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管理视角我国网红现状、问题及治理
作者:未知中图分类号:D631.43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1145(2018)8-242-01摘要基于网络直播平台的高速发展,网红从社会边缘现象一跃发展为当今社会热点话题,成为我国社会“高能群体”。随着新生代网红的不断娠,网红经济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对此,网红治理问题被提上日程,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对我国网红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治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网红现状网红问题
“网红”即为“网络红人”,具体指代存在于网络环境下或现实社会中,因为某种行为、某个言论、某个事件而被网民所关注,并因此而“走红”的人。从某种程度而言,网红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红自身、受众心理需求、推手操作等共同作用,得以产生的产物。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6年我国网红的产业值已经突破五百八十亿,并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而网红的快速与多元化发展为政府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
一、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网红的现状
从网红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网红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以文学网站、微博等为主的“文字时代”(1996年~2004年);以文字、图片为主,图文并茂的“图文时代”(2004年~2009年);以微信、微博为主的“移动时代”(2009~2014);以及以视频为主,视频与文字、图片相结合的“宽频时代”(2014年至今)。随着网红近年来的发展,尤其是2016年,网红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网络直播平台超过了二百多家,网红的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形成“网红热”现象。
从多维角度出发,就网红活跃平台而言,电商、网络直播、音频以及社交媒体等平台是网红活动主体平台;就网红粉丝特征而言,网红粉丝年龄多集中在21岁至29岁之间,九零、九五后全体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其中多以女性为主,并集中在.二线城市电就网红形成原因而言,网红是基于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高速发展背景下,受网络推手、网红自身以及受众心理需;求共同作用形成的产物。网红身份以美女、电商模特为主,漫画家、作家、主播次之,专业领域学者、专家、企业精英较少。此外网红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政治思想以及文化传播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网红治理至关重要。
二、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网红存在的问题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为网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加之在开放性、自由性、高互动性的网络环境下,网红呈现出大规模化、多元化、复杂化发展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网络环境的有效治理提供了挑战。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从2016年初至2016年4月,共查处违规网红约16900人,关闭违规直播房间4300余间。而针对活跃在数百网络直播企业中的数百万网红而言,其监督管理可谓困难重重。
目前,我国网红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下,媒体素养不高等问题。就相关部门就“斗鱼直播”、“花椒直播”、“映客直播”、“熊猫直播”等几大知名网络直播平台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具备大学以下文化水平的网红直播人员约占57%,其中不乏高中、小学文化的网红主播。而网红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严重缺乏信息判断意识与能力,其法律意?R不高,在各种利益的引诱下,传播低俗内容。有的网红则以传递“色情”、“暴力”、“谄媚”的信息搏“出位”。而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红粉丝,在网红不正确观念与思想的引导性,将形成不正确价值观,从而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三、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网红问题的治理
(一)提升网红自我规范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在当今网红迅猛发展形式下,网红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其自我规范意识的高低对网红治理工作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对此,相关部门以及网络直播平台,应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与准则,对网红进行科学引导,提升网红媒体传播素养与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改善网红问题,提升治理效果。
(二)建立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
关于网红问题的治理,应注重网络环境,尤其是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督与管理。对此,各部门如公安机关、经济部门、网信办、文化部门、资本管理部以及法律部门应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在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作用下,提升网络环境监督与管理效率,达到“净网”标准,从而促进网红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红复杂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为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发展,加强网红治理力度,构建完善的网络治理体系至关重要。本文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旨在通过对我国网红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探寻科学、合理的网红治理方.法,促进网红产业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霄,王国华,杨腾飞,钟声扬.我国网红现象的发展历程、特征分析与治理对策[J].情报杂志,2016,3511:93-98+65.
[2]魏骊蓉.“互联网+”时代网红产业的现状分析及其未来发展研究[J].中国商论,2017(06):20-21.