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王坤王京安
一、引言
企业要保持在市场竞争中有利地位,就要依靠那些很有可能成为主导型技术并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新技术。[1]在制定技术战略中,深刻理解并识别技术演化规律无疑是最重要的。[2]尤其是随着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准确预见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已有的技术演化研究方法大多难以反映技术演化全貌,或理论分析纷繁复杂实践性较弱。技术生态能够深入反映技术与技术、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技术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各种因子之间非线性作用极其复杂,目前的研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整体框架,造成了技术生态在研究技术演化上面临着解释力不强、操作性较差的局面。
受技术生命周期S曲线模型启发,技术演化有着明显的阶段特征,技术生态也具有类似不同的作用机制,将技术生态作用机制与技术演化阶段特征结合起来分析。一方面,可提高技术生态对技术演化深入细致的解释能力;另一方面,可克服技术生态实践性不足的缺点,提高对实践的指导能力。
二、技术生态的两个作用机制
(一)技术系统的自组织作用机制
1.技术系统具有开放性
技术系统具有开放性,只是这种开放性具有不同的程度。
2.技术系统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特征
技术系统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特征,主要表现在技术产生和发展阶段具有非线性特征、技术与技术之间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技术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超越了单个子系统的独立性和简单的功能,彼此协同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甚至超乎想象的功能和效果。比如,显示屏技术、集成电路与键盘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笔记本电脑雏形,创造了超越单个技术的强大功能。
3.技术演化的“黑箱”往往通过涨落机制实现
技术系统具有自组织特征,技术系统的演化发展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任何系统的组织过程都是自组织和他组织两种因素、两种方式对立统一的过程。[3]技术自组织是在技术内部作用主导下和技术生境影响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在分析技术系统作用机理时,应正确对待技术因子的主导作用与技术生境的调节作用。在技术生态视角下,技术系统演化是技术自组织的过程,是技术因子的主导作用与技术生境的调节作用的有机统一,是在没有外界特定指令干预下的技术系统自创生、自适应、自稳定的过程。[4]
(二)技术生境的选择机制
在技术自组织作用下,技术性能逐渐超越了现有技术,最后完成了对现有技术的颠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新技术新发明都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颠覆性技术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市场的青睐。比如,铱星通讯技术在技术性能上优于当时的移动通讯技术,但是市场一边倒地选择了后者。在颠覆性技术形成后,技术生境的选择机制对技术演化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是一个他组织过程。在颠覆性技术形成后,新技术需要融入市场环境、接受消费者检验,按照市场需求来不断改进技术和产品,在这个阶段新技术需要不断进行局部调整以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
技术生境选择机制的主体是技术的生存环境,其中市场是最重要的主体,客体是技术本身,表现形式是技术生境主导下的技术微创新。新技术或新产品进入社会和市场,必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市场之外的社会因素会通过市场的调节机制来实现。随着市场制度日趋完善,这种调节机制也会日趋完善。技术创新成功的原因是被市场所选择,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是其没有被市场所选择。[5]因此,技术生境的选择机制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即技术生境的市场选择机制。同时,技术的社会选择包括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技术的市场选择介于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之间,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过程。
三、基于技术生态视角的技术演化分析框架
(一)技术自组织与颠覆性技术形成阶段
对某一技术的演化过程而言,颠覆性技术是第一次显著突破。技术从萌芽期的缓慢发展到获得关注和重视,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随着技术性能的提升,潜在颠覆性技术逐渐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最后形成对现有技术的威胁,即颠覆性技术的形成,这是技术由量变到质变的第一次飞跃。颠覆性技术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取代现有主流技术的技术,它既可以是对现有技术的融合,也可以是在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重大技术范式变革中形成的新技术。[6]颠覆性技术是沿着新的技术路线发展,使整个技术体系及其产品构成或相互关系、或性能、或成本上的根本突破,[7]从而对原有技术体系产生颠覆性的进步作用。[8]可以看出,颠覆性技术是在技术性能上对现有技术的突破和威胁,而大规模商业化并完成对现有主导型技术的替代并不是其使命。
颠覆性技术的形成阶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企图从单一视角来揭开技术演化“黑箱”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系统内部之间、技术与生境之间相互影响,潜在颠覆性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存在着刺激与反馈的关系,在技术自组织主导作用和技术生境辅助作用下形成新的颠覆性技术。潜在颠覆性技术是在实验室中逐步完成的,是科研人员基本原理指导下,在不断观察、试错、反馈过程中发现规律的过程。在颠覆性技术形成阶段,技术本身的性质、规律以及相互间的竞争与协同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技术之外的环境给技术演化提供了一个孵化空间,如果技术生境与技术耦合性较好,就可起到加速技术演化的促进作用。因此,颠覆性技术形成过程中,技术自组织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而与之相关的生存环境居于辅助地位、起着调节作用,技术系统和技术生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统一于技术演化过程之中。
(二)市场选择机制与主导型技术确立阶段
对某一技术的演化过程而言,主导型技术是第二次显著突破。颠覆性技术是技术性能上的一次革命,相关技术指标显著提高,但是颠覆性技术还未解决被市场选择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商业化的问题。只有被市场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颠覆性技术或产品才是主导型技术。由此可见,主导型技术是从技术领域走向市场的质变,是从小众(利基)市场走向主流市场的飞跃。主导型技术是指在相似技术领域,该技术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其产品或服务市场占有率具有绝对或相对优势地位,在一定时期内,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投资收益和核心竞争力。技术选择是技术进步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技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9]技术选择是颠覆性技术演变为主导型技术的关键环节,颠覆性技术演变为主导型技术主要是市场选择的过程,即颠覆性技术下的产品或服务得到了市场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颠覆性技术是一种相对的状态,是一种客观的技术范式,对原有技术范式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有可能会产生颠覆效果,有可能仅仅造成轻微干扰,但是一个拥有高性能、低成本的颠覆性技术能够很快占领市场,从而形成新的主导型技术。[10]由此可见,市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可和接受是其商业化的根本。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是颠覆性技术适应市场的过程,要求企业深入分析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特征,不断改进技术以适应消费者需要,新技术适应市场的过程也就是微创新的过程。技术微创新是技术的局部涌现和细节调整,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颠覆式技术及其产品,可通过微创新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最终完全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11因此,技术生境的市场选择机制是主导型技术确立的根本因素,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微创新是重要途径。
收益预期是企业主导型技术选择的前提和根本动机。主导型技术是指向市场的,是与其他技术在有限的市场中展开激烈竞争,尽可能的谋求最大市场占有率,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在利益驱动下,企业会发挥其最大潜能实现长期收益最大化,这就必然要求企业所选择的潜在主导型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要,同时也要符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技术环境。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技术生态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技术演化。技术生态的自组织机制为技术系统演化提供了根本动力,是形成颠覆性技术的主导力量;技术生态的市场选择机制决定了新技术能否进入主流市场,是颠覆性技术能否成为主导型技术的关键。
技术演化具有明显的层累效果和时间特征,以技术演化时间为轴,模型中的高层是新技术演化过程,中间层是新旧技术相互作用和激烈竞争的时空区域,底层是现有技术演变过程。在技术自组织主导作用和技术生境辅助作用下,新技术战胜了原颠覆性技术,实现了技术演化的第一次质的飞跃;进入市场后,新颠覆性技术需要与现主导型技术产生激烈竞争以谋求市场优势地位,不得不接受现主导型技术(产品)的阻击和市场的选择和反馈,新颠覆性技术(产品)通过不断地微创新,逐渐取得市场优势地位,成为新主导型技术,实现了技术演化第二次质的飞跃和技术范式转换。
(二)建议
技术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政府或企业应识别新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差别、多层次地采取措施,促进新技术颠覆化、主导化,从而实现技术范式的转换。
1.颠覆性技术形成阶段
在这一阶段,技术系统的开放性与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前提。技术自组织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技术生境发挥着加速或延缓调节功能。
在这一阶段,企业或政府可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以促进颠覆性技术形成。
(1)充分尊重技术规律和基本原理,重视理论研究和突破,探讨技术内在规律和关键节点,加强技术之间的交叉组合研究。
(2)企业应营造良好的技术研发氛围,加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引进,制定公平合理的创新风险及利益分配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3)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制定法律法规以保障新技术涌现,如重视专利保护与产业化、建立基于尊重创新的人才升迁机制、制定合理的科研资助政策等。
2.主导型技术确立阶段
在这一阶段,收益预期是前提。市场选择机制起着决定作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微创新是重要途径。
企业或政府可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加速主导型技术确立进程。
(1)企业应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特征及其变化,预测将来可能的需求结构,科学判断新技术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
(2)重视市场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反映,分析市场需求变化的内在原因,并及时调整技术战略和产品战略,或利用优势资源引导市场需求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3)根据顾客的反映和诉求,及时调整技术和产品,不断提高新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尽可能降低成本与目标消费者购买力相当,采取差异化的产品战略以满足不同偏好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