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管理课程论文

时间:2020-10-27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给大家提供了薪酬管理课程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信息不对称,以至于高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存在缺陷。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实务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基于此,在分析《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以便为日后教学提供建议。

关键词: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高校本科HRM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信息不对称,处于脱节状态。这就说明高校本科HRM人才培养的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即高校本科HRM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改革是必须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实务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1]。为此,改革《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满足企业所需要的薪酬管理专业人才。

一、《薪酬管理》课程作用

高校根据教育厅人才培养的规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其中《薪酬管理》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实务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薪酬管理有关知识,了解薪酬的设计方法,薪酬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薪酬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认识薪酬管理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和发展的意义与作用。高校按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对《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教师为主的讲授方式,学生被动式学习。

二、《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老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任教师绝大部分是由高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担任,这些应届毕业生的薪酬管理理论知识雄厚,但缺乏薪酬管理实践能力及自身经验不足,将《薪酬管理》专业实践课变成《薪酬管理》专业理论课,丧失《薪酬管理》实践课程设置的真正意义。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在开设《薪酬管理》课程时,教学手段单一,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一味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被动型学习,无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思考、创新,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一个刻板的印象,产生一种功利性学习的目的,学习《薪酬管理》专业知识是属于纯理论的,只要背背,应付考试即可。

2.实践环节不完善,实践机会不多《薪酬管理》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受传统教育体制及师资结构的影响,常常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十分薄弱的。HRM专业学生《薪酬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薪酬管理》实验课和实训课,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但由于《薪酬管理》专任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因此《薪酬管理》实验课和实训课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可通过参与企业实习,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要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难度系数高。假使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参与工作,因为只是短暂的实习时间,企业无法提供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学生都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辅助性的工作,所学的《薪酬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尚未得以运用,《薪酬管理》实践能力尚未得到提升,实习效果差。

3.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大高校逐步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使其逐渐成熟和完善,况且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日愈增加。然而,高校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使高校对《薪酬管理》最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来不及做出反应,未能将新知识和方法传授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最终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尚未满足企业的需求。《薪酬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因此要求《薪酬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专业方法都要能够根据企业时事概况、理论知识的更新逐步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否则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三、《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高校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变过去教师“填鸭式”教学方式,创新“双参与式”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各项技能。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与网络技术,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强化HRM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据此,《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方法要有所创新,除了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授方式,可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比如激励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等。《薪酬管理》课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薪酬制度[2],编制一个公司的薪酬制度,需要从企业内外部两条线入手,一条线是调查企业外部其他同行业类似岗位的薪酬水平,了解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有利于企业制定出具有竞争性的薪酬水平;另一条线是企业内部,企业各个岗位进行岗位评价,确定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3]。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在课堂上直接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告诉学生一个企业的薪酬制度是怎么样制定的。但对于这样纯理论讲授,学生理解很抽象,容易遗忘。建议外部薪酬市场调查,让学生先编写《企业薪酬市场调查策划》,然后利用课余时间,以各种方式搜集企业所有岗位的薪酬水平,了解岗位的外部薪酬水平,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以便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另一部分,岗位评价,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励教学法,要引导学生运用岗位评价的方法对企业岗位进行评价,改变学生过去纯粹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想法。

2.重视实际操作,提升专业技能高校要合理安排《薪酬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比例,两者相结合,使学生所学《薪酬管理》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实际操作当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此,高校在调整《薪酬管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首先,必须先去各大企业做调研,了解企业对薪酬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其次,搜集、整理、总结企业对薪酬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最后,依据整理的结果,开展专家研讨会,确定《薪酬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比例。除此之外,一方面,学生能学以致用,将所学《薪酬管理》专业知识用于学生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业活动,开展创业公司员工的薪酬核算,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或者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模式,以便学生进入到企业当中了解整个企业的运营情况,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让学生更早地了解企业招聘人才的素质要求,明确自身素质与企业人才要求的差距,充分利用大学时间,通过各种活动或机会,多角度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

3.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为此需要高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刻洞察、了解企业对薪酬管理专业的知识要求。教师还可通过往届毕业生从事薪酬专员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收集相关信息,提炼成课堂教学案例,使得《薪酬管理》专业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薪酬管理》课程内容与专业方法要与时俱进是《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注重《薪酬管理》课程的定位,加强《薪酬管理》课程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握《薪酬管理》教学框架,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薪酬管理》的理论知识框架及薪酬管理操作方法。与此同时,作为《薪酬管理》的课任教师要时常关注薪酬管理的前沿知识与专业方法,将最新的薪酬知识与专业方法引入到课程教学,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由此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程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现实的案例当中去,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红.“薪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探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30(4).

[2]刘昕.薪酬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5-140.

[3]毛文静,夏克坚,刘晓研.薪酬管理——理论、方法、工具、事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3-50.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