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论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1)
作者:未知国务院参事室综合司司长吴润彪:做好品牌需要苦练内功,要大力培养创客精神和工匠精神,拿出绣花的功夫做好产品与服务。
??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彭建国:
未来,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将会是中外优秀品牌交流的综合平台,相信在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引领下,民族企业的品牌中国梦可以早日实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石章强:
中国品牌日和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出现,定将成为助力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同时加速中国品牌尝试国际化的征途和进程。
中央财经大学新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郑砚农:
从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出发,一国的软实力首先还表现为本国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对自主品牌的认同感与自豪感。随着“中国品牌日”的设立,随着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的民族品牌一定会日益强大,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国广告协会会长
张国华:
新华社媒体资源非常宝贵,各种数据令人羡慕。现在广告、营销界有句俗话,叫“数字为王”,而新华社已经拥有数以亿计的数据库,每天都还有千万级的数字源源不断地涌入进来,利用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将数字深度挖掘、高效利用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
王以铭:
培育和发展优秀的民族药业品牌,是加快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
颜江瑛:
食品药品安全属于公共安全领域,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界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共同推动、共同发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理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药品安全和食品药品质量需求。培育和发展优秀的民族食品品牌,是推进食品安全战略的有力措施。企业只有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和质量品质,才能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健康。而随着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食品领域民族品牌,依托新华社平台的优势资源和条件,实现更高更远的腾飞,为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上海品牌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姜卫红: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是向世界传导以品牌经济发展方式为特征的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引领并推动价值全球化发展。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将是新时代中国品牌发展变革重要的记录者和推动者。这是相应的文化基础、制度基础、产业基础、企业基础和专业基础等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作为重要的实践载体,其卓越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将持续彰显。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教授
李稻葵: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实施彰显了新华社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对于品牌的经济的壮大意义重大。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级品牌战略专家
张平:
中国品牌实现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导向来指引品牌国际化实践,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凭借其媒体资源优势、智力优势和信息网络优势,可大大降低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成本,提速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进程。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开国:
在新时代国家实施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正当其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企业与媒体紧密协作,讲好民族品牌的故事,弘扬民族品牌的精神,提升民族品牌的价值,让中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合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助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