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_工商管理

时间:2020-09-05 作者:poter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涂蔚

一、美德国家再工业化浪潮的成因分析

(一)金融危机引发对虚拟经济的质疑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掀起了去工业化的浪潮,国内制造业份额逐渐降低、制造业部门就业逐渐向服务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将制造业中下游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互联网经济和服务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时常出现部分地区再工业化的呼声。对再工业化的讨论则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引发的学界和政界的讨论。发达国家政府相继出台了以复兴制造业为重点的经济复苏计划。可以说,金融危机是一次转折点,政府和学界都意识到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美国实体经济遭受重大打击,并且蔓延到全球。2008年美国失业人数达260万人,失业率高达7.2%。即使实体经济雄厚的德国,2008年的失业率也达到7.8%,国内就业情况严重恶化。并且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持续比重下降,美国到危机爆发之前的2007年这一比重为12.1%。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二)需求市场疲软,出口比例下滑

经济繁荣往往与自由贸易并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等接连出现,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甚至进入滞涨状态。出现国内需求不足,国外需求疲软等问题。贸易出口迅速减少,2009出现负增长,虽然2010年出现了贸易增加,经济复苏的趋势,但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出现了二次衰退的情况。而这种形势在2014年并未好转。据WTO统计,2014年全球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

全球经济从各国出口份额占世界总出口比重来看,2002年以前,美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比重超过德国,2003年出现逆转,在此后的8年时间,德国的出口相对于美国保持领先地位,2011年美国再次反超。总体来说,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份额处于下降状态,但2011年、2012年左右出现回升,这与各国实行鼓励出口计划以及鼓励制造业回流等现象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我国加入WTO后,在国际贸易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口贸易份额在2013年达到13.5%,居于世界首位。我国的崛起对西方国家来讲是不适应的,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对西方国家形成了压力。

二、美德国家再工业化发展概况及成效

(一)美国重返制造业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面临1929—193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衰退,失业率攀升。2009年11月,奥巴马提出:“今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通过回归出口、回归制造、回归创新提高美国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再工业化。”由此拉开了制造业回归的序幕。

2010年8月,美国政府再次提出《制造业促进法案》,通过税收优惠和税收补贴等方式,改善美国国内企业环境,鼓励企业由外包转向内包。在鼓励政策下,美国通用集团、苹果公司、福特公司等高调宣布将部分制造工厂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撤回,改为在美国国内生产。美国2008年后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的内涵为:通过政府的税收激励等措施,鼓励技术创新、积极进行双边、多边贸易谈判,为企业争夺出口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等,来实现制造业劳动者占劳动力比重的上升,以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持续上升,使经济得以复苏。

(二)德国“工业4.0”

注重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德国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精密仪器制造、汽车制造等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由于在创新制造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及在复杂工业过程管理方面的高度专业化,德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中表现的尤为出色,在整个欧盟国家中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力。

从整个“工业4.0”战略来看,它要求实现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的无缝对接,将制造业信息化,依托ICT技术,实现物与物相连,达到产品智能化。提出“工业4.0”是2006年《德国高技术战略》、2010年《德国高技术创新战略2020》的升级版,体现了德国未雨绸缪的工业升级战略。既强调了“一体化”,又提出“一体化”的极致是做到“分散化”,形成国家工业系统网络分布。

此外,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地,英国同样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再工业化。2008年,英国政府推出“高价值制造”战略。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

三、美德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一)制定战略规划,发展绿色工业,着眼长远发展

绿色工业是对自然资源和能源节约的工业,是实现清洁生产、生产绿色产品的工业,自觉保护环境和实现生态平衡。具有环保性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制造业对于原材料的投入需求极大,特别是能源和电力的消耗极大。德国“工业4.0”战略也提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等问题:一方面,通过法律规范来减少其带给环境等风险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积极找寻替代资源,并且将其上升到战略地位。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联邦教育(BMBF)与研究部和德国工程联合会(VDMA)提出了“效率工厂”的理念,很大程度减少对材料和能源的浪费。

我国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虽然,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等理念也凸显了国家从战略上对这些问题的关心。然而,也应将发展绿色工业、循环工业等提上制造业强国战略日程。

2015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批,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现制造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所确定的十大重点领域产业来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也体现了绿色工业的战略目标。

(二)加大科研投入比例,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网络

过去政府和市场研发流程是单向的线性过程,即从基础研发到应用研发再到商业化转化是一条单线,其中政府和企业承担了主要的研发投入,高校智库也会参与其中,整个过程较为分散。另一条主线则是以企业发展为主,通常处于种子期或者起步期的中小企业会进行融资,从起步期到规模化生产,并且在运营过程中产生创新理念。这两条发展线是平行的,而美国创新制造网络计划则是将线性发展整合成创新网络。由政府牵头,成立创新研究院,前期阶段政府进行资金支持,由各个财政部门拨款,与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在制造业创新网络模式下,形成一个政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加强高科技劳动人才的培训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对高科技和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远超中国。德国“工业4.0实施建议”直接指出该战略将导致以劳动员工为本的社会—技术和劳动力体现,继而给职业及学术培训和持续性的职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引自康金城主编《德国工业4.0实施建议》(中文版)第66页)。因此,制造业的复兴也是对劳动力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结构市场的一次重构。企业与高校、车间工人与研发人员同样具有高技术和研发能力,并且应强调员工在工作组织系统中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虽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已经实现占GDP的4%,但是国内高科技劳动人才依旧缺乏,国家对基础劳动力人才培训的投资强度远不如美德等国。在教育方面,高校教育模式依旧存在不能匹配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现象,造成劳动力市场结构得不到优化,这对我国实现高端制造业战略来说困难重重。

建议:政府一方面可借助高校教育,培养一批学术性研究人才,形成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要后备军;另一方面,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对接企业,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校企联手共同侧重于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的相关技术性学校。在强化高等教育的同时,及时更新岗位训练体系,引导教育院校同当地企业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因“才”施教,随时准备为制造产业及时输入新鲜血液。

(四)发展制造业,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美国NNMI计划尤其注重中小企业的介入,要求每个IMI研究机构的申报单位能够阐述项目对于中小企业的意义,并期望IMI机构能够吸纳现有的与中小企业有工作联系或能够传递中小企业需求的中介机构及网络组织的参与。德国前100名中小企业中,有20家企业是工业机械企业,中小企业对德国实现CPS系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对中小企业也出台了大量的鼓励政策。

我国99%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激发中小企业活力,提高国家创新力,建立创新型经济体也甚为关键。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加速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保持稳定增长,鼓励多层次的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结构优化。

四、结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复兴对解决国内需求和就业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外因看,对发达国家而言,当中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明显时,中国人口红利渐失,产业结构和效益面临严峻挑战。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破则不立。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将警醒鞭策我国制造业必须走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精益制造的产业之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来临,下一个工业革命的竞争将在制造业领域展开。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