教育基本法》第一条规定:“教育应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的,培养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重视勤劳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于是,日本开始重视国际教育,培养具有世界性的日本人。1999年12月16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审议报告提出适应成长阶段的教育目标:幼儿教育阶段,“应注意通过正确的幼儿期生活,培养幼儿形成基本的生活习惯、萌发道德心及养成基础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生活的态度”;小学教育骱段,“通过培养日常生活必备的各种能力,使之掌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的素质、能力。同时,培养能发现自身个性的素质”;中学教育阶段,“培养自立于社会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同时根据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能力及适应性等,进行选择性的学习”;高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未来和生存方式、选择和决定将来出路的能力和态度。同时,加深对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能力、适应性及定向等选择的学科领域的学习。尤其是为了使学生在将来能够带着明确的目的、意识继续学习及从事职业生活,应当重视培养其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员所必需的正义感、责任感、公德心及自律的精神的基础,养成尊重劳动及自主学习的态度”。这些目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对自主、正义、个性等品质的民主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而出现了转折,强调民主与和平的理念成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日本社会的现实需要和政治目标密切相关。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战爆发以前,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纲领是《大日本帝国宪法》和《教育敕语》,从而将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作为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二战之后,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政治局势趋于稳定,经济逐渐步入正轨后,日本得以全面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使美国式纯西方式的教育与本国传统文化,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加以同化、创造,形成了日本民族的个性文化,制定了更为稳定、更适合日本政治经济发展的思想教育内容。
1.民主主义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不得不在美国的影响下走上“民主化”的道路。1947年,日本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取代了战前的《教育敕语》,将美国的民主主义直接借鉴过来,建立了日本的民主主义体制。其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人价值,追求真理和正义,倡导独立自主精神;教育制度中尽量避免教育模式的统一,应该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育。日本民主主义虽然直接借鉴了美国的民主主义,但是,根据本国国情进行了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日本社会民主化进程。
2.人生观教育
日本经历了二战,军国主义的思想深入日本民众,一些人在亲身经历的战争的残酷后,身心受到重创,其人格受到扭曲。所以,日本对民众人生观的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日本的人生观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教育学生要对生命有敬畏之心,珍惜自己的生命,自尊自爱,教育他们生命不是私有的,有父母的生命,民族的生命。第二,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第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日本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学校,有专门磨练学生意志的长途跋涉的训练等。第四,教育学生要诚实,正直,要有仁爱之心,爱家人和朋友。
3.国家忠诚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新修改的宪法中规定:天皇不再享有任何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利,只是国家的象征,由之前的专制天皇制转变为象征性天皇制。但是,在国民的心中,天皇的地位仍然很高,仍然受到国民的崇敬。美国把军队撤离日本后,日本有意对国民进行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教育,因此,日本进行的天皇教育,是使天皇作为国民精神的寄托、崇敬的实体而赋予日本战后爱国主义一个崭新的内容。
4.劳动教育与创业精神教育
日本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二战后,由于劳动教育,使得本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日本修正的《教育基本法》提出了“劳动体验学习”的概念,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教育基本法》指出了通过劳动体验学习,劳动和教育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在日本,劳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的各种资源非常匮乏,国内生产、生活的绝大多数能源需要进口,所以日本非常重视对国民的创业精神教育。日本中小学重视培养儿童的“创业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述:日本是个小国,易受攻击,几乎没有自然资源,只有靠开发人力资源和技术革新;日本未来的生存只有靠人民的进一步努力,靠科学技术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5.生存能力教育
日本人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小国,教育上十分强调意志锻炼和生存体验。小原国芳特别强调意志的锻炼,要求通过各种方式锤炼“坚决完成工作的意志和决断力”。为了充实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日本人认为应该增强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增加孩子们生活体验的机会,2001年,日本实施“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即彩虹计划,要求通过多样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体验活动,培育人性丰富的日本人。
参考文献
[1]李萍.形式多样的日本公民教育[J].政工研究动态,2008(8)
[2]马升翼.日本公民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侯园园.战后日本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J].大东方,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