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研究也成了近年来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了解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一方面是企业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对于不断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增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与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的匹配性,减少我国企业在国际交流中的障碍,加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更广财务领域的拓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状况1.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历程。(1)尝试发展阶段。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始于1978年,1992年我国财政部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参照,开始广泛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制度。(2)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1997年以后我国加快了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与相关规范。(3)正式趋同阶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新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由被动接轨转向主动趋同,成效显著。2.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成效。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施行至今,一方面有效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为规范我国的金融市场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正式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套与国际惯例相一致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规范对提高市场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对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环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1.准则的制定机构不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政府部门;另一种是独立的民间组织。我国会计准则(CAS)制定机构的组织形式就属于前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组织制定并监督实施的;而国际会计准则(IAS)制定机构的组织形式属于后者,是非官方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改组后设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民间国际会计组织,决定了它在准则制定时考虑更多的是会计专业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不是某个国家的具体经济环境。2.准则的法律地位不同。财政部,作为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决定了其所颁布的国家会计准则代表国家意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企业只能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报告而不能背离。而由一个独立的民间国际会计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它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国际会计准则的推广与应用主要依赖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认可与支持,不同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是间接的而非强制的。3.准则的构成体系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总则、38项具体准则及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组成。总则分为48条,基本准则在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统驭着整个会计准则,指导和规范着具体准则与应用指南;38项具体准则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企业会计实务和具体操作方法,相对比较概念化。现行的中国具体会计准则包括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等几个部分;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则是对38项具体准则的解释与部分补充,详细指导具体操作流程。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包括41项国际会计准则和30项解释公告。41项国际会计准则是主体,是对会计实务进行的具体指导和规范,30项解释公告则是对会计准则应用的进一步解释与细化。相比较而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完善,总则规定了会计准则的使用范围、要求,便于理解应用,而国际会计准则显得繁杂,不利于企业在实务中查阅使用。三、正确认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推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化接轨的进程中要考虑多种因素,一方面,由于具体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根本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国际贸易交往中能认识到这种差异对贸易双方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不容忽视。1.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制度。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成效显著,为我国企业跻身于国际竞争行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趋同并不等于相同,我们应该秉着有所借鉴,为我所用,注重在实务中应用的原则,而不是完全照搬,盲目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到国际会计报告准则及执行机制背后所反映的不同于我国的现实经济情况,在差异中寻找有建设性、多赢性的和谐方案,提炼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和实务指南,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待具有国际趋同环境的经济业务,要积极寻求准则支持,并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对待我国尚未涉及或未完全涉及的业务领域,要谨慎对待,并根据我们企业的现实发展状况积极拓展,为日后的国际化趋同做准备。2.加强会计专业人员素质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大背景下,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会计准则的应用与会计实务的处理方面能紧跟国际潮流,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缺乏自主性,企业发展滞后,会计专业人员素质较低,许多国际会计领域都未涉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决定了会计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仍有待提高。例如对许多金融产品来说,公允价值市场的建立是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必经之路,而这又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估值技能,必须在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上。因此,发展会计专业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战略的推进至关重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会计准则与国家会计准则的比较与分析来看,大体上两者是相同的,只有在一些具体细则上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差异。总的来说,我国会计准则相较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还有待完善,就拿财务报表的披露要求来说,我国会计准则只是明确规定了相关几条规范披露,而国际会计准则不仅包括了我国规范的相关要求外还考虑了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要求在财务报表中详细陈述,更加全面,完整。因此我国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很可能会利用我国披露要求的漏洞进行违规操作,这也使得我们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必须考虑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以及对财务报表等产生的影响,并将其差异尽可能缩小。(作者单位:邓州市彭桥镇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