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致力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修改与完善。而今,全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趋于统一。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综述,首先介绍公允价值计量在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中的发展历程;其次,就公允价值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争论及观点进行论述;最后,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应用提出展望。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发展历程;前景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31-0064-02
收稿日期:2016-10-10
作者简介:黄婉琳(1992-),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企业财务管理研究;黄振威(1964-),男,河南郑州人,中级经济师,会计科主任助理。
一、引言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强烈冲击,对于导致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界与会计界各执一词。金融界将这场危机归因于公允价值计量,认为正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性放大了危机的影响程度,并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而会计界则认为准则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金融机构对会计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因此反对修改准则。当风平浪静后,人们重新审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才客观地了解到公允价值计量并非是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危机的根源在于糟糕的贷款决策、不恰当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缺陷。但是,这并不能将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属性完全洗白,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追溯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在演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究其在未来发展中的应用。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历程
1.公允价值计量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中的发展
1996年IASC(IASB前身)在其颁布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据以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2005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全面推行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并将完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置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目标之中。为了使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其计量指南统一,IASB在2011年5月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3号—公允价值计量》。
2.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中的发展
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发布的公告中提出,在计量非货币交换取得的资产时使用公允价值。时隔20年,FASB在《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披露》报告中,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扩大到金融工具。2000年又将用公允价值计量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资产和负债,而不再做具体区分。2006年9月,在FASB发布的公告《公允价值计量》中,正式给公允价值下了定义。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计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批评指责声中,FASB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准则修正和改进公允价值计量。
3.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会计准则中的发展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因此,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发展较缓,经历了“有限运用—废除—重新积极引用”三个阶段。从1998年开始,我国相继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无形资产等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01年,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属性从我国修订的准则中移除,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重回历史舞台;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首次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又广泛采用了“公允价值”。
关于公允价值定义的表述,其实质已经趋于一致。在最新的报告中显示,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渐达成一致,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而中国也将采纳这一定义,最终会实现全球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
三、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因素
1.活跃市场难寻
公允价值的定义中,要求公允价值计量是在活跃市场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是,葛家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所依赖的价格并不都是公平的,在任何国家或地区,在任何城市,在任何时候,总会有一些商品的交易不存在活跃市场。刘思淼认为,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由于没有统一的评级标准,不同机构会依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评级标准对同一金融产品进行评级,从而导致同一金融产品存在不同的价格,进而引发市场定价体系混乱。
2.估计价值不可靠
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葛家澍在美国公开发行证券的金融机构中按发行证券的金融企业所在行业或规模,选择了50家“上市银行”为样本进行研究,其中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公允价值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当市场不活跃时,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二、三级估计,一级估计占比很低。在奥喜平的研究中提到:公允价值的二、三级估计是由管理者通过主观判断建立的计价模型得出的数据,一方面,这种主观性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和透明度。
3.确认的损益不真实
Forbes认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确认的收益或损失仅仅是一些账面收益或账面损失,是未实现的收益或损失,与当期的现金流无关。张金若、辛清泉、童一杏在其研究中,通过列举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具体例子,来说明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中反映的金额可能会产生错误的信息。FASB在《报告全面收益》中曾提出:鉴于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的后续计量必将导致未实现损益,提倡收益确定的“全面收益”观,编制全面收益表(包括收益表和其他全面收益表)。
4.降低会计稳健性
张荣武、伍中信认为,若只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那么由于公允价值反映市价,当市价存在波动性时,公允价值会放大市价波动的风险,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若采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共用的会计模式,公允价值反而巩固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肖翔、王佳、杨程程以2004—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相关关系。他们发现,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并未影响会计盈余的稳健性特征,但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使用却使得稳健性明显降低。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葛家澍在《我的公允价值观》一文中提到,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是会计计量发展的总趋势。两种计量属性各有千秋,不能互相替代,应根据具体情况慎重选择适当的计量模式。
周明春、刘西红并不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发展的条件并不健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原因在于: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而公允价值对市场活跃度与健全度要求较高;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对于新的变革不能完全理解与接受;我国会计电算化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导致公允价值的实施缺乏技术支持。
白洁、肖丹桂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实践中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理论上仍是可行的。公允价值计量不仅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引导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促使使用者对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价;还能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业务的需要,揭示企业蕴藏的潜在风险。
雷宇在其研究中,通过理论说明与实证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优势存在现实制约,当前准则所建立的公允价值概念体系存在矛盾,理论上还不够完善这一结论。在此基础上,建议在表外披露公允价值信息,而不在表内确认。
为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降低信息风险,毛志红、刘宝莹等人建议准则制定机构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实施时,一方面要考虑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信息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部门对不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行为的监管,以减少由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信息风险。
尽管公允价值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但奥喜平仍然认为公允价值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满足新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计量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金融创新不断发展,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最佳选择,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好地推动金融创新前行,并促进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发展条件并不充分,但前景仍然可观。
五、结论
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都非一蹴而就,均是在接受市场检验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IASB、FASB与中国会计准则都根据具体经济情况及时对公允价值计量做出修正,使其能更好地记录与反映经济信息。虽然公允价值计量现阶段仍然存在活跃市场难寻、估计价值不可靠、确认损益不真实等问题,但其应用价值仍是值得肯定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公允价值的关注度也会逐步提高。估值技术的进步与金融监管的加强,使得阻碍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在因素得到了减弱,而通过会计准则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标准,明确其应用范围,对特殊事项加以说明,就使得推动公允价值计量发展的内在因素得以加强。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参考文献:
[1]周明春,刘西红.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3).
[2]奥喜平.公允价值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会计之友,2014,(13).
[3]王杨.公允价值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2,(5下).
[4]白洁,肖丹桂.浅析公允价值对历史成本计量的冲击[J].新经济,2014,(29).
[5]雷宇.公允价值的概念性难题及其解释——兼论财务报告目标的重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1).
[6]毛志宏,刘宝莹,冉丹.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对上市公司信息风险的影响——基于沪深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5).
[7]葛家澍.我的公允价值观[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2).
[8]ForbesS.StoptheHorrorBeforeItStartsAgain.FactandCom-mentSection[J].Forbes,2010,(6):28.
[9]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10]张金若,辛清泉,童一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性质及其后果[J].会计研究,2013,(8).
[11]常勋.财务会计四大难题[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12]张荣武,伍中信.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J].会计研究,2010,(1).
[13]肖翔,王佳,杨程程.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