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项目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开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按照项目方法去管理某些工作的技能。目的是为了提高本科生的管理理念和对投资管理、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同时也锻炼本科生更好地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由于本课程同时兼有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基本能力的双重功能,因此存在教学和考核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该门课程通常以教学和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课程,以实践练习来让学生提高和掌握基本项目管理的能力,但是由于该门课程很多时候采取提交论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部分学生往往以考试为目的,能够过关则不思进取。任课老师也因为不能明确知道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给学生分数,暴露出论文考核的一些弊端。因此,增加考试环节的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时间和复习备考时间。长期以来,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这固然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关系,但和不合理的考核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当今电子数据库的充分发展和丰富,论文资料可以轻易获得。部分学生就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抄袭。通过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来给学生成绩,往往不能恰当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的抄袭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它还起到了不好的示范效应。没有抄袭的同学看到抄袭的同学平时学习不认真、不努力,期末抄一篇文章上交,得到的成绩比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成绩还高,这部分同学就会像抄袭的同学一样,也采取不恰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因此,课程考核方式非常重要。建立并逐渐完善该门课程的考核标准,对于这门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完善考核方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建立以考核为导向,以学生提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研究项目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实施方案和计划
1、改革实施方案。首先,在教学上,坚持在课堂上应对投资项目分析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组成内容,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的加分。提高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每次学生回答问题后,做出标记,在期末计算平时成绩时酌情加分。这一方法要在每学期上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学生交代清楚。第三,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每次上交的作业需要等级,期末计分。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10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案例分析讨论或习题、撰写读书报告等,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通过编写试题和收集试题建设试题库,每学期进行卷面考试,提高期末考试的客观性。
2、实施计划。首先,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网络课堂等形为。其次,每节课增加提问环节,详细记录在课程记录册上。第三,详细记录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第四,考核试题编写,编写试卷。第五,把采用考试方式的学生考核成绩和采用论文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第六,在下一个教学周期完善以上的教学和考核方式。
三、改革考核方式的效果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对实施考试方式改革前后的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首先分析改革方式变化前后的基本情况,包括平均成绩、总成绩的方差。然后进行方差分析,最后进行正态性检验。统计分析用到的软件是STATA11。
1、基本情况对比。
我们把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前的2011年的成绩以及考核方式改革后的2013年和2014年的成绩进行对比。变量包括A12013,A22013,B12014,B22014,C22011和D22011,变量中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是不同班级和专业,字母后的数字1和2分别表示期末卷面成绩和加上平时成绩后的成绩。最后四个数字表示考核年份。数据均来源于作者所教授班级历年的真实成绩。经过计算,实施考核方式改革后的平均卷面成绩分别为65分和66分,加上平时成绩后,平均分都为74分,低于改革前的84分和79分。分别低了5分和10分。这种差异主要是考核方式的变化引起的,这表明考核方式变化以后,学生得到的成绩总体上降低了。学生总体成绩的降低是否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要看这对学生学习总体情况是否有一个较好的反映。考核变化前的成绩的标准差是5.3和9.1,小于考核变化后的标准差是7.0和13。这说明考核方式变化拉大了学生之间成绩距离,让学习情况好的和学习情况不好的“各归其位”。结合平均成绩来看,考核方式变化前后的平均成绩差异确实也反映了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相反,考核方式变化前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并且让学生感觉容易得高分。从最高分和最低分来看,加上平时成绩以后,考核前后的最高分相差不大,都在9092分之间。而最低分的差异较大,2011年C班的最低分要比其他年度其他班级的最低分高出整整9分。这说明考核前的2011年,通过课程论文评判学生成绩非常地困难,最差的论文也给了69分。而评判课程论文的成绩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看态度端不端正,这又反映在论文格式上。格式认真实际上仅只是学课程论文的一般要求,并不能反映对课程内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好坏。
2、正态性分析。
学生成绩的正态性分布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统计学研究证明,现实世界中,在没有外力干扰下,很多现象的发生规律都符合正态性分布。如果学生的成绩分布符合正态性分布,则说明相应的考核方式是合理的,是能够反映学生的实际的学习情况的。反之,如果成绩分布不满足正态性,那么相应的考核方式就是有偏的,没有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通过A班学生成绩的直方图和C班成绩的直方图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前者基本是呈正态分布的(去除左边60分附近的成绩,而后者的分布又偏得非常厉害,高分附近的成绩越多。后者的考核方式肯定存在严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就是课程论文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当然,采取课堂试卷考核的方式也不是绝对意义上“完美的”。可以看出,学生的成绩在60分附近有一个堆积,这破坏了整体考核结果的“正态性”。究其原因,可能是任课老师给部分不及格的成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松”,让他们也通过了考试。不过,需要看到的是,虽然任课教师让这部分同学通过了考试,可是这部分同学的成绩也是非常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给学生压力的。不管是这部分刚好60分的同学自己,还是任课老师,或者是这名学生以后找工作面对的雇主都很清楚,60分意味着什么。因此,让不及格的学生得到60分,同样给了这部分学生相应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学习压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一门课程,如果对大部分学生没有一丝压力,学生是注定不会重视这门课程的。
3、方差分析。
为了分析考核变化前后,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究竟有没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我们对几组数据进行了同方差检验,其中从A班成绩和D班成绩的同方差检验结果来看,两个班的成绩的同方差假设被否决,存在高度的异方差结果。考核前后的B班和D班,A班和C班,A班和C班的同方差检验都表明,考核前后的成绩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因此,考核前后的成绩不是同方差的,存在显著性差异。篇幅限制,其他结果不再列出。
下面考查考核方式变化后的A班和B班成绩的同方差检验,检验结果是:说明两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考核方式变化后,不同班级的成绩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考核变化前后的几组成绩的方差分析表明卷面考核和课程论文考核的结果差异显著,而卷面考核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项目管理》课程考核方式变化前后的几组考试成绩进行的统计分析,说明大学本科生课程进行考试方式的变化,严格考试要求对于本科教学来说非常必要。改变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可以拉开学生之间的分差,让努力学习的学生可以得到应该得到的分数,学习积极性不会受到伤害。通过分析,我们也证明了,考核方式变化后,学生的成绩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基本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