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目前以产权改革、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现代化进程已经全面启动。流通现代化的普遍实施,标志着中国进进了凭借流通创新来全面提升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针对这一最新动向,有关流通现代化的研究活动也已经全面展开,但大都局限于一般化的定性分析。由于流通现代化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动态系统,对驾驭它的方法和思路必须实现从传统定性分析到精确定量分析的重大转变。自2001年启动有关中国流通创新科研项目以来,流通现代化的程度如何评价、如何量化的题目就一直困扰着我们。本报告研究和尝试建立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按照一定的分析框架、评价标准和方***,为定量化分析和测定中国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或实现程度,创造必要的条件条件。研究设置流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运用这一指标体系测评流通现代化的程度,是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项不同的任务。由于多年来中国相关统计数据缺失严重以及条块分割等体制原因,使得研究和建立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和跟踪监测体系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本报告还只能将重点放在如何设置这一指标体系,如何选取各项指标等题目上,并就一些基础性、方向性的框架设计思路题目作些初步的探索,还不可能将重点直接放在流通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全面测评之上。由于,即使有了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也需要积累、占有足够多的、可供中外比较的数据资源才可能全面测评。这个基础性条件,目前还不具备,故需要得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主管机构和专业协会的广泛参与和参与。但尽管如此,本报告中仍将运用某些指标或标准,对中外流通现代化的程度进行适当的比较研究,并得出一些基本的判定。一、流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英文“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大约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1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分层次、分阶段的历史过程,是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综合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表达着一种向前和进步的发展趋势,并将这种趋势动态地展示为一个历史过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就当代来看,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产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流通现代化是这一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要了解流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首先应界定流通的涵义。在本报告中,所谓流通,是指在实体经济范畴内,由商品流通直接引起或与商品流通直接有关、直接由其派生并直接为其服务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和或总称。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产业消费品流通和产业投资品流通。其中,“商流”是指在实体经济中,由商品所有权转移引起的所有商务、交易活动,包括商务接触、咨询、洽商、签约、结算等等;“物流”是指在实体经济中,由商品实体完成空间转移所引起的所有经济活动,包括商品的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等;“资金流”是指在实体经济中,由商流和物流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资金的支付、预支、借贷、偿还、结算等等;“信息流”是指在实体经济中,由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引起相关信息的交互运动,包括信息发布、信息筛选、信息搜寻、信息反馈等全过程。这种界定是为了避免将流通理解得过于宽泛,甚至将全社会的资本周转和资金运动,乃至虚拟经济领域全数纳进商品流通范畴所导致的混乱。流通现代化则是指伴随着产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产生的变革、创新过程。其中,伴随着产业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过程,可以称为前期流通现代化或第一次流通现代化;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过程,可以称为后期流通现代化或第二次流通现代化。中国的国情特点在于,由于经济二元结构和发展极不平衡,流通领域的两次现代化没能依次发生,而是以并存的方式同时到来,融合进行。这就势必增加流通现代化的复杂性和难度。根据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可以界定流通现代化的外延。主要包括流通制度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观念现代化和流通人才现代化等六个方面。2、流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同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闭,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活动”。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流通现代化的步伐。最新动向显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由于诸多背景纵横交织,已经将发展、壮大中国现代流通业的题目推向了经济工作的最前沿。在这种场合,流通业状况同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流通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根据这一新变化、新特点,宏观调控不仅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进分配政策,而且需要流通产业政策;在现代化总进程中,迫切需要加快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这些背景可大体回结为十个方面。即:如何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如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买方市场常态下的商品畅销体系;如何借助电子商务改造传统流通业;如何大面积增加就业机会;如何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节奏、进步运行质量;如何扩大内需、增进消费、促进出口;如何开拓新型产业化道路;如何进一步解决“三农”和城镇化困难;如何加快西部开发;等等。这些题目都同流通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都在呼唤着中国传统流通业尽快实现向现代流通业的历史性跨越。为此,着眼于宏观经济目标,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在新时期、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进步流通业的贡献率已成当务之急;而建立精确、可靠、实用的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流通状况跟踪监测体系,更是其中的重要基础。二、中国建立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1、在总体上,现代化建设需要“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为此选取、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有详略各异的很多“版本”。一是中国科技界版本。以为需要设置8类指标,即产业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全球化水平、生态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公平化水平。二是国外学者提出的更为量化的10条标准。即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降至12-15%;第三产业在gdp中占45%以上;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70%以上;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人数占10-15%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均匀均匀每个医生服务的人口在1000人以下;均匀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千分之一以下;识字人口占80%以上。三是中国科学院等支持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的10条标准,与国外学者的上述标准几乎相同(故从略)。四是中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设置的现代化进程中很多阶段性指标或目标。这些评价指标研究和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并已初见成效。例如,《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凭借此项指标,作出了有价值的基本判定。以为,假如目前的发展进程保持不变,则中国有看在2015年实现以产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从而缩小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点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流通现代化是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评价指标”来测定。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是整体现代化指标体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领域的细化,缺失这一指标体系,现代化评价体系就是不完整的。定量研究流通现代化系统,首先要建立一套把系统要素进行量化的指标体系。这是本报告探索、描述的主题。为此,需要建立分析框架,筛选出一组或多组评价指标,以便为测评中国流通现代化的状态、程度和水平,找准同国外的差距并进行跟踪监测,创造必要的条件条件。这将是一项弥补缺陷、填补空缺的研究工作,也是难度极大、极富于挑战性和令人兴奋的一项科学探索,对于宏观决策和微观咨询都将具有重要价值。(1)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能够全面有效地反映全社会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运行状况及整个流通过程的全貌,更好地满足政府治理部分、生产流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需要。通过对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跟踪、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纳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体系,督促政府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加重视流通产业的作用。通过对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细化和分阶段目标的设置,评价工商企业的经营治理是否得到改善,为工商企业加快资本周转提供指导和政策援助。(2)以全社会活动资本周转速度、全社会流通用度率和全社会产品库存率为核心的流通效率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建立,能够全面正确地反映整个流通过程的效率变化和整个流通行业的发展进程,进而可以正确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流通领域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上缴的税收以及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多少,更在于从整体上促进经济循环,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节奏。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不仅面临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而且迫切需要借助流通现代化,进步流通效能,完成“第三个转变”。即以加快经济节奏、加快资本周转和商品流通速度为核心,促进国民经济从静态化、慢节奏、高本钱、低效率向动态化、快节奏、低本钱、高效率的转变。而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将会使“第三个转变”成为相对精确化、数目化、可监控的过程。(3)为政府宏观调控和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为行业治理和企业治理提供依据。随着中国加进wto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需要及时了解各种零售业态资料和登记注册类型资料,国内贸易与外国贸易的比例关系,为政府宏观调控和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服务。同时,通过把握各种贸易业态的财务指标,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活动资产周转率、销售百元商品的毛利率和用度率以及劳动效率,可以了解各种业态的生存和发育情况,为行业治理和企业治理提供依据。3、建立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能够对中国流通业现代化水平有一个客观的反映和评价。因此,要求指标体系客观地反映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各子系统和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较好地量化流通现代化的目标实现程度。(2)规范性和针对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统计口径,并且要鉴戒国际经验,便于国际比较;同时,指标应根据其重要性有针对性地选取,保证指标少而精。即简洁、紧要、好懂、管用,不必面面俱到。(3)可操纵性原则指标的设置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易于量化。在实际调查和评价中,指标数据易于通过统计资料整理、抽样调查或直接从有关部分获得。同时,建立的指标体系还要考虑到利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要求,使之具有可操纵性。(4)相对独立性原则由于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描述流通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之间经常存在信息重叠的现象。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指标,以具有纵向、横向可比性的相对指标为主,以增加评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三、建立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和部分指标的中外比较建立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为全面描述和综合评价中国流通现代化的程度、进程提供必要的标准。指标体系本身不仅要体现在对流通现代化程度的测定与衡量上,更要体现在为流通现代化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趋势分析上。根据流通现代化的涵义和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本报告采用穷举法,首先罗列出了尽可能具体的120个初始评价指标。经过反复论证,征求不同专家的意见,本报告对最初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和简化。一是对部分缺乏直接逻辑关系的指标进行了删减;二是对部分关联程度较高的指标进行了回并;三是对与流通现代化关联程度比较低的指标进行了概括,合并为综合指标;四是对所有指标进行了重新回类,调整了指标之间的从属关系,设计出了具有11个系统、50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助于从各个角度、侧面和层次来测定和表达中国流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并且可以为终极筛选、设置更少量、更具代表性的核心指标提供参考。以下讨论中列举、选取出的所有评价指标的详目,均可在本研究报告的附录表中逐一查找到。(见附录)在一系列分析思路和原则框架基础上,我们将对构成指标体系的11个系统及指标的涵义给予扼要描述,并就流通现代化的部分状况进行中外比较。1、流通总规模指标。该系统反映了流通业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基本概况,也是其他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主要包括:流通总产值、流通就业职员、流通资本规模、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流通利润总额、物流总规模、期货市场交易总量等7个指标。流通总规模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流通业规模大小的标准,既是一个国家流通业发展的终极表现,也是促进该国流通业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鉴于中国就业题目日益突出,在选取的这7项指标中,流通业就业指标最值得留意。此类指标显示,中国目前流通业的就业水平还比较低,而今后吸纳就业的潜力也就在于此。这里以流通业就业职员指标及其所包含的两个二级指标,即流通业就业职员总量占社会总人口量的比重和流通业就业职员总量占全社会从业职员总量的比重)加以说明。根据《2001年国际统计年鉴》的有关资料,以1999年为例,对就业指标进行扼要的中外比较。(见表1)表1美、日、中三国流通业就业职员状况(单位:万人)全国流通业流通业就业职员全国就业流通业就业职员占国别总人口就业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就业人口比重%美国273132757.210.091334820.66日本126511483.011.72646222.95韩国4686390.48.332028.119.25巴西16537941.75.696996.313.46中国1259094751.03.7770586.06.73资料来源:(1)李金轩《做大贸易蛋糕与拓展就业途径之分析》载于《商贸经济》2003.2(2)朱之鑫主编《国际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版。注:韩国的流通业就业人数是指批发零售贸易、机动车及个人、家庭用品修理业的就业人数。固然多年来流通领域就业人数增幅名列前茅,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流通业就业职员无论是占总人口的比重,还是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都远远低于流通业十分发达的美国和日本,与韩国相比也相差甚远;即使与同为发展中的国家巴西相比,固然流通业就业职员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但流通业就业职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仍相差5个多百分点。这说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流通业在吸纳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方面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2、国民经济贡献指标。由于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由原来的末端产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设置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类指标,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和税收贡献率。其中,就国民经济贡献率作一扼要的中外比较。国民经济贡献率是指流通业增加值的增长量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的比率。该指标是评价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国流通业发展和实力的重要指标。从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美、日、英、法四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分别达到21.62%、13.89%、14.21%、14.18%,而我国只有6.71%。具体来讲,美国1988年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为9486亿元,批发和零售贸易为7808亿美元,分别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4%和16%。批发和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对gdp的贡献仅次于制造业,居第二位。法国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4443.9亿法郎,其中贸易销售净值为6206.6亿法郎,占11.4%。意大利1987年其国内生产总值为7558.8亿美元,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1%、51.9%和44%,其中制造业和贸易分别占23.2%和18.9%。印度1988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占39.5%,贸易和饮食业增加值为35533百万卢比,贸易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占34.7%。2001年美国和日本的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1.7%和13.9%,而中国只有8.2%。中国流通业历年来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基本状况见表2。表2中国流通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流通业增加值流通业所占第三产业所占(亿元)(亿元)(亿元)比重(%)比重(%)1952679.0194.380.311.841.319571068.0321.0133.012.541.419783588.1824.5265.57.432.219804470.0918.6213.64.823.319858527.42119.2577.06.827.2199017681.34946.9837.04.716.9199224020.26701.01411.65.921.1199331380.08485.01782.45.721.0199667559.720427.55560.38.227.2199774462.623028.76159.98.2726.7199878345.225173.56579.18.426.1199982067.527037.76910.38.425.6200089403.629703.87306.98.224.6200195933.332254.37823.58.224.3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注:本表中的贸易指的是批发零售贸易和饮食业。3、流通效率指标。如前所述,从经济发达国家流通业的发展来看,流通业的作用已不单单体现在增加了多少就业机会,提供了多少利税,在gdp当中的比重有多大,为经济增长指数“贡献”了多少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促进了经济循环,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节奏。因此,流通效率的进步应作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中国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终纵目的和轴心。为此,需要选取、设置流通效率类指标。主要包括库存率、流通速度、流通用度率和物流本钱在gdp中所占比重4个一级目标和12个二级目标。库存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全社会库存总额占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或全社会库存总额占gdp的比重。可分为制造业库存率和流通业库存率。占有关资料显示,1990—1998年,美国、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库存总额均匀只占销售总额的1.3%—1.5%;非制造业(含批发和零售业)库存总额均匀只占销售总额的1.14%—1.29%1。中国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总额占其销售总额的比重如下表3和图1所示:表31996—2001年中国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总额、销售总额及两者的比重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库存总额7227.37544.83789.73629.73327.24156.9(亿元)销售总额42546.955168.756437.758780.166359.570052.8(亿元)库存总额/销售总额16.9913.686.676.185.015.93(%)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2》第141页有关数据计算所得。注:1998年及以后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总额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数据。资料来源:根据表3的数据。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经验比例,正常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不应超过5%。而中国1994年不算存量,仅当年新增库存就已占gdp的5.1%,1995年为6%,1996年为6.8%。假如加上历年累积的存量,可统计到远远超过3-4万亿元的产业库存,已占到2000年gdp的37.5%。2说明由于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中国经济多年来一直在库存积存的重负之下艰难而缓慢地运行,经济节奏放慢,经济运行质量较差,流通效率不高。流通速度:是指流通资本实现一定数额商品的频率,反映的是要完成一定的商品价值额所必须的流通资本循环次数。因此,流通速度题目也可以看作是流通资本的周转率题目。而流通(周转)速度同前述的库存率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反比关系,共同表达着流通效率的高低。根据1993—200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有关数据,可以测算出国有独立核算产业企业(1998年以后统计口径改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产业企业)的活动资产周转率。如表4所示。表41992—2001年中国国有产业企业活动资产周转率(单位:次/年)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周转率1.651.681.401.421.381.281.411.201.621.34资料来源:(1)宋则:《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报告》,经济治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从表4可以看出,1992—2001年我国国有产业企业的活动资产周转速度的趋势是徘徊下降的,其年年均匀周转速度只有1.44次。见图2。资料来源:根据表4的数据。而根据日本发表的1999年统计报告显示,在1973—1998年长达25年期间,尽管多次经历了经济不景气阶段,但其制造业活动资本年均匀周转率始终保持在7.5—8次1,周转速度是中国同类企业的5倍多。中国流通企业的活动资本周转速度略快于产业。据测算,中国国有贸易活动资本年均匀周转速度为2.3次。但整体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国外领先水平。例如,日本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活动资本年均匀周转在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的资本周转年均都在20—30次。1上述库存和周转指标显示,中国的主要题目不是表面上感觉到的“到处缺钱”,而是工商企业整体的流通现代化水平太低,循环周转太慢,缺少“动感”,几个钱不顶一个钱。这种状况必须从进步流通现代化水平进手加以解决。物流本钱在gdp中所占比重。这一比例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对于中国物流本钱在gdp中所占比重,目前说法不一、口径各异。而由于缺少标准化物流本钱的统计框架、口径和基础数据,就不能不为正确地计算物流本钱及其占gdp带来了很大困难。2001年6月,由国家经贸委会同铁道部、交通部、***、外经贸部和民航总局联合举行的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国2000年全社会流通用度为17,880亿元,约占当年gdp(89,404亿元)的20%。这应当是一个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数据。但是,流通用度并不等同于物流用度,如何确定物流本钱占gdp的比重,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物流本钱的构成看,它们的物流本钱主要由库存用度、运输用度和治理用度组成。见表5、表6及图3、图4。表5美国物流本钱占gdp的比重(单位:10亿美元)年份gdp库存运输治理物流物流总本钱库存用度运输用度(万亿美元)用度用度用度总本钱占gdp比重(%)占gdp比重(%)占gdp比重(%)19905.82833512565911.44.95.919915.992563552463510.64.35.919926.322373752463610.13.85.919936.64239396256609.93.66.019947.052654202771210.13.86.019957.43024413077310.44.16.019967.813034673180110.33.96.019978.323145033385010.23.86.019988.793235293488610.13.76.019999.3332554359219.93.66.020009.9637759039100610.13.85.9资料来源:吴志惠《美国的物流本钱》,中国物资信息中心资料来源:根据表5的数据。表6日本物流本钱占gdp的比重(单位:100亿日元)年份gdp库存运输治理物流物流总本钱库存用度运输用度用度用度用度总本钱占gdp比重(%)占gdp比重(%)占gdp比重(%)19914631716023078226490610.63.56.619924718815493012220478110.13.36.41993476751441304020946909.83.06.41994478841447293320345829.63.06.21995489751366316920747429.72.86.51996503791416314521047719.52.86.31997504991483313521848369.63.06.2资料来源:彭看勤《总物流用度占gdp的比例分析》,载于《国际贸易技术》2002/2
资料来源:根据表6的数据。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运输用度在gdp中的比例大体保持不变,库存用度的降低是导致美国和日本物流总本钱占gdp比例下降的最主要原因。美国的这一比例由1990年的4.9%下降到2000年的3.8%,日本则由1991年的3.5%下降到1996年的2.8%、1997年的3.0%。因此,降低库存本钱、加快周转速度是美国和日本发展现代物流、进步流通效率和竞争力的共同经验,值得我们鉴戒。4、流通环境指标。该系统反映了影响与制约商品流通活动的外部因素和条件。这些因素与条件十分繁多,但应当主要选取国民待遇程度、市场开放程度、市场规范程度和社会诚信程度等4项指标,这对中国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又以研究、制定诚信指标及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最为迫切。就这类综合指标而言,目前有中外可比性的研究和数据尚未几见。这里主要借助英国eiu机构所开发的全球贸易排名(见表7),来衡量不同国家贸易环境的质量和吸引力。该排名主要根据从事贸易所碰到的各种障碍以及一些原则进行的,这些原则包括:政治和经济环境,政府对市场竞争的政策,税率,劳动力市场以及基础设施等。按照eiu的排名,荷兰在全球的贸易环境中处于最佳位置,由于该国有健全的政策环境,包括:吸引外商投资和自由的外贸环境等。由于美国的经济猜测下滑,使得他的排名处于第二位。eiu以为东欧未来几年的贸易环境会有所改善,这是由于他们开放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和持续增长的经济等。中国的贸易环境排名为41位。1表72002-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贸易环境排名荷兰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