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时间:2021-04-03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温春生刘东孙好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缴旭中国农业科学院赵鹏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基金项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本级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30012015012)。

摘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在科技,其关键在人才。目前,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特别是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本文分析和探讨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本概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主要路径,并提出新时期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高层次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发展层次、科技发展阶段都与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状况密切相关。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农业是国之根本,实现农业持续协调发展出路在科技,其关键在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匹配、创新力强的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基本情况

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指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能力,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在现行人才评价体制下,对人才多数按照学术职务、人才荣誉称号、专业技术资格、科技奖励获得者等给予界定,如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人员、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国家科技计划(973、863、行业科技)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奖励完成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等。

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2000多名专家和团队受到表彰,获得了全国农业先进个人获得者、农业部神农计划提名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项。“两院”院士中,农业领域121人,约占全国两院院士的8%,农业部系统院士仅1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50约人,占全国约8.4%;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情况看,2011至2014年,共获得各项国家奖励122项,其中,农业部部属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获得27项,占全部国家奖励的21.31%。其次,全国农业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共6.5万人,占全国610.5万人的1%。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取得显著成效,对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偏少,分布不科学

我国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整体不足,与全国人才总体相比,比重较低。截止2015年,农业部1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正高职称的1251人,各类高层次专家约300人,其中两院院士14人、在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人、在岗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4人,这3类专家均不到全国的1%。

(1)学科与研究方向分布不均衡。从事粮食、油料、糖料等传统优势种植业的人才相对集中,占42%;从事旱作农业、热作农业、优质特色杂粮、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等新兴产业人才则相对缺乏;从事畜牧业和水产业相关研究人才相对较少,分别占18%和15%;从事农业政策方面研究人才约占全部人才总数的1/4,而农业贸易、信息、农产品质量标准人才及其他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水平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区域和层级分布不均衡。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级、省级教学和科研单位,并多以基础研究为主;西部地区和地市级、基层教学和科研单位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偏少,主要集中在推广示范专业技术人员。

(3)研究性质分布不均衡。从事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人员占多数,约占1/2。其次是从事试验发展研究方面的人员,约占总数的36%。而从事产后示范与推广方面的人员相对较少。

2.保障体系不健全,人才引进困难虽然国家实施了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但农业科技领域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有:第一,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受农业生产规律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周期更长、投入更大,风险也更多,考虑进入农业科研领域的人才影响因素较多。第二,人才引进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基本还是依靠传统的招聘方式,缺乏走出去宣传推介,吸引人才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当前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中,没有了政府对人才引进的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减弱,尤其在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数量极少。第三,配套政策不完善,农业行业人员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对引进人才的后续支持往往不足,海外人才回国工作面临着亲属工作、子女上学、住房安排等诸多实际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3.人才结构失衡,团队组建不合理

(1)人才“顶天立地”结构失衡。从事涉及动植物基因、育种等方面的产前研究人才最多,占47%;从事农产品研究及推广等产后研究人才和从事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的产中研究人才数基本持平,占40%;从事产后示范推广方面的人才只占13%。

(2)人才存量年龄偏大,梯队结构不合理。通过对农业部所属高层次人才的年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高层次人才的年龄集中在40~60岁,50岁左右人数最多。其中,44~48年龄243名,49~53年龄达到533名,54~58年龄则为217名。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还不足,青年拔尖人才和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十分匮乏,与农业科技服务半径的拓展、服务功能的延伸、硬件设施的建设相比,人才的储备还远不能满足我国“三农”发展的需要。

4.人才机制待完善,统筹兼顾脱节

人才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存在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培育之间的矛盾问题。人才评价制度行政化倾向明显,现有人才计划重复、重叠,忽略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地域人才梯次精英的形成。科技人员的需求层次偏低、人才激励机制不足,人才科研自主权不够,包括人权、事权、物权、财权在内的资源或资本要素的充分自主支配权不足。人才在国立科研机构的创新平台已初步搭建,但离创业平台仍有一定差距,人才价值不能完全实现。

三、目标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迫切要求,形成“培育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壮大一个学科、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强化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工程,着力打造科研创新团队,促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全面发展。

1.领军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强化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和话语权,能够团结和带领科研团队在农业领域基础研究、高新技术或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的领军人才,使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达到一定规模。

2.中青年优秀人才

确保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大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农业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充分发挥老一辈科技人才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建立农业科研“导师制”,加大培养既有青年拔尖人才,使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达到一定规模。

3.创新团队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以打造创新团队为目标,科学布局,分层次、分重点,结合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促进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利用好国际合作培训项目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机构同行之间的交流,在目前建立的300个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强化旱作农业、热作农业、优质特色杂粮、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经济等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四、途径

实现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目标,完成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抓好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入口(培育)、中端(使用)、出口(流动),不断盘活人才存量,加速人才成长,激发人才活力,努力构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路径。

1.人才引育

人才引育是保障。人才是一个再培养、重新融合的过程。结合现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平台,充分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发展计划和科技创新计划等,通过境内外学术交流、培训、联合培育等模式,积极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队伍。

2.人才使用

人才使用是关键。只有用对、用好人才,才能全面发挥人才的才能和优势。第一,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领衔机制,赋予高层次创新人才以立项自主权或项目获准的优先权,并大胆使用中青年科技骨干。第二,不断改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管理环境,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创新氛围,提供自由探索的机制保障。第三,回归学术,如进一步完善院士制度,回归其“最高学术荣誉”本义。到了一定年龄,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应从行政、技术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可担任一些学术性职务,以便他们继续发挥学术领军作用。

3.人才评价

人才评价是重点。人才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关键是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标准,需要准确把握好“三个度”:一是业绩贡献度。看工作经历、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学术项目或技术项目是否具有相当影响性,以及在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社会影响度。二是产业结合度。看其成果能否有力推动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潜能开发度。确定人才使用期望值,以成长和发展的眼光评价人才。

4.人才流动

人才流动是必然要求。人才流动的库克曲线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人对新工作的积极性和活力最高峰值保持1年左右,1.5年后进入衰退阶段。为了更好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力,流动在所难免。人才流动不仅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在不断开辟新工作领域的实践中,人才得以激发和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得以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激发创造力。因此,要积极打破人才“制度壁垒”和“学科壁垒”,打破传统的户籍、档案、身份乃至国籍等人事制度中的瓶颈约束,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为重点,引导、推动农业科技人才相互交流提升。

五、政策建议

1.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试验区

围绕高层次人才建设目标任务,解放思想、借助优势、开拓创新,在农业部部属“三院”(即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试验区”,创建具有发展活力的科研学术环境,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因素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服务体系,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构建与国际接轨、与国内体制相适应、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的外部环境,凝聚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引领国内、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能力。

2.实施创新人才工程

以提高农业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和引领能力为重点,引育结合、以培为主,依托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农业部高级专家库、农业科技重大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等聚集和培养一批创新大师、优秀学术带头人,在重大学术技术领域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适应国际农业竞争的需要。注重把握农业生产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重点设置人才培养专项,为我国农业科技实现跨世纪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3.营造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

有调查资料显示,许多单位高层次人才流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组织内部僵化的管理制度、粗暴的管理作风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所致。要培育利于农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增值的社会环境,要加强科研基地、经费支撑、工作条件、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等优越硬环境,营造科研理念、人际关系、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发展前景、政策机制等良好软环境,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有利于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贾连奇.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C].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理论与实践,2011:22-26

[2]魏金英,杨竹.探索高层次人才引进并发挥人才作用的设想及举措[J].人力资源管理,2011(3):157-158

[3]张小蕾.天津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2012(4):84-86

[4]中共中央组织部,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EB/OL].http://www.agri.cn/V20/GW/zcfg/nybgz/201110/t20111018_2364086.htm(2011-03-21)[2011-10-17]

[5]潘家铮.我给院士制度提五点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5):368-369

[6]吴存凤,叶金松.科技人才的流动管理浅析——库克曲线的启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5):64-66

[7]程红兰.论人才流动与成长的关系[J].当代经济,2006(11):77-78

[8]孙好勤.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C].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理论与实践,2011

[9]宋圭武,范鹏.西部人才流失的成因及其治理[C].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228-231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

览?区域品牌声势夺人作者:未知改革开放以来,在品牌建设领域,对内人们更多地强调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对外则更多地强调国家品牌或国家形象。《参考消息》最近的一条消息说,中国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