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专业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专业的发展。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大陆、美国、台湾地区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认为中国大陆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定位应与国际接轨。结合我校学科和地域特色,本文提出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以城市事务管理为发展方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特色、重实践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卓越人才为目标,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行政人才;公共事业管理;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尹来盛(1983—),男,江西于都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
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其宽口径、涉及面广,在国内各大高校涌现,并成为其他专业的孵化器。截至目前,国内有数百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除了少部分知名高校可以通过读研和出国留学解决学生出路问题,绝大部分高校或多或少都遇到了相同的困扰———学生出路。专业名称是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的高度浓缩,但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名称并未体现其专业对口的部门与行业。如公共事业管理的英文名称,学术界争议不断,莫衷一是,主要的翻译有“publicconcern”“publicEnterprise”“publicutilities”“publiccauses”“publicinstitution”“PublicUndertakings”[1]“publicaffairs”“publicservice”[2]。由于专业定位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培养方案不够精准,就业去向不够明确,进而导致招生基本靠调剂,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部分高校在专业调整时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动手,最后产生学生、老师、学校三输的局面。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和首要目的,21世纪的大学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我们新时代高校面临的挑战。以“211”“985”“双一流”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在学生培养层次上不断向研究生倾斜,本科生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而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高校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主力,特色化办学已成为本科层次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首先需要确定其研究对象及范围,并厘清它与类似专业的关系,才能构建起独立的学科体系[3]。本文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探讨地方财经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目标,并就重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比较
(一)中国大陆
公共事业管理在大陆地区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为引导和鼓励各高校特色化办学,2011年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学位点设置中只设置一级学科,不再设置二级学科。其中,公共管理是管理学下面的一级学科。大陆地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排名居前的高校相关院系设置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学院名称比较普遍使用的有: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和公共事务学院三种。(1)使用公共管理学院名称的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Policy)、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SchoolofPublicPolicy&Management)、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SchoolofPublicAffairs)、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2)使用政府管理学院的主要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SchoolofGovernment)、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SchoolofGovernment)、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SchoolofGovernment)、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SchoolofGovernment)。(3)使用公共事务学院的有: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SchoolofPublicAffairs)。由于部分高校相关学院还涵盖了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一、二级学科,学院名称还包含多个关键词,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Schoo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PublicAffairs)、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choolofInternationalandPublicAffairs)、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PublicAdministration)、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SchoolofGovernment)、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SchoolofPublicEconomicandAdministration)。从以上不规范、不统一的中英文名称即可窥见各高校的纠结与矛盾。
在专业设置上,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公共管理类学院本科专业普遍设置较少,往往只有1~3个,且主要设置行政管理等老牌专业,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除去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类专业,真正属于公共管理类的本科专业只设置1~2个,甚至部分一流大学不招本科生,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只培养硕士和博士层次。越是高水平大学,其培养的重点越是向博士、硕士倾斜;本科教育已成为博士、硕士点输送生源的基地。这可以从高水平大学的本科生深造率可知,如2016年985高校中,本科生深造率最高的是清华大学,比例高达81.6%,最低是湖南大学,深造率也达39%,共有22所高校的本科生深造率过半。因此,就业率也就不成为高水平大学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摆脱了棘手的就业问题。
(二)美国
美国高校中尚未发现“公共事业学院”或“公共事业专业”这一称呼,接近“公共事业”这一术语的有“公共事务”“公共卫生”和“公共管理”等专业。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设置了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choolofInternationalandPublicAffairs)、公共卫生学院(SchoolofPublicHealth),开设了公共卫生(PublicHealth)、城市事务(UrbanAffairs)等专业。哈佛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设置了公共事务(PublicAffairs)、公共卫生(PublicHealth)、公共管理(PublicAdministration)、城市事务(UrbanAffairs)等专业。按照美国权威教育排名网站USNEWS的排名,美国公共事务管理学科专业排名如表2。其中,全美排名靠前的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的公共事务类专业设置在公共和环境事务学院(SchoolofPublicandEnvironmentalAffairs)。该学院创建于1972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将公共问题、环境科学和政策进行交叉探讨的大学,目前其MPA项目在美国排名第一,共分了8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环境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律和公共政策、管理学、政策分析、公共财政和管理、非盈利组织和领导力、公共管理和领导力。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的公共事务专业(PublicAffairs)设置在麦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MaxwellSchoolofCitizenshipandPublicAffairs),这所学院目前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公共事务的学院之一,其MPA项目在美国排名第二。该专业分为4个大的方向,分别为:环境保护、政府和商业、健康教育公民服务、社会和法律体系。以上均体现了其学科交叉与特色办学的方向。
(三)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高校比较接近公共事业的概念是公共事务,并设置了相关院系所(表3)。如中山大学在管理学院下设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InstituteofPublicAffairsManagement),只招生硕士和博士阶段学生。台湾大学公共事务研究所(GraduateInstituteofPublicAffairs),目前只招生硕士生。玄奘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系(DepartmentofPublicAffairsManagement),招收本科生。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招收本科生。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DepartmentofPublicAffairs),招收本科生。从台湾高校的机构设置情况可以看出:(1)招收本科生的一般称之为系,不招本科生、只招硕士博士的一般为研究所,系所分明,这种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内地高校借鉴的;(2)研究型大学一般培养硕士和博士,普通高校专注于本科教育,这符合公共事务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专业以培养公共事务规划及经营管理人才为宗旨。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一)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定位
与公共事业比较接近的概念有公共事务(PublicAffairs)、公用事业(PublicUtilities)等,通过辨析各概念的异同来确定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定位。在国外,公共事务(PublicAffairs)是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事务,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以及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公共事务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城市规划、医疗领域、社会政策(老龄化、社会福利)、公共财政、非营利组织。美国大学的公共事务专业(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均会设立一些分支去研究,如城市规划、非营利组织管理、财政学、环境保护政策、当地政府管理、可持续发展度、社会和经济发展、城市交通、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科技管理等。在国内,公共事业则指体现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关系到他们的共同利益的那类社会公共事业,本质上属于公益性事业,与社会公共事务可以等同。因此,公共事务与公共事业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同心圆关系[4]。
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又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否等同?有学者将“publicutilities”理解为公共事业,将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二者等同起来,其实二者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根据《英汉大词典》和《新汉英词典》的解释,“publicutilities”应理解为“公用事业”而不是“公共事业”,公用事业包括水、电、煤气、电话、铁路等,而公共事业的范围更广。公共事业除了包括公用事业的范围外,还包括更广泛的范围,如文教、体育、卫生等。通过列举,公共事业概念范畴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通讯、邮电、铁路和公共交通、水、电、煤气组成的公用事业等[5]。
公共事业管理的事业主要是指“公共”方面的事业,通常不涉及私人方面或私人性企业方面的事业。因此,就公共性而言,“publicaffairs”似乎更接近“公共事业”一词的本意。但从理论上讲,公共事业与“publicaffairs”并非同一概念。根据崔运武等人的见解,公共事务可划分为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社会性公共事务[1],其中社会性公共事务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概念类似于公共事务中的社会性公共事务。由此可知,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并非等同,公共事务的概念外延要大于公共事业。也就是说,公共事业是特定类型的公共事务,亦即是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公共事业”这一概念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特有的现象,其内涵与国外的“公共事务”“公共卫生”“公共管理”等专业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也并非等同。2000年后,世界银行曾将我国事业单位英文表述为PublicServiceUnit[6],也有学者和官方将事业单位翻译为PublicInstitutions[7-8],我国宪法英文版将公共事业翻译为PublicService。本文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及官方的用法,将公共事业管理表述为“PublicServiceManagement”,在研究范畴上超越事业单位的边界而逐步与国际接轨,教学内容侧重于但也不限于社会性公共事务部分。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培养目标
国内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有数百所,广东省内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也有20多所,其中特色比较明显的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见表4)。从上述高校可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依托现有优势学科和学校特色进行方向设置,如中国人民大学依托人口学和环境科学优势,设置了公共政策和人口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两个方向;中山大学在院系调整的基础上,开设了体育管理方向;暨南大学建立在应急管理学院的基础上;医科类高校主要设置卫生管理和医院管理方向;师范类高校主要设置教育管理方向;体育类院校主要设置体育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作为一门本科专业,需要联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力量进行培养。例如IndianaUniversity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大量自然科学课程:生态学、水资源介绍、昆虫和环境、湖沼学、地下水水文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远程环境遥感、水资源供给和废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和有害废弃物管理、湖泊和流域管理、生态保护、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这些课程不只由一个学院提供,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学院、多个专业。广东财经大学是广东省属重点建设高校,致力于打造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目前形成了以经、管、法为主的学科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同时还有行政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学院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多学科交叉(经、管、法、工)融合的特征。学校地处广佛、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既不能缺乏具体行业目标,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结合学校类别、专业特色、地域优势和差异化发展要求进行选择。
三、结论与建议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DerekBok)在对美国本科教育的反思中,指出本科教育的目标包括:“准确而优雅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素养;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提升就业能力等”[9]。对于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1)专业认识不要局限于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名称,大学虽有专业划分,但无明确界限,且越来越需要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2)本科学习不要仅局限于本专业的课程,需主动扩展知识面,博览群书,发现和培养兴趣,以博雅教育为基础。(3)虽然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很重要,但用人单位对雇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也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CareerEducation)。由于国情和翻译的原因,导致内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以及台湾地区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显著差异。境外与大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近的是公共事务,因此大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定位应跳出我国特有的事业单位的行业范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有扎实经济学与管理学功底,有法学素养,胜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工作的综合人才培养迫在眉睫[10]。基于我校学科特色和地域优势,笔者建议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以城市事务管理为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城市发展这样的大背景,重点突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培养,努力培养能够胜任城市发改、规划、经贸、国土、城管、人口、环保等部门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内容从狭义的城市管理转到广义的城市管理,培养目标从城市职能管理者转到城市综合管理者———市长。未来争取将专业转设为城市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突出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基础课程,加强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城市人口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卫生管理、城市住房管理、城市教育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在培养方法上,突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安排适当的课时到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实践教学,因此需要加强与广州市、佛山市、海珠区、三水区等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沟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
从专业对口的角度来看,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是主要的就业去向,但现有的公务员招考模式对公共管理类学生来说并不具有优势,这就需要争取在部分地区改革专业性强的公务员招考模式,特别是尝试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另外,随着对卓越行政人才需求的日益扩大,本科层次的公务人才培养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公务体系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考研升学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但作为地方普通高校,考公务员和考研都不可能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流方向,这就注定了企事业单位仍为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基本要求[11]。由此可知,厚基础、宽口径、强特色、重实践将是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未来修订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