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时期人才市场需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21-02-05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新时期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健康、稳定、持续的向前发展,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分析我国目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创新思维、完善创新机制、健全创新保障制度、提高创新能力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人才现状措施

早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就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无数的事实证明,创新是一个个体、社会乃至国际社会蓬勃发展的命脉。面对激烈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丰富和发展了创新思想,进一步提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为此,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集中体现。
一、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所存在的问题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其所具备的优良的创新素质往往在各领域发挥作用,是科技、经济、学术、实践等方面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教育观念等各种因素,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创新意识薄弱。多年来由于我国教育在对学生考核方面过度重视其学习成绩,“一考定终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不少学生、家长以及老师都难以摆脱“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扼杀,只惟书、只惟上的学习风气深深地笼罩在学生周围,难以形成活跃创新的校园氛围。
第二,创新机制不完善。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哈佛大学的校长陆登庭指出,从学生一入学,学校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成为能够参与发现、解释和创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教育的作用重在启发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反观我国部分学校,老师一味给学生输入知识,教学方式单调,对有创新思想的学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缺乏一个激励创新的完善机制。
第三,创新思维匮乏。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永远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没有纯粹的的通识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专业教育。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础就在于人的个性和谐、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于我国很多学校在高中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制度,过早的划分文理使学生们的知识面变窄,进入大学选定专业以后,随着知识深度的加强,如果不继续拓宽知识面,锻炼自己各方面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现代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思维的发挥。
第四,创新能力不强。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和多方面的综合锻炼有关的,一个只知道“啃”书,丝毫没有社会经验的人是很难有开拓的眼界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由于部分学校没有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二、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评估机制把握不到位。传统的教学评估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独创,重精英轻大众,重智育轻德育,重主科轻全面,重内容轻方法,重灌输轻启发,重主导轻主体,重权威轻小辈。这种教学评估机制不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我国的教育体制也产生了强烈影响。第二,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现阶段我国不少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成果多重视物质精神奖励,没有与课程、学分及学生评价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奖励方式单一。另外,以论文发表、申请专利等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创新水平的机制又过于苛求,以至于使不少同学望而却步,不利于激发全体同学创新的积极性。第三,创新保障机制不到位。鼓励创新离不开物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支持,然而我国部分高校教学设备缺乏,场地不足且难以保障经费支持,无疑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一道严峻的屏障。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