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圆周角论文范文属于学生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圆周角方面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推动学生学习突出学生主体相关大学生发表论文。适合圆周角及学生及数学教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圆周角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本文结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材“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例谈如何通过设计数学学习活动和导学环节,在“目标―导学―检测”三环智能课堂模式下,推动学生学习,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本文出处:http://www.sxsky.net/xuesheng/372653.html
[关 键 词 ] 推动;主体;活动;导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与现行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下称《标准(2011版)》)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目前,我校正全面推进“目标―导学―检测”三环智能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强调“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关键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去学,指导学生有效地去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笔者结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数学教材“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例谈在“目标―导学―检测”三环智能课堂模式下,如何通过设计数学学习活动和导学环节推动学生学习,突出学生主体,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展示目标(课堂学习目标)
1. 学习目标
通过导学一,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并能进行辨析.
通过导学二,探索、发现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感受分类的思想;通过证明圆周角定理的过程,感受转化、归纳(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
2. 学习难点、重点
重点: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
难点:如何通过添加辅助线把圆心不在圆周角边上(即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的情况,转化为一边经过圆心的特殊情况后再进行证明.
设计说明 在这一环节,以规范、简洁的语言设置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重、难点,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重要知识以及难点内容. 这样的设计,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
教师导学
1. 导学一:自主学习――学习圆周角的概念
(1)同学们,你们还会画圆心角吗?请每一位同学利用圆规和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设计说明 在这一环节,通过画图复习“圆心角”的定义,一方面,回顾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2)①请根据你自己对“圆周角”这三个字的理解,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圆周角”,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圆周角”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根据讨论,请你尝试给“圆周角”下一个定义:
顶点在________,且角的两边分别与圆还有________的角,叫做圆周角.
设计说明 在这一环节,以简洁明了的引导语,先让学生任意画图,再与同学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按圆心与角的位置关系分类(经教学实践,一般情况下都会出现圆心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角的内部和圆心在角的外部等三种情况),经组内、组间交流后,根据图形(所画的角),归纳共同特征,最后引导学生类比“圆心角”,尝试给“圆周角”下定义(边说边写),最后对比课本P108所给的定义,加深对“圆周角”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这一活动中,要求学生先独立阅读题目,独立思考后再相互讨论,避免互相打扰,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同时,通过巡视,及时了解学情,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给“学困生”以适时指导,对“自学”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对个别疑难问题进行及时点拨,收集各小组普遍存在和新生成的问题.
先画图、思考,再讨论、归纳,活动设计层次分明,这种教学活动正是《标准(2011版)》所要求的“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辨析圆周角:图1中的∠ABC,哪些是圆周角?
2. 导学二:启导精思――探索、发现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1)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圆,在圆上取一段弧AB,画出弧AB所对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圆周角,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设计说明 这里对圆的位置、大小不限定;允许学生画出不同的弧,为后面得出一般性结论打铺垫.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推动了学生动手操作,继续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体现了《标准(2011版)》中所说的“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圆的位置、大小不同,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圆周角的大小也可以不同,这就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而且有利于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
(2)对于你刚才所画的两个角,它们之间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的发现与同组同学的一样吗?图一样吗?
设计说明 由于刚才每位学生所画的图形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使得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圆周角的大小也可以不同,那么,通过学生的进一步活动(允许学生通过观察或测量;必要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比较自然地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无论圆的大小、弧的长短、圆周角的位置是否相同,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都存在某一种相同的大小关系,即下面的猜想.
(3) 猜想: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______.
设计说明 学生得出猜想后,教师可设计如下导学语言:“刚才同学们画的图虽然各不相同,但通过观察或测量都发现了‘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而观察和测量是有误差的,你们认为发现是正确的,但还需要证明. 如果让你去证明,你会选择哪一种图形去证明,为什么?”一方面说明证明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自然地引导学生开始探索证明方法. 3. 导学三:自主提升――探索证明方法
(1)如果让你证明刚才的猜想,你会选择下列图2~图4中的哪一种去证明?为什么?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独立证明,教师巡导,必要时适当提示:在图2中,∠AOC是△ABO的一个外角(视学生实际,适当复习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及性质,采用“分析法”,通过内角、外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ABC是△ABO的一个内角,所以想到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讲评此特殊情况后,要及时进行小结:一要突出“圆心O在边BC上”(或“边BC经过圆心O”),二要规范表达(书写)过程,一方面进行学法指导,另一方面为后面的证明做铺垫.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圆周角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专科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9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 职称论文适用: |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证明图2后,通过导学语言:“对于图3、图4的两种情况,又该如何证明?能否转化成图2的情况?”引导学生尝试完成其他两种情况. 类似地,先由学生独立思考. 如果学生较长时间想不到,可给出提示,图2的特点是“圆心O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对于图3,你有什么想法?通过突破图3,图4就不难解决了.
在自主提升这一环节,通过设置有层次的教学情境(先证明图2,再证明图3和图4),可以较好地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让每位学生有所收获,这符合我校的“三让”办学理念之一:“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 值得肯定的是,这一环节能够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时间. 在学生展示(包括口头表达和黑板演示)时,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对学生的展示作出适当点拨、精讲、评价,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体现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所倡导的“展示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索思考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生命的拓展,促使学生的认识在发现知识变化的规律后再次提升,让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再次提高.
(2)归纳(定理):同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__________.
几何语言表示: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1. 如图5所示,在⊙O中,∠AOC等于60°,则∠ABC等于______.
2. 如图6所示,在⊙O中,∠BAC等于40°,则∠BOC等于___________.
3. 如图7所示,在⊙O中,若∠OAB等于20°,则∠ACB等于( )
A. 20°?摇 ?摇?摇?摇 B. 40°
C. 70°?摇?摇?摇 D. 80°
设计说明 这里设置了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口述解题思路). 教师要适时巡查,特别关注中下层学生的完成情况,必要时进行提示,同时鼓励优生辅导组内的学困生.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及时巩固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实现对目标的检测;另一方面,能够做到“尊重差异”,通过学生以讲评或小组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省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课堂小结
从圆周角的定义、圆周角定理和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提升.
设计说明 这里简要归纳,引导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编织知识网络图或构建知识树.
课后练习
完成P111随堂练习2,P112 第2题.
设计说明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认真阅读教材,读懂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在“目标―导学―检测”三环智能课堂模式下,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数学学习活动和导学环节(包括情境、习题等),磨炼课堂导学语言,做到精讲少讲,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还学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考空间和交流机会,这样一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