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作者:未知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方面存在的缺陷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对此,高校需要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深入的调研,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等就业能力结构上存在的缺陷,制定更加完善的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偏离社会需求的主要表现
1.专业知识结构的传授缺乏变化。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以学生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为重点,所以学生也是以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主的,一般都会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将其运用到基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活动当中。但是,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常常缺乏时代性、特色性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需求,同时也有一些大学生不喜欢的专业课程和知识内容,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是很高,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学习成绩和知识积累都相对较差,导致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不完善,没有真正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不能保证自身的顺利毕业。同时,有些高校对专业课程知识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结构上的不合理性,所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这对于学生的顺利就业也是相对不利的。
2.学生职业素质的拓展渠道过于单一。职业素质是学生进入职业角色的基础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当然也包括在职业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进入职业岗位,实践能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技能,所以也是用人单位考核的重点,各类企业当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大学生在进入单位后能快速进入职业角色。但是,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与实训的教学手段有很大的限制,原因就在于高校开展实践与实训教育的渠道比较少,主要是依赖校内实训和实验室,学生的职业素质很难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3.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过于缺失。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对就业能力有较大的依赖,需要实现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积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学生既要做好就职入场和适应工作的准备,又需要具备良好的岗位责任意识、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掌握应对复杂工作环境和职业环境的技能。但是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投入是非常少的,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仍旧准备不足,存在适应能力上的缺陷,在进入工作岗位时体现不出良好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甚至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不过关,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满意。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偏离社会需求的原因分析
1.高校?k学思想与人才培养定位上的失误。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有些高校的办学思想开始盲目的“求大求全”,积极申办研究型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的建设,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对人才培养质量相对忽视,在人才培养上主张中高端优秀人才的培养,但是又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对于企业基层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关注度比较低,未能实现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使得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2.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化。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既要有共性作为基础,也要有个性特色充分发展的空间,应具有多样性。但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才的培养,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却呈现出“千人一面”的情况,这与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现象密切有关,导致学校特色化专业的建设以及特色化人才的培养力度相对不足,很多用人单位只能把学校的品牌作为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有的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建设时,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情况,不重视特色化专业的建设,在教学中没有积极融入前沿性、发展性的内容,导致人才培养工作缺乏时代性和特色化。
3.就业指导教育的相对缺失。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就业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主要是针对当年的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所以就业教育的涵盖范围相对较小,无法对就业所需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加上有些学校的师资配置数量比较低,满足不了就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很多学生无法对自身的就业能力素质缺陷进行及时完善,最终影响了个人的顺利就业。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1.注重教研结合,完善教育方案。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对此,高校要将就业教育和就业科研有机结合到一起,能够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未来趋势有一个准确研判,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就业教育计划和方案。同时,通过就业教育上的教研结合,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有一个清晰、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进行正确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的职业素质缺陷和学习目标。
2.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职业竞争环境更加严峻,所以高校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教育相对封闭,对职业岗位竞争环境的接触比较少,所以很多学生在初涉职场时,会出现多方面的不适应,甚至承受不了竞争压力,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就业,也不利于在工作岗位上干出业绩。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教育活动中,针对学生对工作、职业、社会看法相对简单的实际,学校可以开设专题教育活动,或者将就业竞争教育、就业适应与岗位适应教育融入到实习环节和实训环节,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环境的理性认知,让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前就具备一定的职业竞争意识和能力,即便是在相对复杂的职业环境下,也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各项要求。
3.完善大学生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素质。在相对较大的就业压力下,有些学生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失衡,暴露出个人性格品质上的缺陷,这对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和人生发展都是相对不利的。如有的学生在激烈的职业竞争环境下,常常缺乏自信;在面试和人际交往上容易出现紧张情绪,在遭受不公正对待时,又容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对于充满挑战者的工作岗位存在畏难情绪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对此,高校的就业教育和指导部门,应当对大学生开展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能够对当前的就业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自己的性格品质,在职场环境下展现出良好的气质与形象,积极地迎接各类职业挑战。
4.增加大学生实践、实习、实训的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最终都是为工作实践所服务的,实践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最关键性的内容,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组织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增加大学生实践、实习、实训的机会。事实证明,企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升的最佳途径,高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将实践教学尽可能的涵盖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机结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进行系统的培养和完善。
总之,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完善,需要强化社会需求的导向作用,即在深入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教育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让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更有针对性,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的同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