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才是企业的未来!
作者:未知根据公布的数据显示,造成全球环境污染70%以上的排放物来自制造业,其每年约产生62亿吨废弃物。同时,由于消费品的大量普及,产品的快速更迭,废弃物数量也在急剧增长。
而国内,史上最严环保新政正在让制造业面临内忧。做实业的许多企业身陷焦虑、无奈、挣扎之中,或艰难地活着,或关门倒闭。
在十九大报告中,绿色发展理念被多次提及,绿色制造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2017年,有大批不合格、不达标的工厂被关停或被要求整改,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脱胎换骨的绿色革命。截至2018年初,中央环保督察已实现对31个省份的全覆盖,仅2017年的问责人数就达上万人。
环保将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着眼于未来,你行动了没有?
环保不再是“高大上”,而是基本功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很多企业的做法是为了经济而牺牲了环境。就像鑫同吸塑(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锋在接受《中外管理》专访时表示:“企业是有原罪的,我们要还环境的债。”企业是否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过环保新政?难道这不该反思吗?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过去那种只有少数优质企业才具备“高大上”的绿色制造,正在成为企业的入门门槛。尚和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胡光书认为:环境本身不是企业外部的无偿的义务,而是企业的职责,是你产品的一部分。企业提供的产品应该天然就是环保的。
“这个时候,要看你的企业还能不能跟得上产业的环保升级,或者你的产业在环保升级中,是否还能有所作为,这需要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松井新材料董事长凌云剑在接受《中外管理》时这样说。
湖南万容科技就是典型例证之一。其前身是万容包装公司,在2003年,可以说已经做到了一次性水杯行业的隐形冠军。然而,董事长明果英却自我感觉不好,总被外界认为自己是“白色污染”的制造者,而没有得到社会认同。随着环保越来越被重视,他考虑到企业应该转型。于是,2006年开始转型为以“科技、环境、资源”为核心理念,围绕“电子废弃物”“产业废弃物”“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打造了一条有色金属与稀贵金属加工于一体的“城市矿产”资源开发绿色循环产业链。
近几年,万容科技通过自主研发的热解技术,更是进入了城市垃圾处理领域,将垃圾“吃尽榨干”。通过万容科技处置系统的预处理、热解和堆肥,就把生活垃圾变成了营养土、炭、燃料油、电或蒸汽等资源。
因此,制造企业的未来只有向绿色制造转型,才有机会。特别是规模企业,对于排放出去的废弃物,不能粗放地处理。引进好的技术,不仅能变废为宝,甚至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目前,有不少制造业工厂实现了能源收集再回收利用。
减量化和资源化
具体而言,制造企业该如何参与到环保中来?专家给出了两个途径:减量化、资源化。
首先,环保的最基本措施就是减少使用或减少排放。这也是国家一直在强调去库存、去产能、实施产业升级的初衷。秦皇岛首创思泰意达环保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炳煌谈到台湾地区在环保方面的经验时说,早在1990年时,台湾就提出了总量管理概念。由于任何一个地区的一个指标超标,都可能影响到某一个地区的生态平衡,所以台湾在做总量管理时,都要超前去完成某项指标。
假设说要求大气的污染物总量低于100毫克,那么只有目标达成后,才能挤出新的成长空间。同时,这个标准在五年后可能就降到了80毫克。企业若要扩大规模,也不能超过原来既定的排放量。同时,这个目标也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逐步递减,企业要不断在经营中思考减少对未来环境的影响。
其次,加强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如果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那么如何整合资源将成为企业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深圳某些小区,物业会在固定的地方回收快餐盒。甚至,未来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可以对一个餐盒的使用进行追踪,从使用它的饭店,一直追溯到被回收到了哪里,形成一个循环。同时,可以通过总量控制的办法,让商家或企业参与到回收产品的环节中,将环保视作自己的责任。
一些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在生产制造产品的环节,就尽量做到某一产品只使用单一原材料。比如生产一把座椅,椅面部分用一种材料,骨架用一种材料即可,这样更方便于重新回收和再利用。美国最大的办公家具制造商STELLCASE,其每一件?a品都是采用可循环的环保材料制成,而且他们还回收自己生产的家具。
原航空航天部部长、原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林宗棠在接受《中外管理》专访时表示,3D打印技术或将成为助力环保的新势力。目前,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3D打印机体积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但是3D打印是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那么是否有方法替代呢?世界各国的专家研究发现,将废旧塑料重新利用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打印效果。因此,如果可以积极回收废旧塑料等耗材原料,然后制成打印材料,替代原有耗材,必然为制造业带来新的环保力量。
站在产业链中思考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政府既然下定决心,环保一定会越来越严格。“在越艰难、竞争越激烈的市场,还能存活下来的才是好企业。同时,也会给好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在《中外管理》采访的过程中,几乎每位受访者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环保新政带来的虽然是挑战,但更是机会。
而当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变小、无利可图时,自然会转型或消失,“这就是靠法治和利益吸引,靠公民意识去推动。”众山投资董事长吴忠恒的观点十分鲜明。
目前,国家通过引导或者限制,任何产品都要有一个流程,把流程分段处置。将没有污染的环节放到接近市场、接近技术、接近人才的城市中,把有污染的环节放置在偏远地区、自然净化能力强的地方,甚至国际上的做法是将污染物出口到落后国家和地区去。
但是,这是负责的行为吗?
事实上,环保不是某产业的某环节上的事情,它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全产业链形成一个闭环。企业要将自己放在整个产业链中思考,而整个产业要将自己放到整个经济形态中思考。这就需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助推,真正实现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功能。像众山平台这样的一次性餐饮用品产业联盟,也在更多地推动着产业自律和推动产业的发展。那么,在环保升级的进程中,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在于: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很小,但要上马环保设备就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于是,国?瘸鱿至艘恍┕ひ翟扒?,将环保处理系统作为工业园区的辅助系统,或引入第三方的环保处理系统,而企业只需要花费相较于投入设备少得多的费用,就可以实现绿色运营。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新红曾经预言:共享制造将成为共享经济新的增长点。可见,共享环保设施也必将成为趋势。比如在一个工业园区内,有整个产业链生态所需要的各类企业进驻,而不再是某单一类型企业的聚合。这种集约式、协同式的生态系统,也将成为绿色制造的土壤。
消费驱动的环保升级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时尚人士,开始热衷于追求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甚至发起减少购买和消费的倡议。人们去饭店用餐不再追求排场,而是追求不浪费,这些都是环保意识的觉醒。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这些年,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开始倒逼企业的环保升级。德国的例子值得借鉴。
2009年,凌云剑参观一家德国化工厂的情景让他至今难忘。当时,这家化工厂是松井下游的大客户。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工厂坐落在一个小镇上,在这个化工厂旁边就是别墅区,隔着也就几米远。这简直不可思议。但是,这个家族经营的工厂已经到了第三代,他们每年都会邀请社区居民代表到工厂里来,社区代表可以随时检查,工厂哪些地方对环境造成了伤害,或有质疑之处,都可以提出来。工厂负责人将负责解决,若社区代表不确信还可以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检验。而居民对于环境检测也十分精通,他们日常在家中都可以随时自行监测水质和大气等问题。
因此,随着老百姓环保知识在逐渐增强,客户将更加看重产品在整个流程中,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是否对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会追溯产品的整个流程。这必将倒逼企业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每个人的意识、行为习惯,终将推动环保在各个经济领域、经济场景下的发展。
未来企业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组织
未来的企业,不能再是经济体,而应是具备社会属性的组织。
而所谓因为环保升级带来的成本增加,导致有些企业做不下去或倒闭,真是如此吗?“一些企业适应不了环保新政只是一个结果和表象,本质是其经营能力是落后的,产能是落后的,经营思想是落后的。”胡光书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一语道破。
因此,不要说环保政策“杀死”了很多企业,而是这个社会必定要进步,就意味着环境必定要改善。早在上世纪末,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就提出:未来的成功企业,是解决人类生活基本需求的企业,而不再仅仅是创造了多少GDP、税收、就业等经济指标。“企业始终要站在外部来看未来的发展,因为企业的成果始终在外部,也就是你解决了多少社会问题,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和价值。”胡光书说。
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解决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才具有未来企业的特性。因为社会的繁荣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是以创造社会价值为目的的。未来能存活下来的企业,也必然是具有“利他”精神的企业,只有利国、利民才能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