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和我们比较“亲”的亲戚
作者:未知在我国传统的家族文化体系中,亲戚(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重要的作用,良性健康的亲戚关系作为一股强有力的社会纽带,可以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情感关怀和现实支撑。
我们可能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曾听到一些类似的言论,“我们家和姥姥一头亲戚比较亲”,“我们家和老公一头亲戚处的好点,有事能照应照应”....当然这里的亲,不是指血缘关系的亲疏程度,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双方来往密切和关系可靠。所以在外人看来,明明两边都是很亲的亲戚,为何在生活中会有明显的单向倾斜?
为什么会有这样单向倾斜的局面出现呢?如果只归结为两个人之间闹了矛盾,导致两家关系不和,那倒不足以影响这家人和某一边亲戚的整体和谐。由此可推测,应该是其他更为深层次的因素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上影响着我们的双边亲戚关系,而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长辈的偏心对亲戚关系的影响,伴随着一个初代家庭的开枝散叶,长辈的偏心,从上至下的作用着整个家族内部关系的走向。
其实在一个核心家庭中,家庭成员的各种相互关系,都和父母有着莫大的关联,他们作为一个家庭的掌舵者,把控着整个局面的走向。虽然说到长辈偏心,大家会提出这也是分人而论的,但是就客观来说,这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即使二十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在我国实施,在广大农村地区,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多子多福这种观念还是非常流行的,所以一般家庭都会尽可能多的生孩子,不像现在生活成本高了,大家生孩子都要先考虑成本,即使二胎政策开放了,大家还是很慎重的决定要不要再生孩子。一个家庭之中,孩子多了,父母兼顾不过来,自然会有选择性的关注,而他们不能意识到一旦开始这样的做法,对其他不被偏爱的孩子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效应。父母通常如何选择中意的对象,除了用传统的重男轻女,重小轻大观念作判断,这种选择还包含着很多其他方面的考虑,譬如子女中有性格上更像父母中一人的,或者子女中有特别会讨人欢心的,或做事风格更得父母欣赏的,等等其它一些特别主观的原因,都会极大地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喜爱程度。当一个人有所偏向时,他的态度和行为就会有所不同,会比较感情用事,就像大家说的护短,而大家又都生活在一起,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没什么隐藏的住的,相处久了,不被偏爱的子女们更加藏不住一些不满情绪,就会导致家庭内部关系的复杂性。
首先是亲子关系,子女们打小生活在一起,吃的用的稍有不一样,就会非常直观的感受到父母的不平等对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里的掌权者如果有偏心的举动,他会让配偶和他保持同样的立场,双方都将精力和爱投放到目标对象上,忽略对其他子女的关怀,减少对其他子女的付出,还会产生“爱屋及乌”的现象,这就是有时候有人抱怨说“我爷爷不喜欢我爸爸,所以对我们全家都不友好”。被偏爱的对象,在家时,家里有点好东西都先想到他,另外,他想要什么都是可以尽量实现的,这样,他长久的占有父母的资源,即使以后自己生活,父母能帮的的必然义不容辞。而不被偏?鄣亩韵螅?在家庭内部的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家庭的依赖会变轻,即使以后遇到困难,也是多靠自己,会往外面去寻找别的支持,这样一来,自然与父母的关系不是很牢固。
其次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等到子女都成家立业,各自过各自的生活,有了各自的伴侣和孩子,大家虽然都分开居住,但是在我国的孝文化中,长辈和晚辈之间特定的来往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就要建立婆媳关系,爷孙关系等等。其实一个较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如果家里有长辈偏心的现象,其配偶是非常有可能因为兄弟姐妹之间资源分配不平等或者长辈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太过偏袒对方而和长辈发生争执和不快,等他们有了孩子,也会在孩子面前抱怨长辈,包括诉说长辈过往过分的种种表现,给孩子的第一印象就是,长辈偏心,对自己家人不好,那么孩子也并不会和长辈关系处的融洽,会有指向性的和长辈相处,甚至感觉和他们之间就是表面上大家过得去就行,关系比较脆弱和客套,没有一家人原本该有的温情和信任可言。
最后就是平辈间的关系,变得破碎而疏远。这就是文章开头说的我们有时候只会“和哪一头亲戚亲”的现象。一般兄弟姐妹之间关系亲不亲近,很多时候是自小感情没有培养好,在家里父母没有教会他们一家人应该做到的互帮互助,共同进退,而是一味地将他们差别对待,这样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是有积怨的,也为日后几个后代家庭之间的纷争埋下了伏笔;反观和我们更亲的那一头,兄弟姐妹之间真心相待,相互支持,遇事总能相互理解,长辈也很少在他们中间制造矛盾,比较通情达理,也对晚辈比较慈祥。一大家子人比较和睦,也愿意来往。
这种现象在多子女的农村地区较为常见,长辈不注重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的营造,各种偏心的表现毫不掩饰;而在子女数量少的家庭,没有可供选择的对象,所以父母出现偏心的可能性较小。总而言之,我们的亲戚之间目前呈现的关系具体是怎样的,在家族往事中是有源可溯的,在种种原因当中,长辈的偏心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一个家庭之中,父母要注意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定位,人都是感情动物,他们所经历过的都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轨迹不停地作用于他们的生活,会非常深刻的影响一家人的日后的关系走向。
参考文献:
[1]刘应杰.中国农村社会的家族和亲属[J].《社会学研究》,1988,第5期:87-95.
[2]杨善华、候红蕊.血缘、婚姻、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差序格局的理性化[J].《宁夏社会科学》1999,第6期,《新华文摘》2000,第4期转载.
[3]杨善华、刘小京.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5期:83-90.
[4]张庆国.对当前农村血缘与婚姻博弈现象的探析[J].《社会》2003,第8期:48-55.
[5]杨华.初论“血缘共同体”与“关系共同体”--南北村落性质比较[J].《开发研究》2008,第1期:95-99.
[6]余绪鹏.社会关系“家族化”:文化根源及破解途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4,第2期:101-105.
作者简介:朱照容(1993.03--);性别:女,籍贯:安徽巢湖,民族:汉族,学历:研究生,长春工业大学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