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第四次修订工作已经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开始组织讨论,拟将“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逢此时机“艺术管理”上升为“艺术管理学”或将成为可能。由此,艺术管理的学科建设也进一步提上日程。
一、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要回答的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就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而言,本文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进行讨论。
第一,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的关系
按照仍然使用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分类,文化产业管理属管理学科中公共管理类。艺术管理尚未进入学科目录,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设在公共事业管理类下招生。
艺术管理之为艺术管理而不是文化产业管理,说明两者必定具有本质区别,不能合二为一。换句话说,艺术管理在学科定位上必须具有不同于文化产业管理的独特性,方能具有学科立足点。那么,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管理到底有何本质不同呢?如何将各自的研究对象相互区分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针对于此,有研究者强调艺术的特殊性,指出艺术与文化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功利性与否。对于如何判断功利性,本文认为或可以“是否以营利为目的”来区分“纯艺术”与产业化生产中“作为商品的艺术”。
由此,将艺术管理的研究范畴,定位于对非营利性艺术组织及艺术活动的研究,可以令艺术管理更为明确地区分于文化产业管理这一层面。需要指出“非营利”并不等同于“非政府”,这有别于西方对“第三部门”总体上的理解。那些公益类的社会事业组织以公众利益为追求的首要目标,也属于本文所指“非营利”。因此,国有艺术院团自然也应包括在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畴中。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和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同时,这一定位的涵盖面符合我们将艺术管理纳入到公共事业管理下的传统思维。
在当代学科互涉的语境下,对于一门跨学科性质的专业,相较于艺术管理归属艺术学还是管理学的“门户之争”
本文认为将艺术管理区分于文化产业管理,对于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更具有实际意义。
第二,艺术管理还是艺术行政
管理和行政两者之间具有本质差异。对此,陈振明在其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导论部分明确指出了两者的本质区另IJ—“行政”本质上包含着遵从指示和服务的含义;而“管理”首先意味着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在实践中,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所扮演的角色有明显区别。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现实所需订定政策,更强调战略与科学。行政人员在于执行已经厘定的政策,推动事务的进展直至落实。
我们还可以通过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区分,来体悟管理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分界。历史上对公共管理学和公共行政学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今天,主流的理解是将公共管理学看作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一种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由此可见,管理与行政两者之间业已形成分垒,这一点在学科体系上已经做出了区分。波兹曼和斯特拉斯曼在《公共管理战略》(1990)—书中,在说明为何使用“公共管理”而非“公共行政”的概念时,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分可谓一针见血:“公共管理关心战略问题,涉及公共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它们更广泛的使命与目标……公共管理是对组织外部环境的管理,公共行政则存在于组织的脉络之中。”
由此“艺术管理”与“艺术行政”之间的差异是显见的。艺术管理还是艺术行政,到底使用哪一种概念?事实上,两种概念的使用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但是它们明确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专业取向和学科分类。
丹恩?马汀在《艺术管理这一行》的推荐序中写道:“今天,第一流的管理者不但要懂得让表演搬上舞台或是让展览能够顺利进行的各项事宜,他们还得了解管理程序的各项理论与实务、外在于内部的环境挑战、组织文化对运营的效应、不断变动的挑战,以及策略性抉择的契机与现实(还有不作抉择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这些要求,特别是后者,是埋头苦干无法解决的。艺术管理者必须有超越感觉、超越经验、不断反思批判的能力。从这一角度而言,艺术管理显然更符合这一行业的时代需求。
我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清晰,或者说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与辨析有所忽视。由此导致的问题,是我们无法以明晰确定的语言来表述“艺术管理是什么”,“艺术管理要干什么”,以及“艺术管理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应该是什么”等关键性问题。
本文认为,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艺术管理学科意识淡薄。对于学科意识,有学者曾对“学科体系意识”提出批判,认为应以“问题取向”来替代“体系意识”。这是否说明“学科体系意识”此种思维方式在学科建设中应该被拋弃呢?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学科意识与问题取向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学科意识本身就包含了问题取向,问题取向的关键在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能力,我们是否能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问题需要考察与辨析,问题的性质需要明智的判断。考察、辨析、判断,这一系列动作本身就是学科体系意识的反映。
关于艺术管理的学科意识,有一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艺术管理教育存在于大学。对此,在2010年9月中旬召开的第五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上,来自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的一位教授的主题发言,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意见。对于“为什么艺术管理教育在大学展开”这一点,这位教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以供思考。如果艺术管理的技能仅仅局限于操作层面,艺术管理教学还有必要存在于大学吗?大学能够提供,而技术训练或者学徒式训练所不能提供的是什么?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她的回答包括了几个方面:历史与全球性的视野;艺术管理中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环境的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理论、方法、思维;艺术的社会价值;美学理论;艺术的作用,艺术家的作用,以及艺术管理人的作用等等。这一回答在表述上也许过于零碎,但具有意义,从学科层面上回答了艺术管理学所应具有的内涵。
二、艺术管理学科意识的建立
目前,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主体基本上都是跨专业而来的,少数人在欧美接受了艺术管理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或是对艺术管理实践经验的缺乏,或是对现实环境认知的不足,或是对行业需求判断的不准确,都有可能产生问题。事实证明,必须强调学科意识来推动专业建设。
1、建立学科边界
对于一个新学科而言,建立学科边界的目的是明确学科定位。艺术管理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学科边界比较模糊。我们必须承认艺术管理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在此前提下去反思和更新艺术管理学的核心,这将是一个界定的过程。应确认哪些问题可以交给艺术管理学去研究,哪些问题则应该留给其他学科。
将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于对非营利性艺术组织及艺术活动的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划分,还关涉到对“艺术管理”的理解。在艺术管理活动中,艺术和管理的关系总是以艺术为先。艺术管理的目标是要把艺术送达到更多的人面前,而不是把“商品卖出去”。
应在确定的学科边界下,逐步形成相关的概念框架以及艺术管理学这个领域特有的问题群。清晰的概念是进一步讨论的前提,为知识增长所必须。由于各种艺术组织性质上的差异以及面对的环境及资源的差异,它们所面对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偏向。因此,在艺术管理的中心问题下,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各种问题群。
2、有行动科学加入的实践教学
“艺术管理主要还在于实践”这一认识是从实务层面对艺术管理的概括。其中,也有对本科生就业实际需求的考量,实际操作能力往往是用人单位选择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动手能力得以解决,对工作流程都熟悉以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及相应的决策判断能力,往往成为职业发展上的关键因素。
这样一种以实践经验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当然有其意义和价值。然而,这一教学模式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尽管每一位成功的管理者们都确实有其独到的“管理艺术”而这些“管理艺术”更多体现为经验。作为知识“管理艺术”尚未经过系统的整合与分类,显得笼统而含糊不清。另一方面,市场始终处于变化中,这种变化越来越快,当原有的“对策”不管用时,更多的艺术组织都会有研发的需要,这都是“管理艺术”所无法传达的。
事实上,管理具有科学、艺术、实务、思想等多重属性。对于艺术管理而言,强调科学与思想亦是必须,而不应仅仅是依靠经验。每项具体的操作中,都可以归纳出科学规律来,从而为实施科学管理提供基础。
实践教学主要强调“管理艺术”的一面,重视实践经验,重视组织和个体的独特性,而忽略了“管理科学”所强调的科学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和方法。过于看重经验的实践教学,往往将管理水平的好坏简单归咎于能力差异和经验的多寡,而看不到管理背后的思维方式与理念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艺术管理绝不仅仅是实战经验的累积,更需要一种行动科学的加入。就艺术管理的专业教学而言,除了强调实践,提升管理技艺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在实践中超越直觉式的判断和技巧,提升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界定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发“和情境进行放映性对话”的能力。艺术管理专业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要培养熟悉工作流程,具有操作能力的职业工作者,还需要指导职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由此,针对艺术管理的实践教学,应该倡导有行动科学加入的实践教学,发展“行动中反映”为基本理念的实践知识论。
3、倡导对专业知识的探索
根据科技理性的传统,专业是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它将科学研究转换成社会进步。由此,专业建设过程中偏重于任何一方(或科学研究或社会实践),而不及其余都是不可取的。社会分工需要往往是一门新兴专业诞生的前提,然而专业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社会分工,还需要科学研究的参与。业界需要也并不等同于社会分工需要。业界需要往往是急功近利的,必须意识到业界对艺术管理工作的体认也存在盲点。因此,专业建设仅仅以满足业界即时的需要为己任,最终未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大学对社会的服务不应该是提供“社会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简单的服务站式的服务,而是基于扎实的学术研究而提供的服务。专业意味着研究与实践的交流,这是专业之为“专业”而非“职业”的根本,也是职业工作者希望更为专业的原因。尽管我们都承认专业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今天社会对专业的信心危机确实在不断加剧。危机来自于一些专家误用了他们的专业权力谋取利益,也来自于一些专业行动的明显失误。
在仅仅关心问题解决的专业知识之中,问题框定显得毫无立足之处。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专业知识了,存在的仅仅是经验与能力。艺术管理在强调管理实践的基调下,大学专业教学贡献究竟能够体现在哪里?有什么是职场无法提供的?事实上,专业知识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还在于提供有效工具去发现正确的问题“什么是专业知识”显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对它进行思考将有助于弥合研究与实践、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裂痕。
一门门的知识称作“学科”没有学科建设,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条理化的分类,艺术管理将失去其生存的合法性。合法性问题并不是一个独特个案,很多新兴的,跨学科的专业都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这样的困惑,学科建设与反思是解决问题的必经方式。我们不能越过这样的环节,理所当然地将其定位在某一层面上,或者理所当然地跟随西方话语而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