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博物馆是出于公共教育和利用的目的,通过对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和展出,最终实现知识传播的非正规教育机构,而展览是博物馆发挥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的主要手段[1]。普通观众一提到博物馆最先想到的就是看展览,同时,展览也是一家博物馆馆藏精华的体现。
博物馆的展览一般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除了定期更新临展,基本陈列的改造和提升也是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组成。本文归纳并阐述对自然博物馆展览改陈的思考所得。
与初次布展不同,改陈不需要从零开始整体规划,而是对原有展览的完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1、从行业内外的竞争角度看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每年新建、改扩建的大中型博物馆均在80座左右[2],博物馆的种类也日益丰富。仅近十年内就有浙江、天津、上海、重庆等地的自然博物馆新馆相继开放,如何在众多同类型博物馆中脱颖而出,除了博物馆自身的地域特色、精品馆藏外,还应在原有展陈的提升上下功夫。另外,移动设备等大批新型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人们对博物馆几十年如一日的展陈很快就会失去新鲜感,只有紧跟时代的展陈才能吸引观众一次次走进博物馆。
1.2、从社会需求的变化角度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职业生涯中必须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所以各国都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在全球性竞争的格局下纷纷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3]。因此,要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应对原有展览知识结构的侧重做出调整,从而满足当下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
1.3、从博物馆自身发展的角度看
博物馆可借助改陈的机会,征集具有较高科研价值和展示价值的藏品(标本)以填补馆藏空白;相对地,以往通过各种渠道新增的藏品也可借机得到重新挖掘,以全新的姿态来到台前,与广大观众见面。与此同时,博物馆以改陈为契机,可进行新一轮的对外宣传,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是为新入行的博物馆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了参与馆内重要工作、了解策展布展流程的机会,为博物馆事业培养能力全面的后备军打下基础,并为今后承担更加重要的展览教育任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展览内容看,自然博物馆主要是对科学的教育和传播,其展览应体现科学教育的规律,引进和借鉴先进的科学传播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主要通过展示从自然界采集的标本,启发观众思考,使观众由浅入深地了解演化、分类等方面的理论,甚至能够自己发现并总结一些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4]。近些年,还加入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宣传环保理念的内容。
从展览形式看,展品的布置主要依据自然科学各学科体系依次陈列,有时候也依据标本生存环境进行场景展示。多采用展品和展板相结合,同时辅以一些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这种展示方法充分体现了馆藏标本本身的特点,也能够发挥标本背后的故事在科普宣传方面的优势。
从展品性质看,自然博物馆的展品主要为自然界本身的天然产物,包括岩矿标本、古生物标本、现生动植物标本等,其保存环境较为严格,应干燥、通风、防尘、防晒,配备恒温、恒湿设施和防火设备,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是标本长期保存和养护的重要条件。
从展品选择看,由于要通过标本的种类丰富度来反映物种的多样性,挑选展品时通常要侧重物种的类别而非数量,并且要以野生种类为主。有雌雄成对的放在一起展示,比如有些现生鸟类标本,通过对比可以很好地说明雌雄异型的特点。与历史文物类展品不同,一般对自然类标本展品的采集时间、地点等信息没有太多限制,但要尽量完整。
从观众构成看,儿童和中小学生在自然博物馆观众中占到了很大的比例[5],学生、亲子家庭构成主体观众[6],所以无论是展览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充分考虑这类群体的特点,展览整体强调鲜明生动、通俗易懂。
3.1、以观众需求为导向
近年来,观众需求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仅以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为例,开馆初期至少投放过两次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的问卷,并由专人进行详细分析。问卷的结果为后期的运营管理,特别是展览改陈提供了重要依据。
3.2、改陈内容和形式与原展览相融合
基本陈列的整体架构是固定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相对稳定,改陈往往是对部分单元的改动,故应注重其完整性。在内容上应前后连贯,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展牌语言、标签项目等都应保持一致;在形式上尤其是展线、背板、展托、用料、工艺、色调、字体等方面,更要与原展览高度统一,才能不给观众突兀之感。
3.3、知识体系和展示手段不断更新
除了最终要达到丰富和完善的效果,自然博物馆的改陈还应借机更新已经过时的知识,对自然、环保、科学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做出及时的响应,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献给观众。同时,在展览形式上应充分体现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有条件的增加先进的互动和多媒体设备,全面提升展览的科技性。
4.1、空间布局的调整
调整布局是基础改陈项目之一,将原展览中对视野有遮挡、通道狭窄、结构划分不合理的地方重新进行规划,使展线更加明晰、宽敞、安全,达到整合展陈内容、开阔参观视野、提高视觉体验的目的。
4.2、展品的调整
改陈在整体上应增加展品,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弥补原展览因场地不足、藏品种类有限等原因造成的缺憾。首先要考虑近年来最新采集、征集的标本;其次,应选择光泽度、皮毛丰满度、神情姿态、制作水平等方面更加优质的标本来替换因长期暴露而外表陈旧的标本。当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原有标本进行取舍,撤掉与改陈后内容无关的展品。
4.3、内容和形式的调整
陈列布展通常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7]。对于改陈而言,一般只涉及部分展柜,在大纲撰写等方面可发挥的空间并不大,着重进行内容上的补充和形式上的提升。
4.3.1、知识点的增加、合并和撤减
结合标本增加新的知识点,以弥补原展览知识广度的不足,并对原有重点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充。同时,根据展示的主题保留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合并相同的知识点,舍弃复杂繁冗、不易理解的细枝末节。
4.3.2、充分挖掘和发挥展品价值
改陈应以最新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填补知识空白,更新过时的内容。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生动植物物种的新纪录、类群的归属、学名的确定、濒危等级的划分等都在随时变化,这些都应体现在改陈的内容里。另外,还要根据观众的反馈增加注释内容,充分发挥展品的科普价值,例如可对物种名称里的生僻字添加汉语拼音注释等。
4.3.3、强化科学精神的传播
在展览形式方面,改陈应通过增加高科技展示手段,丰富展览形式,使展览表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一面。自然博物馆的观众多为青少年,这类群体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有限,喜欢动手参与以满足其求知探索的需求,因此可在原展览基础上增加纪录片播放、触摸式游戏、体验式参与场景等,以提升科普教育的效果,让他们充分融入博物馆的知识氛围之中。
4.4、其他设施的调整
伴随着展陈的改造提升,其他设施也应紧随其后。比如展厅布局的变化带来展线的改变,原展厅内有方向指示作用的展品和标牌都要进行重新设置;展厅和展柜内的灯光要相应调整,避免展品出现在阴影之下;还要安排适当的区域供观众休息,消除信息密度过大而带来的疲劳。此外,保证展柜内恒温恒湿的设备、安防系统、消防系统和后期运营的维护及升级都应同步进行。
一个博物馆的基本展陈是体现该馆性质和任务的主要陈列[8],对基本展陈的提升改造是博物馆在业界竞争、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经之路。自然博物馆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观众主体到展览内容都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有很大不同,因而改陈应遵循以学生等青少年观众需求为导向、聚焦科技前沿的原则,从布局和形式上要统筹考虑空间、视觉、风格等方面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最终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达到科学普及教育和科学精神传播的目的。
[1]陆建松.论博物馆展览各级传播目的的设定及执行[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3):16-21.
[2]侯江.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现状与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553-2566.
[3]严建强.博物馆媒介化:目标、途径与方法[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3):5-15.
[4]王凤琴.新形势下自然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以迁建的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为例[C].天津:天津市文博系统第二届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获奖论文集,2017:425-431.
[5]苏学明.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观众调查问卷分析[C].天津:天津自然博物馆论从,2015:402-411.
[6]续颜.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7(1):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