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治理在高校科研治理中的运用(1)

时间:2021-06-23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目前部分高校过分依靠制度化的刚性科研治理方式制约了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而柔性治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突出人性的治理方式,它顺应高校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积极开发教师的潜能,增强治理制度的弹性,进步治理的效益,更好地促进学校治理目标的实现。[关键词]柔性治理;科研治理;运用Abstract:Nowadays,therigidmanagementinsomecollegesanduniversitieswhichoveremphasizessystemshasrestrictedtheenthusiasmandinitiativeoftheteachersinscientificresearch.Onthecontrary,theflexiblemanagementisahuman-centeredmodelofmanagement,whichadaptstothespecialityofscientificresearch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meetstheneedsofteachersinemotion.Infact,theflexiblemanagementmayactivelydeveloptheteachers’potential,strengthentheflexibilityofmanagement,andimprovetheefficiencyofmanagementsothatthemanagementgoals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nberealizedmoreeasily.Keywords:flexiblemanagement;managementinscientificresearch;application

一、科研柔性治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在高校科研治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很多高校以科学化、规范化治理为目标,制定了严格的科研治理的规章制度,使科研治理走上了规范治理的轨道。这种治理模式夸大服从性、同一性,夸大定量考核与评价,它们对于规范科研秩序,促进高校科研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主要是通过建立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不同等级的职权关系,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以治理者的职权影响力、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视、赏罚规则等手段进行治理,它过分夸大遵守和服从,其结果是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作为一个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教师科研层次和创新能力都很高的特殊组织,更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柔性治理思想,实施人性化的治理策略,应将教师的尊严与价值放在首位,实现他们研究动力的引导和价值的发挥,进而预见到变化并自如地应对变化,使其在***宽松的科研氛围中高效率地完成目标和任务,为构建***科研体制作贡献。
所谓“柔性治理”,是相对于刚性治理而言的。柔性治理不同于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和制度的控制力进行的治理,是一种“软”的行政模式,它不依靠权威和纪律规范来保障实施,不依靠于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而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采用非强制性的、以人为中心的一种全新治理模式。它更注重情感的投进,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一种潜伏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主要依据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进行人格化治理,是对传统刚性治理模式的超越[1]。
现代大学是以传承知识为目的、以学科为基本构架的社会组织,其自身内在的学术和科层属性表现出柔性化特征。高校科研治理是依据高校科研治理的自身特点、规律及其组织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有效的活动过程。高校教师作为有知识、有思想的社会人,在治理方式上应留意到教师的群体特点和个体要求,在以情感为依托建立良好的沟通治理环境的基础上,着重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科研柔性治理的主要手段。这种治理是一种更加深刻、高级的治理,更适合于对知识分子的治理。
科研治理是通过有效的治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活动,通过竞争性的科学研究,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进步人的智力,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柔性治理是依据大学的共同价值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的治理,具有质的模糊性、量的非线形、方法感应性和职能塑造性等特征。其特点如下:首先,作为适宜知识分子生存和发展的组织,高校是探索真理和自由成长的最佳处所,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等明显特征。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在于通过已知探索未知,科研创新的产生有赖于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贡献,作为思维的外在表现——人的行为的治理、约束也就是不确定的。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模糊性,科研过程难以直接监控,科研成果的质量也难以用一把科学的尺子来度量,因此在治理中表现为模糊性,而非强制治理。其次,柔性治理理论以为人的潜能因人、因境、因时而定,如在科研工作中投进的精力与产生的效果并非呈正比关系,个体人数与总体功能呈非线性关系。第三,在方法上,柔性治理夸大内控性。传统的刚性治理以物为本,治理者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明的组织规章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措施进行以工作为导向的治理。高校教师在精神上更注重自尊和荣誉,自我实现、追求同等和创造成就等的需要,这就要求在科研治理中充分考虑其特点,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心灵沟通和感情认可等方式,重在引导教师对规章制度的认知、理解与内化,使他们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治理和自我约束[2]。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