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对接现代服务业产业需求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VE4072)
摘要: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是否经得起教育规律的考量,还是要归结在人才培养质量上。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对接产业需求、符合企业需要,是否具有发展和提升的潜质和能力,需要通过建立评价体系来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旨在建立一套适用于现代服务业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涉及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过程、校企合作方式与成效、人才综合能力和素质等方面。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中国经管实践教学发展报告(2015)——实验实训篇》的附录1《我国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现状》一文中指出,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经管类普通本科学生在毕业生数、招生数以及在校学生数方面仅次于工学,位居第二。2000-2010年的数据统计中,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25%,而且经济学不断减少,管理学不断增加,说明经济发展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求有力。现代服务业是当年乃至今后世界经济增速最快的产业。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第70号文件中定义“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业主要从事流通与服务,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为促进经济发展,2014年天津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发展天津市金融、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文化创意、会展、旅游、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提出了目标、任务和措施。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在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方面发挥着优势作用,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有学者定义“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在教育界,大体将应用型人才划分为三类,即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创新应用型人才。
2016年,“对接现代服务业产业需求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对管理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分析,认为“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是指由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将来从事一线管理工作或技术性管理岗位工作的人才,他们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管理类专业人才。他们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和知识,还具有较强的一线管理实践能力,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可见,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应具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知识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在知识方面,具有系统的、扎实的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在技术技能方面,具有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化办公技术等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独立开展工作的技术技能;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组织、团队合作、经营管理等非技术能力,对工作的适应性较强。
二、建立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前述现代服务业包括新兴服务业态,如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如电子商务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这些行业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兴盛,并需要大量管理类专业人才进行有力的支撑。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要快速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节奏,在培养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在与教育主管部门、企业、行业组织等第三方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
1.是培养行业、企业和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
就现代服务业而言,我国每年急需人才缺口达几百万之多,而高层次高素质的管理类人才更是企业所迫切需要的,人才呈现明显的供不应求之势。高等院校是培养管理类人才的摇篮,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管理人才方面更胜一筹。但是由于生源质量、办学综合实力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往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稍逊于一流的本科院校。因此,为了培养合格抑或高质量的学生并输出到企业和社会,必须构建一套严格、科学、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作为考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
2.是提高应用型高等院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保证建立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应有之义就是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进行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与过程、校企合作方式与成效、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客观评价应用型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评价体系体现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向性、系统性和标准化,往往决定着学校办学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3.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于高校办学的过程和结果至关重要。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半壁江山,而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了“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职业教育立交桥式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教育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一些学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指出了现有评价体系中的问题。学者常晓茗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归纳,包括主体不全面、动态评价少、体系不完善三个主要问题。学者郝建锋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现状存在:评价方法单一、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方式教条化、表层化,评价主体单一、社会参与程度低等问题。
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仍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所以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系统的、一致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特征以及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标准,对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和可操作的框架。四、面向现代服务业产业需求,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评价的主体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如何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可操作,一直是争议的问题。基本上包括教育系统内部评价和社会评价,学校、企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举办者、接受教育者和第三方等分类。本课题组采用的是第三种主体构成方式,即学校、学生和第三方,其中第三方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对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行业组织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发挥重要的主体作用,例如德、澳、美、日等行业组织和企业自发地发起对本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而且不仅仅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测试和颁发证书,而是覆盖职业教育教学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全过程评价。
2.评价内容
(1)学校评价。首先,学校和第三方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都是重要的评价主体。但两者在评价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学校评价主要对学生素质、教师水平、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校企合作等进行评价。学生素质评价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信息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商业思维、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教师水平评价包括教师教学能力、动态跟踪现代服务业发展、知识转化能力、实训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等。教学管理主要评价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标准的落实情况。教学服务评价包括学校的教学资源状况及使用情况、校园网络的运行情况、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校企合作评价主要评价校企合作的粘性、校企合作的质量、校企合作的成效等。
(2)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价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一类是行业组织和企业评价。一般意义上讲,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指教育部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他们更倾向于从宏观层面上对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情况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属于结果性评价,而具体到某一类专业人才的评估还是极少开展的。课题组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应用型高等院校实施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评价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紧密度、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等。行业组织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主体,应当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等环节。行业组织要密切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用人需求,牵头制定人才质量标准和发布人才需求报告。企业要及时根据自身所处的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发展方向、人员结构和类型等向行业组织进行动态反馈。行业组织和企业评价主要对学生质量和校企合作进行评价。学生质量评价包括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胜任度、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现代化办公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经营、管理及服务能力等。校企合作评价主要包括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粘性)、校企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果与成效等。
(3)学生评价。学生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第三个主体。特别是对于将来从事一线管理工作和某一技术管理岗位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加期待在经营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现代服务业知识快速更新等方面获得提升,有些学生还希望在领导和决策、商业模式构建等方面得到学校和合作企业的专业化培训。学生评价主要是对学校、教师和企业的评价,一般以满意度来设定评价标准,如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企业实践、岗前培训、就业岗位,学校实训条件等诸方面的满意程度。
3.评价的方法
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常被采用的方法有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等,这些方法对于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同样适用。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在实施评价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学生评价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师、企业的满意度;因为评价内容范围较广、评价周期较长,所以学校评价更适合于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行业组织和企业评价较为适合运用动态评价的手段,一方面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由于数据量较大可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
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成果,虽然方法和途径可能是不同的,但是最终目标是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大军。现代服务业管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多方联动、群策群力,特别是需要行业组织和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进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积极邀请行业组织和知名企业参与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发挥他们的主体和专家作用,使我国职业教育更具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5-8
[2]廖敏霞.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职教论坛[J].2016(23):55-59
[3]常晓茗.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98-100
[4]郝建锋,吕文静.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的探讨[J].2010(32):73-75
[5]陆春阳.让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J].2011(3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