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暴力沟通”在师生关系中的应用
作者:未知摘要: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非暴力沟通”模式,依照它来倾听和谈话,能达到情意相通、和谐相处的效果。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基于平等、尊重和理解而建立的新型沟通方式,它通过四个基本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能够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师生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5-142-02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沟通方式的运用。常言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会有效沟通,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高效的沟通能够使学生备受鼓舞,积极向上;而低效的沟通则容易加剧师生关系的矛盾。
一、“非暴力沟通”概述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平等和互爱的沟通方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人们借助“非暴力沟通”,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感受,从而避免了有意或无意忽略对方感受或需要所带来的伤害。
“非暴力沟通”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观察,即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准确无误地陈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带任何评价。虽然要做到完全客观评价很困难,但我们仍要摒除内心原有的偏见,做到“价值中立”。二是感受,即表达自己的感受。沟通双方若能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人们之间的隔阂就容易消解,沟通将会更为顺畅。表达感受时的语气应该平静,肢体动作要恰当,需要适当地“示弱”。三是需要,即体会与感受相关的需要。我们对他人的职责、批评、评论与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种需要。人们产生某种需要的根本原因就是因?橛肫湎喽杂Φ哪持中枰?没有被满足。四是请求,即借助具体的描述,提出可以满足需要的请求。沟通是相互的,人们都希望对方能够通过具体行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而这时,如何让沟通双方明白彼此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将自己想要的回应具体化、明确化,否则,很可能造成对方的误解而未能达到沟通的效果。“非暴力沟通”看重每个人的需要,其目标是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人和人的联系。
二、师生之间沟通的问题及原因
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和谐的师生交流便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成长。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依然存在着许多障碍。
(一)教师中心型课堂,缺乏互动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互动型的教学氛围。但如今的课堂中,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玩手机、窃窃私语的不在少数,反而认真听课的学生不多,教师在课堂中犹如在唱独角戏,台下听众却并未投入其中。
(二)缺乏深入沟通,产生矛盾
目前,很多师生之间的交流仍处于表面阶段,较为肤浅不够深入。教师往往较注重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而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感受,未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导致沟通不足容易产生矛盾,使师生关系未能真正达到和谐友好的境界。
(三)冲突式沟通,激化矛盾
学生的不良行为易引起教师的不满情绪,因此对其进行教育,教育的形式一般是言语或者惩罚。若未能注意场合和尺度,用词尖锐刻薄些,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的言语反驳或是肢体冲突,同时也造成了对教师的不尊重,从而引发师生间的冲突和矛盾,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非暴力沟通”在师生关系中的应用
(一)注意区分观察与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善于观察,而且是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观察。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注意区分观察与评论,那么学生很容易将教师的原意理解为批评或讽刺,从而反驳教师或做出其他消极行为。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应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词语,如“总是”“从不”“又”等词语。例如,为了制止学生上课睡觉的行为,教师通常会这么表达:“某某,你怎么又在上课的时候睡觉!”或者是“你总是在我的课堂上打瞌睡!”那么这个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两种做法:一是置之不理,继续我行我素,并不会纠正自己的上课睡觉行为;二是学生被老师的这种语气和评判激怒,立即跳起来反驳教师:“我没有!”师生冲突也会因此而激化。那么换一种方式,我们现在利用“非暴力沟通”的形式来对话:“这个星期,在我的课堂上,你没有一次不打瞌睡。”教师此时是在陈述客观事实,是自己观察的结果,学生没有理由会不接受。这就为接下来的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善于表达感受,适度“示弱”
“非暴力沟通”指出,进行客观的观察之后,沟通双方会产生开心、难过、遗憾、伤心、兴奋等各种情绪反应。人们在伤心或愤怒时,不能够很好地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且很容易将错误归咎于别人身上,从而引起沟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学会清楚恰当地表达感受,能够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与此同时,学生的感受也需要教师用心体会,适度“示弱”能够巧妙地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预防师生冲突的产生。举个例子,课堂上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却没人理睬教师的提问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和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到你们的精神没有集中到课堂上来。这使我很伤心。原因是,我为了能够上好今天的这节课,昨晚熬夜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了与你们互动的环节。因此我很想看到你们给我积极的反馈。”听到老师这番话以后,同学们都开始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的表述,既清楚地表明了教师此时的所感所想,又可以使学生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体谅教师,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最终促成教学的顺利完成。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力量。(三)明确说出自己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大基本要素是明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教师往往在权威受到挑战时,采用直接批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我们假设,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公开表示:“老师,你太不民主了!”此时,教师的权威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往往在恼羞成怒的情况下,教师会否认并且批评这位学生。这种做法很可能会造成学生更加激烈的反驳,引发冲突。其实,这位学生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希望教师能够给自己更多的自由和理解。在充分理解和体会了学生的需要之后,教师可以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听到你这么说我很伤心,老师现在对你们的严格要求其实是为了让你们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中都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假期能够轻松快乐。”教师明确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和用意,学生就能够体谅教师的用心,配合教师的工作,师生关系也会得到改善。
(四)用心倾听,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核心要素是善于表达请求。高校师生在沟通中了解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之后,还要让彼此知道对方应该具体做一些什么。沟通双方把自己的需求描述得越具体,对方就越能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也越有利于得到积极的反馈。学生在课堂上说悄悄话是很普遍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往往会批评学生,更有甚者,会实施惩罚。这种处理方式对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灵活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呢?教师可以告诉他:“老师希望你此刻能够认真听我讲,至于你自己的见解,一会儿老师安排的讨论环节你可以自由发挥。”巧妙利用请求来代替批评和惩罚,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理解、宽容和尊重,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更有成效。??对方没有给予自己积极的反馈或者拒绝的时候,我们应该更用心地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做到耐心、用心、细心,真正达到“非暴力沟通”。
(五)“非暴力沟通”中肢体语言的作用
“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靠言语来进行交流的,它还需要依靠一定的肢体语言辅助。言语和肢体相互配合的表达才是真正完美的“非暴力沟通”。更多的肢体语言,有助于我们内心情绪和情感的直接表达。不恰当的肢体语言会使沟通恶化。教师在课堂中,用手指着学生说话,会使学生倍感压力和不尊重,这就属于肢体语言暴力。又或是,新闻报道中屡屡出现的教师强行没收学生的手机或是课外小说、杂志等,这种行为造成学生的激烈反抗,甚至师生双方大打出手,两败俱伤。这些都属于过激行为,是不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恰当的肢体语言则会让人感到舒服、平等和尊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友好、充满善意的肢体语言来与学生沟通:在学生需要鼓励时,轻拍他们的肩膀给他们动力;在学生情绪低落时,给他们一个拥抱来表示安慰;在表达对学生的赞赏时,为他们鼓掌等等。巧妙恰当的肢体语言是“非暴力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非暴力沟通”的意义
(一)“非暴力沟通”对师生关系的改进有重大的意义
马歇尔?卢森堡教授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言语上的埋怨、批评、嘲讽、肆意说教以及随意打断对方说话、采取冷暴力沟通等等行为给人们带来的内心世界的冲击和精神上的打击,甚至会超越肉体上受到的疼痛。让我们在师生关系上也是如此,言语是把无形的匕首,不合理的表达方式会使人心越来越疏远,师生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深。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的冷漠态度,置之不理的表现,都会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非暴力沟通”使我们明白沟通是双向的,它是对话双方主体性的体现,让我们在互相尊重和理解中逐渐接纳对方。师生之间彼此都想要得到对方的理解、体谅、关心和温暖。在这些和谐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彼此可以敞开心扉的交流,并且清晰明确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用互相关心的方式来避免沟通中的矛盾和冲突,在一个平等、尊重、关爱的师生关系中共同进步。
(二)“非暴力沟通”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授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师生通过“非暴力沟通”进行对话,可以使双方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在相互理解中接纳对方。“非暴力沟通”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和谐的对话氛围,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控制者,能够真诚地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理解学生的情感与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互动的过程。因此,更应该利用“非暴力沟通”来优化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通过优质的沟通带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和谐、向上、团结的集体氛围。同时,师生双方应该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互相真诚相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精神相遇、经验共享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阮胤华译.非暴力沟通[J].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43.
[2]董阳.非暴力沟通:一种师生沟通的新视角[J].新课程研究,2010,(205):31-33.
[3]陈立军.“非暴力沟通”:师生有效沟通的金钥匙[J].中小学心理康教育,2015,(10):35-36.
[4]靳玉乐.对话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简介:
陈路遥,女,江苏南京人,广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