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只将地域范围定义在我国之内。公共产品指由我国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总称;私人产品指居民户或企业通过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准公共产品则介于二者之间,指某社会团体(如某集体组织、协会、基金会等)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从付费方式上来看,公共产品是通过纳税人缴纳税收,政府财政支出来生产并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私人产品由消费者直接付费给供给者的方式来支付;准公共产品则是由社会团体成员交纳费用,以此作为团体运营收入,并由社会团体生产提供产品给每个成员。
一、教育产品的供给模式选择
1.由教育产品的生产特性决定。(1)从投入要素来看,将教育函数定义为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则影响教育产出的投入因素很多,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等,但这些因素都是次要因素,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恰恰是消费者自身投入的,即被教育者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因此,现实中存在着虽然已经付费却达不到理想教育效果的情况,即有能力支付学费的家庭的子女虽然享受了教育服务,却因为自身在教育过程中参与投入的质量不高,而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而另一部分人,自身有优越的智力体力条件,也愿意为之投入努力,却因付不起学费而无法享受教育产品。因此,社会应提供给每个成员以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特别是初级阶段的教育,应该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普及,进而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素质和自身能力,去主动选择是否接受更高等级的教育。从这个角度讲,初级教育更适合作为公共产品来由政府统一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
(2)从教育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教育存在规模经济和群体效应。从规模经济角度看,由于知识构成的多样性和教学循序渐进的特点,遵循专业分工原则构成的教师团体,按照合理教学计划提供教育产品,远比单个教师提供零散教学服务的质量要高。而系统的、规模化的教学服务必然要求相应规模的受教育者。也就是说,有组织的教育群体和一定规模的受教育群体实现了教育产品的规模经济。另外,教育存在一定的群体效应。在群体中,受教育者之间可以通过讨论、对比等手段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学中常用的案例讨论法仅对单个受教育者是无法进行的,又如同学间互相进行作业、作品的对比和欣赏可以提高技能。被教育者在群体中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性质,适合进行规模化的提供。
(3)从教育的产出来看,教育产出的产品即是学生人力资本增值的部分。教育的效果如何,这是一个复杂的判断。即使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其人力资本增值大小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同。分数不是判断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更有说服力的方法是看市场评价,即看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在其领域发挥作用的大小,收入回报的多少。于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便有了一个大体客观的评价。在此评价的基础上,由消费者即受教育者自行判断、自由选择进行付费并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正确的选择和优胜劣汰的社会良性循环。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教育不应完全作为公共产品来由政府统一规划,而更大程度上应该由市场参与进行优化选择的成分,特别是较高级阶段的教育,与社会接轨,作为私人或准公共产品参与市场选择,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4)从教育的生产周期来看,教育与一般产品不同之处,就是生产周期很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行为,其所发挥的作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快速呈现的。短期逐利的私人行为往往倾向于为消费者提供快速见效的教育产品,例如市面上常见的考试提高班、保过班、技能突击培训班等,目的是为了得到被教育者的认可和付费,维持运营和追求利润。但从教育的特点来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放眼长远,打好基础,厚积薄发。从这种意义上讲,恰恰需要避免短期行为。而从长远看,教育有益于社会、存在巨大的正外部性,这是众所公认的。因此,政府需要弥补私人短期行为的不足,需要从全社会整体人口素质提升角度对教育进行投入。
2.由教育收益率来决定。教育收益率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因增加其受教育的数量而得到的未来净经济报酬的一种测量。根据获得教育收益的对象不同,教育收益率又分为私人教育收益率和社会教育收益率。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对于社会的益处显而易见。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衡量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以做出最有效的投资选择。
二、我国教育产业的有效供给模式及发展路径
1.根据教育阶段选择教育产品的供给模式。从经济学角度讲,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这符合经济学原理,也符合我国国情。但针对我国教育市场的实际,公办教育供给不足的部分也可以采取在政府介入下的市场化生产。可鼓励私人办学,以弥补我国目前的教育供给不足的现实,形成部分教育市场。而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教育中,公办的部分属于公共产品,民办的部分属于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正如前面所分析,高级阶段教育更大程度上利用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符合经济学原理和教学规律,有利于教育产业的发展。
2.根据我国教育现状调整各阶段教育中政府投资的比例。就目前我国各阶段教育而言,基础教育支出不足,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较多,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比例失衡。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教育应为首要重点,而普及基础教育需要大量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政府财政过度偏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高等教育支出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且普遍存在专业设置脱离经济发展需要,教育资源和人才浪费的问题。在中高级教育阶段,特别是高级阶段教育上,民办的成分偏小,没有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和市场机制。2013年教育部批准的高校共2198所,其中877所本科院校中,公办778所,民办99所;高职专院校1321所中,公办996所,民办325所。从数量上看,我国高级阶段教育中公办的比例远大于民办,这无疑将消耗很大的财政收入。高级阶段教育应更充分地利用民间力量,积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认可,引入产业机制,进行产业运作,由市场机制进行供需调节,以达到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