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方式_企业管理论文

时间:2020-08-05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计算机、数字化等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普及应用,推动了新兴媒体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和传统媒介的数字化转型,出版媒介融合迅速成为当前传媒界的主要发展趋势和一种新的传媒业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从教育课程体系、思维素养、文化理性、综合技能四个方面,创新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方式,对促进多种媒介有效统合、挖掘新旧媒介的最大效用、推动出版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媒介融合;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方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传媒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出版媒介与新兴数字化传播媒介的产业界限逐渐模糊,甚至逐步交互融合。媒介融合状态下的多元出版模式,构成了当前传播界和出版界的一种新业态。对传统传播媒介或新兴传播媒介而言,媒介融合可谓一把“双刃剑”,既是推动固有编辑出版模式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打乱了原出版企业的单一发展战略,造成转型混乱而失去原有特色和竞争力。因此,高质量、跨学科的综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就成为当前出版产业的迫切需求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工作规划,我国当前编辑出版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初步形成,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发展形势的要求,人才短缺、人才队伍结构不均衡,尤其是兼具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和实际媒介运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对此,应大力实施素质工程、领军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三项重点人才——高素质人才、出版产业领军人才、高技术人才,以推动出版产业有效融合、企业创新发展。

二、媒介融合与编辑出版人才需求

(一)媒介融合现象

当前,对编辑出版产业而言,传统出版企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技术改革和模式创新。新兴媒介则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新旧媒介的融合现象逐步凸显,并成为出版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媒介融合,又称媒介互融,主要包含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机构融合、网络融合等。内容融合,是指包含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元媒体在内的内容共享。终端融合,是指诸如纸质媒介、声音媒介、图像媒介等单一性终端逐步向同时兼具视听功能的多媒体终端发展。机构融合,是指某一出版机构通过引进新兴技术或理念,逐步拓展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网络融合,是指三网融合,即信息通讯网络、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的相互统合与分工,共同构建起当前的信息传播体系。

目前,我国具有媒介融合特征的企业不胜枚举,如维亚康姆媒介集团过去主要经营广播电视类节目,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开始逐步涉及书刊、杂志、音像、唱片、电影等出版领域,这些业务之间往往具有较密切的关系,处于整体产业链生产中的上下环节,促进规模效益。

(二)媒介融合下的编辑出版人才需求

我国编辑出版产业的媒介融合背景和具体工作范围,对新型编辑出版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不仅应具有跨学科的多领域知识、迅速分析整合信息,还应具有较强的多媒体操作能力,策划和管理素质。

1.跨学科的多领域知识,迅速分析整合大量信息

媒介融合背景下,同一企业甚至同一项业务内容往往会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和信息,信息内容呈现出较强的多元性。编辑出版工作者应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并准确筛选出高水平的、与本业务理念和主题相符合的内容,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改编或重新撰写,以保障出版内容的价值。

2.多种媒介的实际操作能力

媒介终端的融合使得编辑出版业务人员不仅应具有传统出版业的文字、图片、音频处理能力,还应掌握网络、通讯等多种新兴传播媒介,能够将传统技术与新兴能力融为一体,并付诸实践。

3.多元策划与管理素质

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业的传播渠道具有多样性,包含纸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终端,跨媒体的方案策划能力和管理素质尤其重要。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方式

(一)构建完整教育课程体系,培养跨学科知识

1.以编辑出版专业内容为基础,构建特色课程

为塑造大批满足现实出版产业创新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构建较为完备的教育课程体系,把握理论课程的同时合理拓展实际应用型知识,包含各类书刊、网络编程教务,择题谋划、热门书特性研判、校对型出版实务、版权实证交易和出版行业管理等诸多内容。专业型教学课程的编排应强化对应性,侧重专业技术,依照自身办学条件、学科基础和学科扩充范围,取长补短,选择转型化发展道路,打造专型化和规范化的出版业技能人才。另外,应把专业范畴之外的多学科知识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尤其是人文心理学、审美学等。

2.以基础理论知识为支撑,强化实践课程编制

现阶段,高校的媒体编辑出版类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对现实行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较为忽视,甚至与媒体出版产业运作状况脱节。一是高校课程教育应以理论知识课程为基本支撑,再广泛融入实践技能课程,整体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强化实物训练与操作化解,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锻炼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高校可借助图书馆或相关出版机构,让学生实际体验书刊杂志的内容策划、结构设置、栏目规划等。二是高校在具体教学环节中适于选用情景仿真的互动型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切身体会,提高操作本领。例如,让学生模拟策划某一项选题编辑的整体流程,在具体“课题实践”过程中应用所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以深层次分析探讨有关问题。教师应注重典型案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作为编辑出版专业的重要教学方法,应贯穿于出版内容创作、印刷、发行、传播等整个过程,通过广泛探讨与师生合作,切实提高学生编辑出版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水平。三是以基本出版课程为主体,增设数字化新课程。随着媒体互融发展进程的深化和传媒业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数字型出版模式必将作为将来各类媒体运作平台的主要运营方式,形成媒体界的功能“整体互融”,构建出新型的包含多类媒体运作模式为一身的数字型媒体业运作平台,以展示庞大恢弘的“大媒体”传媒功能。报刊杂志、广播宣传、有线电视、网络传媒、手机终端均将立足于数字化传媒技术的平台上,实现数字化运作。因此,数字化理论与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对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至关重要。应以过去基础式的出版教育课程为教学依托,巧妙融人数字型课程理论和当今新型网络媒体技术课程等和高端型出版业技术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对多媒体的编辑制作技能,满足媒体出版业融合型发展的需求。

(二)强化文化理性塑造,增强文化知觉

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是由甲骨文到钟鼎式、丝帛式、纸张式,最后到如今的互联网媒体模式,信息传播媒介尽管经历了多次破旧立新的变化过程,然而其在功能上构筑文化、沿袭文明的核心宗旨却一直稳定不变。我国商务印书馆经典出版机构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却始终如一,不断发展壮大,其中所蕴含的颠覆不破的真理,即在于其将对经典文化价值的探求和对商业价值的追逐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将文化本质作为载体、商业价值作为辅助性陪衬。我国前任新闻出版机构负责人柳斌杰先生在谈到新闻出版产业需要经受的考验和困窘时,满怀深意地提到了“结构革新能力差,富带光环的经典型作品不给力”的缺陷问题,其本质在于提出强化出版业文化理性塑造的迫切性。

对编辑出版产业而言,其文化理性的内涵主要是指刊物出版者、报刊编辑者经历长时间的学习探索、实践体会、修炼业务而构建成的一类整体性的、关联和促进出版刊物内情诱惑力及感化效果的实质型文化素养。由此可看出,编辑出版产业的文化理性的基本宗旨在于刊物编纂者所具备的文学感染性、艺术灵感性、哲学概括性、史学启迪性、科学逻辑性、伦理通俗性。即在充满文化色调和文化情怀的前提下,出版经营商尤其是刊物编辑者需具备极佳的判别能力、相处能力、文稿运筹能力、文字应用能力。概括而言,现代编辑出版业务人员应具有文化型思维,即需拥有文化品质、文化意涵、文化意境等内容。

增强编辑出版人员的文化知觉,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实现创建产业品牌,推进文化和学术发展趋势

编辑出版人员可通过聘请行业专家编撰具备学术创新性和社会普遍认知性的现实性题目,把握国际性文化的进步路径,了解某些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将来的进步方向,了解某些学科的典型性学科发展带头人,完整把握准备编写命题的学术范畴的出版业运作现状和问题研究方向,进而实现创建产业品牌,推进文化和学术发展趋势。

2.具备完整的编辑专业基础知识

编辑出版人员应具备完整的编辑专业基础知识,积极查阅相关学术资料,整改文学著作中的虚假内容,修正文稿体例、款式、语风,凝练内涵,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在装帧结构方面,着力提升视觉感染力和美学效应,实现内涵与外表的完美配合,使编辑的刊物大幅度升值,使读者亲身感受到表里如一、其值所在。

3.强化通识型课程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应充分强化通识型课程教育,促使学生广泛猎取多类学科知识,修养文化情怀,优化文化品质,铸造文化精品。强化通识型学科知识教育,并不等于挤压专业课程教育,而是需要学生在完整把握专业型课程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前提下,形成坚实的文化知识积淀和高尚的文学素养。因此,应重视通识型课程教育与专业型课程教育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专业”与“博学”之间的平衡。

(三)革新思维素养,形成思维洞察能力

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层应用,促使我国传统出版产业的运作模式出现了巨大变革,数字型出版形态不仅推动了传统信息传送模式的深刻变化,并且导致了传统思维模式和核心价值理念的转变。出版编辑职责本质上是一种新型文化的完美再现,针对媒体刊物的编辑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依照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所拟定的改革重大任务,以及国际范围内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所给予的严峻考验,编辑出版人员一定要扩展视野,紧密配合时代发展的脉搏,重点针对那些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前进具备战略指导性、基础支撑性、关键功能性作用的典型性课题,努力攻关、大胆创新,持续发现新问题,创建新局面,引领新闻出版业不断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业务已突破传统单一媒介的限制,如纸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发展出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尤其是网络媒介。内容来源的广泛性和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使得工作人员敏锐的思维洞察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并贯穿于从拟题谋划到手稿的修整优化等整个过程。因此,编辑出版人员应积极革新传统理念,针对现代社会媒介融合发展所形成的高度细化的多元媒介统合发展的媒介市场,积极转变固有观念,不再仅仅着眼于单一的媒介领域,而应基于媒介品牌打造的战略目标,整合多元传播理念,统观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全面分析并挖掘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特点,重新组合产品、整合媒介,以达到促进分散的受众再次聚合的目的。编辑出版人员作为出版内容的舵手,其多元而开阔的思维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尤其重要。

(四)提升编辑出版人员的综合业务技能

目前,媒介融合现象已促使某些企业成功突破各个单一媒介之间的限制,将不同类型的媒介予以融合,并形成了区别于传统媒介运营模式、易于内容传播和内容获取的新型出版内容采编步骤。新型媒介的发展和深入应用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其依然影响着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促进出版产业创新发展。这意味着编辑出版人员仅仅掌握传统媒介及其工作流程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增强对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综合技能。

媒介融合现象由于创新式采取多种媒体形式,将文字、声音、视频等融为一体,促使出版产业更具丰富性和生动性,这也为编辑出版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关于计算机编排、多媒体平台的使用等方面,以促进其能够在不同平台上顺利完成出版内容筛选、编写、修改、输出等过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出版工作人员,不仅仅是文字编辑或图片编辑,而是融合这些媒体技能于一身的多媒体编辑,需兼具信息筛选能力、多种类型的内容处理能力。

四、结论

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传统出版企业逐步转型,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新兴出版刊物、电子图书、互联网节目纷纷涌现,新型技术不断应用于出版产业,出版市场也不断获得拓展。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已成为我国编辑出版业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编辑出版主管部门、各类相关企业、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和特点,变革固有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课程,培养编辑出版人员新兴的思维和综合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林新华.媒介融合背景下编辑出版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2-66.

[2]李建伟.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7-151。

[3]陈洁,陈佳.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出版,2011(21):47-49.

[4]黄先蓉,刘玲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出版广角,2015(10):13-15.
[www.DyLW.net/yixue/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论文服务]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