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迄今为止,人类的工业文明发展初期大多以自然生态退化为代价。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灾难不胜枚举,从陆地到海洋,从地面水源到地下水,从森林到高山,人类足迹所至,给自己带来方便的生活、惬意的物质享受,给其他物种带来的却往往是生态灾难,其特点是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与资源发生短缺,严重透支的自然价值所呈现出的正是严重的生态危机。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目前看来也同样未能避免。在今天,中国已经站在中等发达国家门槛前,面对海洋世纪,如何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生态问题,包括日益严重的海洋生态危机,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在缺乏技术手段的情况下解决海洋生态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者关注和挖掘的领域。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是其中刻不容缓的重要步骤。
一、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生态文化
人类文明的盛衰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在人类生态适应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文化所产生的这种适应可以使生态环境逐渐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而文明则是某一类文化对地域及环境的社会性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下:当与某一文明相契合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为适应新的生态环境,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进步与更新来达到新的平衡;随着该文明的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文明本身可得以延续与发展。?譹?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报告也指出,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巨大作用,文化和文明紧密相连,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因此,文化是文明的基础,而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
具体到海洋生态文化,它可以说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理解海洋生态文化,可以从海洋文化出发。曲金良(1999)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譺?訛探究海洋文化,其本质是人类与海洋互动所产生的一系列关系及产物。如果从人类对海洋的实践活动的角度理解,人类作为海洋活动中的主体对海洋作为客体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形成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总和就是海洋文化。
海洋生态文化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在利用海洋与海岸带资源的实践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所形成的一切文化成果。?譻?訛我们借用海洋文化的概念来看海洋生态文化,它是人类追求人海和谐的一种文化生存方式,是在人类对与海样的实践活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海和谐发展的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本质是要求注重人与海洋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对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发展阶段的人类社会来说具有有不同特征,对比处于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不同人类社会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种阶段性特征。同时,海洋生态文化是在工业文明发展、全球化浪潮、历史沿革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了工业文明和全球性也就不是我们所谈论的海洋生态文化了,因此依赖性、全球性以及历史传承性等都是海洋生态文化的特征。它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意识有关,是人类以主体能动性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体现,人类不断创新海洋科学技术来合理利用海洋资源,让与人类实践活动相联系的本然海洋文化、与人类认知相联系的认知海洋文化及受人类影响而发展的人化海洋文化不断转化成更适合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海洋生态文化元素。?譼?訛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发现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生态文化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从广义上讲,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生态文化是一体融合的,两者都可以看作是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看,海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包括在海洋生态文化中,在此价值观指导下的物质、精神、制度上的成果也是海洋生态文化的一部分。
海洋生态文化的研究不仅为海洋生态保护的实践行动提供了认识方法,还将有助于树立当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海洋生态价值观。?譽?訛我们在海洋生态文化上投入的实践活动将对新型海洋生态文明的形成起十分重要的示范,它有利于协调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的长远利益,使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我国当前海洋生态文化建设问题解析
2012年初,我国海洋部门提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要求,同时也指出,海洋生态文化的发展有赖于海洋生态文明的形成,海洋生态文化是海洋生态文明在当前海洋环境生态适应的全过程。
(一)海洋生态文化的构成要素
进行海洋生态文化的建设首先要理解其构成要素,以避免顾此失彼,失去焦点。由于海洋生态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妨从海洋文化的构成出发探究其要素构成。官秀成,马友乐(2013)对海洋文化的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从广义上说海洋文化包括海洋精神文化、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狭义上则特指海洋精神文化。?譾?訛
另有研究者通过对文化要素的分析和解构后发现,海洋生态文化也主要有四类要素:制度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与行为要素,其中制度层面的要素包括体制、制度、政策法规、科学研究等;物质层面的要素主要包括海洋的各类资源、产品、技术、人口、经济、机构、基础设施等;精神要素则包括文化理论、生态知识、节日、人文、艺术、观念、信仰、传媒、时尚等;行动要素包括团体、组织、个人及家庭行为。?譻?訛可见,两位研究者都从制度、物质、精神、行为四个方面出发对海洋文化进行了分解,并据此作出具体分析。
分析这四类要素,制度要素其执行主体主要是政府和相关研究者,物质要素则与市场行为紧密相连,而精神要素和行动要素则与社会公众有极大关系,也是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从当前的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来看,我国政府在以上四个方面都做了相当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由于历史、文化、体制、机制等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海洋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管理模式存在弊端。从制度要素来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政府主导存在于我国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政府在海洋保护方面出台多项政策、制度和法规,但一直以来经济挂帅,过分强调GDP的政绩观使得基层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诸多生态问题,海洋生态也不可避免深受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制度和政策的保护起点过低,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文化的需求。再次,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力存在诸多问题,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看,政府部门及其政策相关执行者也是理性人,是利益相关者,他们有时会滥用自由裁量权,有时则会徇私舞弊,使得相关制度的执行受到歪曲或形同虚设。同时,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忽视了社会各阶层在海洋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单一模式丧失了很大的治理空间和支持群体,处于被动状态的公众蕴含的能量未能得到激发。
2.缺乏长远规划制约着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从物质要素来看,目前我国的海洋生态建设尚处于初期,未形成长远目标,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急需优化。具体而言,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可持续长远的目标和措施,海洋近海资源日益枯竭,远海深海资源则受到各种技术的限制,开发手段单一,造成海洋污染和资源浪费。如何解决诸如围填海等与环境发展的矛盾、过度捕捞和休养生息的关系都需要进行长远的生态规划和建设,避免生态行动分散性,盲目性是海洋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3.缺乏可持续的海洋文化与习俗的传承机制。从精神要素来看,我国以大陆文化为主轴的特点使得海洋文化的传承有所缺失。宋正海等人指出:受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大陆文化的深层影响,传统的中国海洋文化是一种海洋农业文化,这与西方海洋商业文化是不同的。?譿?訛麦康森研究发现,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我国文明历史其主流是农业文明和黄河文明,即便有一些海洋文化的影子,也处于中国儒家文化的边缘(以福建莆田妈祖岛为起点产生的妈祖文化)或黄河文明的分支(河姆渡海上文化史)。秦伯益认为,相对于黄河文明来说,我国古代的海洋文化重要性比较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更看重内向性,这与长期的闭关锁国、祖先的安土重迁有关,可见,传统的中国文明对海洋疏忽,导致海洋文化在文明中处于次要地位。?讀?訛
另外,我国传统的海神信仰和传统的渔业文化、生活习俗中缺乏跟当前海洋问题的接轨,由工业污染所形成的生态灾难在此信仰系统中还未能形成应对方案。对海洋生态生态价值观进行传承和发展需要海洋教育的传承。教育体系各方面都比较薄弱,如我国目前缺乏系统的、权威的、同时具有区域特色的海洋生态知识相关读本。在保护文化历史的努力中,没有强调突出海洋生态文化的地位。沿海各地很少建海洋文化博物馆等传承海洋文化的机构,对于海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涉及不多。把海洋文化与相应文化产业相融合的模式也不多见。这些都表明我国海洋生态文化传承的历史和现实面临断层,非常不利于其传承。
4.缺乏全社会参与的实践机制。从行动上分析,当前的海洋生态保护行动大部分以“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为主,公众被动参与居多,社会各阶层无论在意识上还是行动上都缺乏主动性。有关社会组织、涉海协会、沿海城市居民主导的海洋生态保护行动很少或处于被动接受宣传,而非主动维护海洋环境,同时也非常缺乏相关的实践渠道。
三、海洋生态文化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一)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也称为公民参与,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行政法中,“公众参与”是一系列的机制和制度,主要指在行政的立法、决策过程中,政府部门相关主体对该过程中所涉及的公共利益或者与其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允许、鼓励社会公众和利害关系人提供信息、发表评论、表达意见、阐述利益诉求,以此参与到立法、决策过程中来。公众参与能促进行政立法和决策的公正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关于“公众”的主体范围,我们采纳《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的论述:“有法律理由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国家海洋局在该议程中也明确指出,公众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公民,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讁?訛
公民参与相关理论有一类是基于公民社会的公共治理理论。?輥?輮?訛该理论认为公民参与对社会政治生活和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有重要作用。公民社会中利益团体进行权利表达使社会达成妥协和共识,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3)定义公民社会为:是建立民主社会的过程中,与国家,市场一起构成的相互关联的三个领域之一;建立和塑造公民社会的是各种不同利益的组织根据各自的社会基础、服务对象、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相关活动达到的结果。?輥?輯?訛
不论是公众参与还是公民参与,都强调社会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基于一定的原因和理由,对代表公众利益的相关社会生活进行程序性、合法性的参与,这一过程有助于各方的共识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保障。下面我们将具体探讨公众参与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1.公众参与能有效提升海洋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决策效率和效果。公众参与式治理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治理过程中参与度越大,所得到的决策信息就越充分,就会有更好的政策输出。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政府进行正确决策,现实经验表明,排除了公众参与的决策容易造成政策上的失误,导致预期治理目标的失败。涉海民众自身利益很容易受到政府海洋政策的影响,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如果能遵循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及建议,将大大减少相关政策的执行难度。公众参与增进了涉海公众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处理和解决分歧,减少执行难度,增强决策的社会可接受性,提升其效率和执行效果。
2.公众参与能有效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应对海洋生态文化建设难题。一方面,公众参与海洋文化生态建设可以集思广益、凝聚智慧,避免出现目标偏差或因信息收集不充分而发生的疏忽或遗漏;另一方面,公众参与也有助于提高认识,促进先进的海洋文化的传播。海洋生态文化有了公众参与,可以使各社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这种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有助于更多人认同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将使海洋生态文化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传统海洋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等错误做法,使得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实现和谐发展。?輥?輰?訛
3.公众参与有利于推动应对海洋生态文件建设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公众参与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互动,体现了民主的核心价值。决策者在海洋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略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则很容易引起公众对于管理行为的排斥和抵触情绪。对于一些有争议、缺乏科学论证的涉海项目,公众参与更可以减少环境隐患,有利于科学决策的形成。
四、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机制设计
(一)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
从制度层面保障公众参与各项海洋生态文化建设的权利,改变政府一言堂的现象。正如之前分析,政府力量有限,同时也有理性自利倾向,需要不同利益群体的平衡和监督。我们可以依据完善公众参与的原则和要求,对相关海洋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规定,确保公众在其中的参与权。特别重要的是相关规定要具有操作性,可以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范围,说明可能的参与方式,要将公众参与的目标、性质、内容、范围、组织机构等加以明确规范,保障公众参与的顺利实施。
(二)健全海洋资源使用的公众参与机制
作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涉海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无疑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除了依靠政府监督管理外,各类涉海环境法规的实施也有赖于公众参与。海洋的动态性、流动性、海洋环境的复杂性都使得保护海洋生态任务艰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提升法律实施效果的重要办法。公众参与的前提是知情权,所以相关信息的公开十分重要,了解和掌握环境信息、及时传播信息是公众参与的重要一环,对生态环境的参与权、监督权的实行也是基于信息公开。因此,必须建立相关的对于相关涉海企业对海洋资源的使用应公开其环评情况,让公众有知情权。具体而言,扩大相关信息公开的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方式,应尽可能使更大范围的公众获得信息,简化公开信息的内容,使信息内容容易被普通公众所理解。另外,公众参与的环节设计要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如目前环评政策中虽然有信息公开的要求,但实施不规范,对于公众参与环评的环节如听证会等也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执行。
(三)建立公众参与的文化传承机制
正如前文分析,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海洋文明不强,因此要强化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需要建立相关的文化传承机制。海洋文化传承中的社会力量无疑非常重要,以社会参与协作为基础,建立相关的海洋教育网或相关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把该类研究和教育结合起来,这正是各类公众参与大有可为的部分。目前我们有诸多的社会组织、个人都很关心海洋的环境生态问题,应该给予它们相应的地位,从资源等方面予以资助,开展相关的海洋文化传承项目。另外,我们可以大力提倡企业社会责任,使其和公益相结合,为相关海洋文化展示、教育场所捐款、捐物,由社会组织或企业资助建立相关海洋文化研究机构,对有利于新型海洋文明的各类研究进行资助和宣传,扩大影响。同时利用这些社会参与机制来进行海洋生态文明的教育,形成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教育机制,培养大家的海洋生态意识,引导人们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要珍惜利用,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
(四)健全公众参与的行动实践机制
公众参与的行动实践机制是海洋文化建设中关键的步骤,民间海洋公益组织需要政府给予引导和支持,使它们充分发挥灵活、专业的积极作用,让各类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海洋文化建设中,比如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维护,举报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在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相关社会公众的力量,推动他们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普及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规范人们海洋相关的生态文明行为,使海洋生态文明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内化成公众所提倡和适应的海洋生态文化形态。
当然,我们不要忽视群众个体的作用。在环境保护历程中国际生态文学作品曾经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政府或相关组织可以通过文学赛事来鼓励公众参与到海洋生态保护的文学作品创作中来,比如,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的作品《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898)引起了西方各国对“田园城市”的建设热潮。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引发了大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环境运动;这些都可以成为公众参与海洋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
结语
海洋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型工程,现实表明,仅靠政府之力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包括公民、企业、社会组织在内的各种力量的参与将是这一巨大工程的良好有益补充。同时,提倡公民参与也有助于提升民主、增加社会资本。限于篇幅,本文仅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本文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开放课题“海洋环境应急管理中利益相关者行动协同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资助编号:A1-0203-00-300101)。]
注释:
?譹?訛张金屯等.应用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譺?訛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1999.
?譻?訛李琦,等.海洋管理中“公众参与”浅析[J].中国水运,2015(7).
?譼?訛欧玲.海洋生态文化建设初探——以厦门为例[J].国象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3.
?譽?訛彭绍.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中国选择——读邵培仁教授《文化产业经营通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
?譾?訛官秀成,马友乐.生态伦理视角下广西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反思[J].学术论坛,2013(5).
?譿?訛宋正海.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A].张开城,徐质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讀?訛王蒙,管华诗.勇者乐海:第2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实录[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2.12.
?讁?訛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R].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輥?輮?訛洪富艳.中国生态功能区治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0
?輥?輯?訛Berthin,G.etal.1994.CivilSocietyandDemocraticDevelopment:ACDIEEvaluationDesignPaper[R].USAID,CenterforDevelopmentInformationEvaluation,February.
?輥?輰?訛迟守峰.加强海洋文化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9).
(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