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_行政管理论文

时间:2021-06-22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229366758
摘要:本文主要鉴于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及相关论文,结合文化地理学,通过自身的情感和经验对中国社会群体的乡土性进行论述。
关键词:基层社会:乡土性
对于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研究,最经典的当属费孝通的著作《乡土中国》,在此书正文第一句话中他就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下面我从如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
乡土本色。基层社会与土地是分不开的,传统社会里,时代农民都有一种“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情节。基层社会的人们是十分看重土地。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土地政策,从太平天国时代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一系列土地政策,谁抓住了基层人民的这种情节,谁就会获得人民的信任。土地和基层人民的生存息息相关,比如在清朝末年,山东、河北地区的一些农民为了生存,到中国东北区开垦土地。基层人民一旦扎根于某片土地上,就会在这安居,一代又一代逐渐庞大,由此形成一个村落,村落与村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当土地不能满足新增的人口时,人们就会出去寻找新的土地,然后又重复这上面的循环。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就像把自己扎身于土地上一样。我曾去过吉林省下面的一个处在深山环抱中的小县城,在早市的菜市场上,人们依然保留着山东当地的口音,和外面的高楼大厦简直是两个世界,这种深扎于土地不愿流动的情感深深体现出来。基层人民的这种情节将他们自己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上。在我们村里,我们每一位村民都分得一片土地,农民不会让他们的土地闲着,就算只有几平米的土地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耕种,他们也不会让它们闲着,总是想种上点什么,甚至在自己家院子里的土地他们都想种上点什么,也不管美观不美观。一般他们在这些小地片上种上他们日常经常吃得食物,比如香菜、大葱等等。对土地的钟情可见一斑。而正是由于乡土人民这种地土地的执着,才是他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乡土文化。
长幼尊卑。社会的运行需要规则的约束,没有了规则,人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社会也无法正常运转。而约束基层社会的规则主要是道德,进一步说就是古代的“礼”。古代有“三纲五常”等礼仪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虽然现在在我们看来有些是保守的封建制度,但在古代正是在这些制度之下人们安稳的生活着。相对于道德,另一种约束社会运行的规则就是法律,法律通过制定严格的条条框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有些甚至要严格到判处死刑,在古代甚至有更为严苛的宫刑等等。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的,相对于法律的强制性,道德就要显得温和一些。道德和法律不一样,一个人只要触犯了法律,他就要受到相应条文的制裁,而道德则主要是通过舆论效应来约束一个人的行为。道德是从古代就开始形成的一种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会指定各种契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好的契约被保存下来,形成一种传统,而坏的则被淘汰掉,道德就是其中的一种。一个人生下来就是社会中的一员,从小孩起人们就被教导这些契约,比如小孩从小会被教导尊敬老人,在成长过程中这些道德逐渐就逐渐被大脑所固化。假如一个人想干坏事,首先他就会受到自身思想的谴责,接着他会想到如果暴露了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种种约束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法律在乡村的普及还是比较缓慢的,而如果真出现了纠纷谁主导来解决,乡村社会中存在一种“长老秩序”。当双方因为某件事纠纷而无法私了时,基层社会中的有权威的老人最有发言权,最后他们不得不接受长老的判决。不只是这些,当某些大事情需要做公证时,这些长老就会出面。毕竟年龄越大,经验也就越多,人们愿意接受长老级别的人物的判决也理所当然。
差序格局。在基层社会,人们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向外扩散的格局,即“自我主义”,这里我们不否认每个人都又自私的倾向。差序格局用下面这个方式说比较恰当,这种格局就像我们向水投进一颗石子,以石子入水位置为中心,靠波纹一点一点向外扩散,这个中心就是自己,如果再往外推,可以使自己的家庭,再到更远的家族,再到村落,到社会,这样一级一级形成一种差序格局。古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中国,人们注重的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自己的家庭,依次往外推,当然界线之间并没有那么清楚,差序格局里的不同层次有时候是相互统一的,比如在某些时候个人的欲望和社会的需求是统一的。再说说中西方的人际关系,西方社会群体格局类似于捆绑式的,形成一个团体。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每个人在享有团体权利的同时,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义务。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之后家里就有权停止给孩子提供各种费用,而作为成年人,有义务为父母提供赡养费。当你有资格时,你在这个圈子,当你没有时,你就得走出这个群体,这是权力和义务的问题。
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越来越深,中国基层社会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基层社会的人们开始接触外面的花花世界,有的把土地租赁给别人赚取一部分收入,有的则直接什么也不种。交通的发达,村落之间联系更加方便,政治和婚姻等等加强了相邻村落之间的联系。现在乡村里的年轻人大都不愿以随他们父辈一样将自己埋在土地上,他们选在到外面去闯荡。村里的人如果在外面受到损害,他们也追诉诸法律,他们会花钱请一个律师为自己辩护。农村里也有些人开始在自己村落或者是到外地去做生意。人们的思想也不再那么固化,开始更多的关注利益层面。人们也不仅仅满足于在自己的领域打圈,也会选择去旅游,开阔自己的眼界。
总之,无论是乡土性还是后来的“后乡土性”,以及未来中国乡土未来如何,这些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中,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出处:青年时代作者:孙邦伟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