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
作者:未知摘要: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今天,各个行业都进行了一定的变革及改善。我国教育机构对各科教学的发展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传统教学方式展开有针对性的变动及完善。小学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及针对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期间不仅可以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团体协作能力进行培养改变,还能对学生性格做出很好的改变,在整个小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对现期教学模式做出研究,引进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兴趣培养疏导
引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体育教学中想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需从多方面入手,不仅在于学生的态度还在于教师态度及教学方式。但是,现期教学中因为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不具有针对性及趣味性,使学生慢慢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结合现期教学模式及小学生自身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完成最终教学目标。
一、小学体育教学特征及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参与学习的主要对象小学生具有不确定的自身特性。小学阶段的孩童尤其是男童好动活泼,对一切的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体育教学更是乐于参与,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学生心智普遍不成熟,对运动项目的认知及后期学习经常处于懵懂及三分热度状态。外加教学期间教师所呈现出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在经过几节课后对该课程的兴趣度越来越下降。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对所有体育项目都充满学习兴趣,使其更好的接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及身体素质锻炼,达到教学目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兴趣培养与疏导的方法
(一)教学计划的合理制定
小学体育教师在安排课程期间需对小学生心理状况及身体条件进行系统分析,根据这两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根据基础及身体差距在教学期间对课程难易度进行调整。如基础好、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动作训练后,鼓励学生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将动作稍微难度化些,间接性的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对体质较弱、基础较差的学生,训练期间则需结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训练,提高自身学习信心,循序渐进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1]。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体育课作为小学生增强体质锻炼及其它专业课程以外的户外课,站在教学角度来看需与其他文化课加以区分,改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期间多带入游戏环节,带领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教学目的。如学习青蛙跳、两人三条腿、纸牌接力等游戏,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从小培养了与他人间的团队合作能力。站在教学设备的角度来看,需对学校体育设备进行更新改善,将具有吸引力且具备体质锻炼意义的体育设备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如山羊台、跳高架、起跑器、体操垫等,同时对该设备的使用进行美化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对体育这门户外课产生探索及学习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该课程中来。
(三)教师角色的改变
就现期教学模式来看,很多教师依旧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着我教什么学生就该学什么的教学模式,完全不顾及学生感受甚至还会出现满堂训斥的情况。为了更好的培?B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对自身角色加以研究转换,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如在教学期间教师可放下自身角色,与学生打成一片主动询问他们在上课期间的感受[2]。在进行一些体育项目训练时首先教师需对该动作做出分解性讲解,学生在模仿训练期间多鼓励他们,为学生树立信心,对一些出现错误或模仿较好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纠正与表扬,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备受关注。
(四)营造充满活跃气氛的学习环境
教学气氛在整个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更好的使小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必须对现有教学氛围进行探索改变。如借助现有的体育道具引入不同的趣味性游戏,让每个学生发挥自身特点及潜能对课堂进行创新;还可将分组教学应用到体育课程中来,教学期间选择资源分组或随机分组模式让学生自行掌握与该课程有关的相关动作及内容;再如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到该课程教学中来,对现有枯燥性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善,增加趣味性,使学生在和谐创新的教学模式下主动参与到整个课程中来。
三、结束语
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其它文化课之外的一门户外课程,在小学生的整个成长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不仅在于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在于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在不同教学模式下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间的写作能力及学习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期间教师作为最为最关键的引导人物,必须结合现期教学手段及学生综合症状,从心理、生理等出发使教学充满乐趣,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崔琳.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赢未来,2017(8):0064-0064.
[2]李俊山.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6):83-84.
作者简介:司有基1986年,男,汉族,山东省平邑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