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路径解析

时间:2021-05-17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路径解析

作者:未知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关键在于要在研究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内容上,积极开展跨学科、多学科研究;在研究方法在上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研究的落脚点来看,必须关心社会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路径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该仅仅是哲学家们的“盛宴”,从它的本质与功能来看,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于现实,面对时代,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哲学视角。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其中,中国化处于核心地位。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我们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简单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创造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然而,且不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机械的“结合”、简单的相加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有机结合”,也只是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只是漫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历史进程,而不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的创立。发展到现阶段,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在于立足现时代,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通过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联系和结合,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创造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至今我们知道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相关探索,无论是在实践部分还是理论成果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距离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进一步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和途径。
(一)在研究内容上,积极开展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问题,也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发展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学者的任务,也是其它哲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共同使命。要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代形态,必须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一方面,要古今贯通、史论并进,自觉地开发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当然,在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客观辩证的对待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要警惕那些落后、腐朽的东西且误认为中国化的成果。同?r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以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虚无主义,也要防止反对马克思主义,拒斥西方先进文化的保守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不要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门学科内,要会通中西、多学科跨学科渗透,做到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渗透,才能从中获得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二)在研究方法上,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实事求是既是科学研究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方法,也是保证思维一般上升到思维具体的科学方法,因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体化的根本保证。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这也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决定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始终成为时代精神精华的根本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从而也是哲学思维应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实践总是具体的,它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现实条件下进行的;另一方面,实践又是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的,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很不相同的内在规定性。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就必须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各国的具体实际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三)从研究的落脚点来看,必须关心社会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要求它不可能纯学术化,在政治和价值取向上,它必须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直接或间接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相联系。在当代中国必须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哲学问题,否则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整体中分裂出来,就不能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纯思辨的哲学。马克思主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内部学科内容的不同,作为彼此割裂的理由,而应该做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的前提下,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逐步融为一体的过程,做到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来指导和解决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如果排除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为例,他指出关于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就体现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的统一。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思维方法,没有关于所有制与分配、计划与市场等方面的新的经济学思考,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消灭剥削,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不可能产生。所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各学科之间的内容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从多方面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落实到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上,而非仅仅是纯学术的理论知识的
传播。
参考文献:
[1]王锐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哲学追问》载《新视野》[J].2005年,第5期.
[2]孙伟平、张羽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与进路[D].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2006.6.
[3]汪信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D].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十五讲[M].人民出版社,2017.3.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