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低迷,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匹配,供给体系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供给侧入手,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是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经济转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分析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路径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以前,我国一直把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放在需求侧,把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或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解决我国经济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扩大内需是不够的,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使供给体系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
微观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保持供求平衡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最强劲的一驾马车,导致钢铁、煤炭、纺织、有色金属等一些传统制造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过剩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企业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上恶性竞争,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而且大量的产品积压,使企业库存增加,导致企业成本上升,抑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产能过剩还会使企业的投资预期下降,造成企业设备资源闲置浪费,阻碍了企业自身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产能过剩持续下去还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明显增加,加大了金融风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重要途径。
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成就的取得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代价的。当前,土地等资源约束趋紧,环境生态压力加大,物流、税费、制度性交易等成本不断上升,过去那种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势在必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入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提升价值链,使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增强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
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表面上看,市场上商品极大丰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似乎可以满足各种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可是我们常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新闻,国人出国旅行回来,总要在国外采购大量的商品带回国内。这个现象说明,我国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不高,供给没能适应需求的变化,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有效供给不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供给能力,解决有效供给不足,刺激消费需求,解决供需脱节和错位等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供给侧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
过去,我国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过度投资使得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纺织、有色金属、造纸、食品加工业等传统制造产业的产能扩张难以抑制,其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低迷,可是供给侧却没有随之进行改变,仍旧盲目生产,这必然导致产能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最终导致供需脱节,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不少产能过剩的产业规模庞大,资金投入多,占用了大量的资源,技术落后,大部分产品处在价值链最低端,技术含量高的高精尖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较低。只有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化解严重的产能过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建立
近年来,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国产业结构仍旧不合理,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规模较小,在GDP中的比重较低,处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低端,产业附加值低,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融合不足,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另外,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升级愿望日渐强烈,在“吃穿用住行”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对金融、保险、教育、医疗、养老、保健、旅游、休闲产生一些新的需求。可是,目前市场上虽然商品供给充足,但低端产品占了较大比重,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另外,科技信息、研发设计、金融咨询、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产品供给也严重不足。
3.创新体系不够健全
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十八大以来,我国虽然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仍旧较弱,核心技术缺乏,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对外依赖度较高,技术创新共生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实施不到位,导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其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充分体现。另外,我国金融创新不够完善。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这就要求金融机构紧跟科技创新步伐,及时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金融商品和服务。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科技保险、担保公司供给不足,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4.政府和市场关系尚未理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价格机制扭曲,部分要素价格偏高,导致大量资源过多地向这些领域聚集,如近年来房地产业高歌猛进,不仅造成房价大幅上涨,而且房地产业占用了大量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对实体经济造成致命打击,造成实体经济萎缩下降。除此之外,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钢铁、煤炭、水泥等产业因房地产虚涨而过度扩张,产能过剩严重。一些大众急需的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政府制定的政策也不够完善,还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资源配置低效,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政府和市场关系尚未理顺,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市场功能发挥不足有关。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路径
1.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
供给则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去产能。因此,要按照市场引导的原则实行优胜劣汰,同时要加大财税和金融政策对去产能的扶持力度,严格执行生产许可及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推动煤炭、钢铁、电解铝、石油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内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对于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要坚决关闭;对有可能转型升级的企业要大力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有可能利用“互联网+”和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企业,要鼓励其大胆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总之,要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国力的增强,离不开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大都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选择。要加快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绿色、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整个产业链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二是要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缓解资源能源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可以吸纳更多人就业,提供各种便捷的生活服务,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物流业、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要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
3.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新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创新涵盖了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等不同层面,而科技创新已成为产业发展新的主要动力,对产业的发展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决定经济总量提升的最主要因素。一是要培育各种创新主体。要构建全方位创新体系,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拓宽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中心等,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人才。二是要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型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研发设计、检测测试、设备共享等公共技术服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三是要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把科教资源转化成真正的科技创新成果,再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4.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在于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市场监管,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因此,要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制定好法律、法规,健全各项政策和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各项财政、金融和税收激励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