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理论概述

时间:2020-12-28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毕业论文

1节俭与奢侈

关于毕业论文消费,存在两种对立的观念——节俭与奢侈。

亚当·斯密主张节俭——必须节约非生产性消费,因为它使资本积累减少。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节俭由于增加了用来雇佣毕业论文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增加1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非生产者不仅自己不生产,并且由于自己的消费而剥夺了其它生产性工人的生产可能性。他赞成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人状况,因为他认为工人的消费是生产消费。[1]

在通论中,凯恩斯考察了有效需求中的投资诱导不足和消费倾向不足。把失业归咎于消费倾向的不足,也不是新近出现的事物。[2]重商主义者“根深蒂固的对奢侈品的有利之处的信念和对节俭的有害之处的信念。事实上,节俭被认为是失业的原因。其理由有2:第1,认为实际收入的减少等于没有回到交换中的货币量;第2,认为储蓄把货币从流通中取毕业论文走”。[3]马尔萨斯坚持认为,“超过了最优点,储蓄也会造成1种不能维持的局面:资本家和地主对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能增加到足以同由于日益增多的收入转化为资本所造成的产品供给的增加相适应;而劳动者对于消费品的有效需求虽然的确也会增加,但不能为进1步积累和使用资本构成1种动力。”[4]

马克思完全了解当代政治经济学家对奢侈的作用争论不休——争论的1方是马尔萨斯等认为提倡奢侈以促进劳动的人,另1方是李嘉图等把奢侈痛斥为财富之敌的人。马克思认为这1争论和其他所有争议1样,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建立的2分法是错误的;奢侈和匮乏本是1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都是同1个原因——财产的私有制——导致的结果。[5]马克思认为:“消费并不是他生产的直接目的。他是为生产剩余价值而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发财致富,是价值的增殖,是价值的增大”[6]。

在凯恩斯主义模型中,在经济下滑时如果公众增加储蓄只会使经济形势变得更糟。消费者购买减少,生产者解雇工人,结果家庭储蓄也减少。在原始凯恩斯模型中因为利率被假定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储蓄供给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降低进而鼓励投资。萨缪尔森称这种现象为“节俭悖论”——节俭欲望的增强导致储蓄总量的减少。所有凯恩斯主义理论都与传统的古典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高水平的储蓄——相悖。[7]

2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是研究个人消费与收入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8]消费行为理论研究的1个较早综述见于Houshakker(1961)。国外比较经典的著作是迪顿的《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理论构成微观经济学的1部分。也成为宏观消费理论的微观基础。

3消费函数理论

西方消费理论的发展基本上遵循这样的1个线索:由即期消费扩展到跨期消费,由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扩展到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由较宽松下的预算约束扩展到较严格条件下的预算约束。(1)研究西方消费理论1般都要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开始。凯恩斯在其《通论》中首次提出消费函数的概念,认为消费是由当期收人决定的,并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这样总需求就可能小于总支出,从而需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杜森贝里从否定了绝对收入假说的前提条件着手,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和不可逆性,从另1个角度说明了消费的特征。(2)无论是绝对收入假说还是相对收入假说都只是个即期模型,不符合消费行为人的最优决策,也没有微观经济基础,因此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将消费的即期决策推广到跨期决策。弗里德曼的永久收人假说认为消费行为人的收入可分为永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消费是永久收入而非暂时收入的函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收入是以其1生为周期来安排的,消费者年轻时储蓄年老时动用储蓄,从而平滑自己1生的消费。后者本质上构成了全部现代消费和储蓄研究的基础[9](3)霍尔(Hall,1978)在永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引人了理性预期,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其中t为时间,e为t期随机项,满足。随机游走假说的主要结论是,除了消费C外,任何t-1期的可用信息都无助于预测未来消费水平。即消费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Hall的假说引发了大量的计量检验并催生了新的理论成果。Flavin(1981)发现了消费对劳动收人的“过度敏感性”。Campbell和Deaton(***)则发现了消费的“过度平滑性”。然而Hall的假说也存在1些缺点,即他的消费模型中的效用函数是2次型的。当消费很大时,2次型效用函数的边际效用可能为负。2次型效用函数的3阶导数等于0。对于更为1般的效用函数来说,3阶导数并不为0。(4)里兰德(Leland,1968)发现,如果效用函数的3阶导数大于0,相对于确定性条件而言,在不确定性情况下,行为人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消费。这就是预防性储蓄假说。Kimball(1990)提出了相对谨慎函数。Zeldes(***)提出了利用预防性储蓄理论可解释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预防性储蓄理论得到迅猛的发展。

现代西方消费理论的前沿毕业论文是以预防性储蓄理论和流动性约束理论为代表,这两种理论均基于对不确定性问题的考虑,在跨时最优的分析框架内对随机游走假说的修正,使得模型更符合实际。预防性储蓄理论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及消费者跨时优化选择行为,认为消费者储蓄不仅仅只是将收入均等分配于整个生命周期。根据预防性储蓄假说,与确定性情况相比,居民在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1般都会增加储蓄,居民所增加的这部分储蓄被称为预防性储蓄。未来收入的不毕业论文确定既可以来自未来个人情况的不确定,也可以来自未来整个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把前者称为个人风险,把后者称为系统风险。对于消费来说,信贷市场的不完全性,即为流动性约束。而流动性约束假说认为,流动性约束不论何时发生,都会使1个人的消费比他想得到的要少,即使是发生于未来也会减少当期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假说只要个人能够用未来收入作担保就可以在相同利率水平上借钱消费,这种假设与现实不符。因为现实中人们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满足融资需要,从而消费行为存在流动性约束。

4中国消费函数分析

上世纪90年代分析中国消费函数的1本著作是臧旭恒的《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书中给出了1个中国消费函数的文献综述。孙凤(2001)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结合生命周期假说,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技术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居民的消费行为可以由信贷消费制度不发达而导致的流动性约束、人们的生命周期特征以及预防性储蓄动机来解释。有3点结论:1是本期收入变动对消费变动有显著的正影响,人们受即期收入的影响较大,可以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本期消费对本期收入具有“过度敏感性”,这可以用短视(myopia)和流动性约束来解释。2是上1期收入与消费的长期均衡项对本期消费变动有显著的负影响,这反映了中国城镇居民已经具有生命周期意识。3是不确定性对本期消费有负影响,这意味在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中,存在着预防性储蓄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存在减少消费。万广华(2001)运用中国1961—1998年间数据,通过测试罗伯特·霍尔的消费函数及其扩展模型,分析了流动性约束与不确定性在中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中所起的作用。强调了金融市场而不是消费品市场的失衡。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所占比重的上升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大,造成了中国目前的低消费增长和内需不足。

5股市与消费

1般认为,1国长期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MPC)为常数,而短期内,MPC受可支配收入、利率、经济景气及股市景气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明显的变化。涨势如虹的股市带来的“财富效应”会激发社会的消费欲望,扩大总需求,使得MPC增大,进而使经济中的乘数扩大。

周爱民(2000)给出了1个反映股市盈亏、现金余额与个人消费的跨时模型,并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通过拉高股市,用股民赚钱的示范效应引导居民手持货币毕业论文的流向,大大缓解银行所面临的压力,从而降低日益增大的信贷风险。而对于刺激消费支出的作用,即使有也是暂时的,同时作用也是有限的。李振明(2001)对中国股市财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否定了通过启动股市来拉动内需的主张。

参考文献

安格尔·迪顿。理解消费。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安格斯·迪顿,约翰·米尔鲍尔。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克里斯托弗·贝里。奢侈的概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孙凤。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上海3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上海3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经济研究,2001(11)。

孙凤。预防性储蓄理论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南开经济研究,2001(1)。

周好文,潘朝顺。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财经研究,2002(10)。

汪浩瀚。微观基础、不确定性与西方宏观消费理论的拓展。经济评论,2006(2)。

周爱民。股市盈亏、现金余额与个人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世界经济,2000(4)。

李振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1(6)。

H。S。Houthakker,1961。"THEPRESENTSTATEOFCONSUMPTIONTHEORY"Econometrica,Vol。29,No。4。pp。704-740。

Hall,RobertE。,1978。“StochasticImplicationsoftheLifeCycle-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TheoryandEvide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6,No。6,pp。971-987。

Flavin,MarjorieA。,1981。“TheAdjustmentofConsumptiontoChangingExpectationsaboutFutureIncom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9,No。5,pp。974-1009。

Cambell,JohnY。andDeaton,Angus,***。“WhyisConsumptiontoSmooth?”ReviewofEconomicStudy,pp。357-374。

Leland,HayneE,1968。“SavingandUncertainty:ThePrecautionaryDemandforSaving。”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82,August,pp。465-473。

Kimball,MilesS。,1990。“PrecautionarySavingintheSmallandintheLarge。”Econometrica,Vol。58,January,pp。53-73。

Zeldes,StephenP。,***。“OptimalConsumptionwithStochasticIncome:DeviationsfromCertaintyEquivalenc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Vol。104,pp。275-298。

--------------------------------------------------------------------------------
[1]国富论,第2篇,第3章

[2]通论,p368

[3]通论,p369

[4]经济分析史,p386

[5]奢侈的概念,p189

[6]剩余价值理论,p70,430

[7]现代经济学的历程P370-3

[8]中国消费函数分析,p9

[9]理解消费,p2

[10]毕业论文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